转走访民情日记

进修社 人气:1.18W

民情日记是直接取材于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和丰富的群众生活。以下是转走访民情日记,供大家参考。

转走访民情日记

转走访民情日记一

根据支队、大队安排部署,近日,我与大队其他同事来到龙陵县勐糯镇丛岗村高家寨组,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由于我入职年限较短,对帮扶走访、群众工作的经验不足,所有事先对当地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民情风俗做了功课,但当到达高家寨组的时候,还是有了不少触动。

首先是“高”,高家寨组名副其实,坐落于山顶,从山脚到挂钩户,需要坐40分钟车,同时步行30分钟,一路上因高温、干燥给我们一行人累得够呛。其次是“旱”由于地处山岭,一路走来虽然看到不少田地,但都是种些耐旱的作物,和正在劳作的村民一打听才知道,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虽然修建的引水渠,但多数时候,地里的作物还是得靠“天水”。再次是“热”,虽然地处高处,但气温还是比较高,还没有到达目的地,我们一行人都已经大汗淋漓。

当进入挂钩户姜自明村民家中,我感受到了高家寨村民的热情,今年53岁的姜叔叔了解了我的来意,立即放下手中的农活,并招呼家里人给我倒水泡茶。姜叔叔的家是主体是砖混房,偏房是木板房,虽然屋外的小院里放了不少农具,但都摆放得整整齐齐,地面也打扫得干干净净。我小院里和姜叔叔拉开了家长,姜叔叔告诉我,家中有6口人,除去儿女在外打工、妻子小姨出外赶集外,只有自己和年龄72岁的母亲在家,在日常生活中,除去生活、生产所需要的支出外,家中没有存在多余的零钱,而自己想在养殖方面学学技术,通过养牛、养鸡来致富。在交谈过程中,我根据自己事先做的功课,向姜叔叔详细了解并记录了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并鼓励姜叔叔树立信心、充分相信党和政府,在生产中积极学手艺、学技术,在生活中阳光、自信,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在回程的路上,我思考了许多,人生价值除了工作中实现外,在工作之余,也应该积极帮助他人,无论在“挂包帮”“转走访”活动还是助人为乐的行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的心里也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物质满足所不能达到,也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最美的情感。

转走访民情日记二

丰富的群众生活,这一特性,使其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生活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民情日记中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空话套话,翻开民情日记,循着下派干部们探索奋斗的思路和足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篇篇体现干群关系鱼水情深的生动素材。“灾情查看的感想、引水架电的困惑、脱贫致富的思索、矛盾纠纷的调和……”,在这些反映着下派干部真情实感和良言佳策的民情日记中,无一不凝结着他们对群众的牵挂、对工作的思考…… 其次,民情日记在紧扣下派工作这一主题的基础上,培养了下派干部积极思索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同时也增强了下派干部的自我约束力。记好民情日记,不但要不间断地完成规定的篇数,更要对所记载的内容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筛选使之得以升华,记民情日记的过程,对下派干部而言,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加压和自我约束的过程。我们对民情日记的要求是:要记一些对工作、对个人的思想进步有积极意义的典型的人和事、对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以及加快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有参考价值的建设性的意见

转走访民情日记三

20xx年9月28日 星期一 晴

羊年中秋节后的第一天中午的太阳依然像彝州人民一样热情火辣,我所乘坐的越野车正快速驰骋在南华县城通往武街镇咪黑们村委会崎岖蜿蜒的山路上,路边田地间到处是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注定又是一个丰收时节。

这是8月中旬我被从红河调整到南华以来第三次去武街镇咪黑们村委会了,只是这次的任务比较紧迫和重要,因为我要在9月底之前完成脱贫攻坚联系点“挂包帮、转走访”工作的第一轮走访活动。

咪黑们,彝语译音,其意无从考证。这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区,彝族农耕文化源远流长,至今还保留有大量彝族民俗文化,被誉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除了像南华县大多数农村一样,以种植萝卜、洋芋、大白芸豆等农产品为主,兼顾发展核桃、野生药材等经济作物外,当地物产特出名的是松茸。素有“野生菌万国”美称的南华,其中松茸产出丰富,品质优美。而南华松茸在武街,武街松茸出咪黑们。“一朵小蘑菇,致富大产业”,松茸成了咪黑们村民们致富增收的主要根源。

但就是这样一个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农业产业资源丰富的'村委员,怎么会是南华县45个省里建档立卡的贫困行政村之一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所联系的农户家,试图探寻致贫的原因。

第一户,罗姓农户。下车后,沿着一条山坡土路而上步行三十多米,看见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站在没有围墙的院子里迎我们而来,我急忙走上几步伸出手欲跟他握手,他紧张而略显羞涩的避让了一下,最后还是伸出手跟我握了握,并说了几句我听不懂的彝语。跟随我身旁的村民小组长忙上前给我介绍了他就是户主,并用彝语跟他介绍了我们的来意。他家房屋看起来还不算差,一栋正房,两栋耳房。正房尚好,耳房其中一房门上锁,一破旧不堪。因这罗姓农户很不会说汉语,要靠村民小组长翻译,因此坐下来了解情况过程很漫长,但很顺利,最终花了一个半小时时间,填完了入户调查表,了解情况了他家的情况和他的意愿。他家情况简单,共有4人,夫妻二人,均为三十多岁的强劳力,小学肄业,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育有一儿一女,一个上小学,一个学前班。种有7亩耕地,日常日子尚可,前年因病借款3万元而致贫。最大愿望是搞养殖,想养上几头羊,慢慢还了借款就轻松了。

农民的愿望其实不高,发展的意愿很强烈。我想这样的农户脱贫是有希望的。怀着这样的心情我满怀希望地走向了第二户农户。但情况开始有点复杂了。该农户也姓罗,离上一户不远,出门走十分钟就到。一看只有一栋正房,而且很破旧。户主四十多岁,见到我们只是笑笑,没说话。村民小组长忙给我介绍说,户主残疾,基本丧失了劳动力。因没法交流,他家情况只能靠村民小组长介绍。正是如此,反而很快就弄清了他家的情况。他家共有4人,有一个老婆,也是全家唯一的劳动力,上有一个享受农村养老保险的80多岁的老人,下有一个儿子在念初中。耕种9亩耕地,可以种植萝卜、洋芋等,家有残疾人致贫。最大愿望就是得到政府帮扶,改良种植品种,如种魔芋,可以增加种植收入。

第三户农户家稍远,走了40分钟才到,远远望去,房子是新建的,一层三室。该农户户主还是姓罗,男,三十多岁,其妻子也在,看起来两口子挺精明能干,也挺大方,看似见过世面的人,跟他们坐下来基本上可以直接交谈。这样的农户也是贫困户?经过深入交谈,慢慢才了解原委。原来他们家有5人,上有享受农村养老保险60多岁的老人,下有两个女儿,大的上小学,略带残疾,小的两岁多。种有14亩地,但因水源问题,收成不好。问他们致贫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是缺水,加之因夫妻二人体力单薄,劳动力不强。但下来后村民小组长告诉我,实际上因二人违背计划生育政策被罚款3万元致贫的。原来其妻子嫁给他之前,曾婚并育有两孩,嫁他后,又育有一孩,故被罚款而致贫。他们最大愿望是希望改善水源,提高种植收入。

走访工作结束了,但我的心情并不轻松。我有点感动,尽管这三户农户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致贫的原因各不一样,但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善良、朴实、勤劳。他们有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愿望,即便是残疾户也没有等靠要,而是只要稍加帮扶和引导,就能自力更生,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TAGS:民情 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