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的新思路

进修社 人气:7.1K
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的新思路
内容摘要: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快。中国加进WTO后,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面对这一挑战,我国在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上风的同时,更要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上风,实现比较上风和竞争上风的融合是我国对外贸易策略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对外贸易策略 比较上风 竞争上风 兼容
  
  传统比较上风理论的成功点与困境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和核心是比较本钱理论和要素禀赋学说。按照比较本钱理论,各国应致力于生产并出口那些有比较上风的产品,在国际交换中换取其相对劣势的产品,以进步世界福利水平。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本钱差别呢?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模型)对此作出了解释。该理论以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上风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别。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逻辑得以成立的条件假定是各国之间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国的生产函数都是相同的。与此不同,李嘉图的理论则以为各国比较本钱的差异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之差别造成的,也即各国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而且一定时期内这类不同性保持不变。在斯密和李嘉图的比较本钱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外生变量,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作为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他们的理论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H-O理论仍然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和生产规模报酬不变的基础上,但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进,故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传统比较上风贸易理论,所夸大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一国产业之比较上风的基础之上的。应该说,上述理论在解释现实中的某些贸易格式上是相当成功的,并曾在相当长时期内构成了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主流,但它们终究存在着局限性。
  传统的比较上风理论是建立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基础上,其比较利益产生条件是各国的供给、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和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活动,这些上风具有静态的特征。但处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活动;自然资源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以“质量”上的上风弥补“数目”上的劣势。这表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静态比较上风,在国际竞争中并不一定具有动态的竞争上风。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与不足
  
  二战后,出现了大量的贸易新现象: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超过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制成品内部的贸易比重上升,低级产品的贸易下降;发达国家之间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上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额越来越大。这些新贸易现象与传统贸易理论相悖。针对传统理论的不足,以不完全竞争为假设条件的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与传统理论相比,新贸易理论大量运用产业组织、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和思想来构建新的理论模型,使国际贸易理论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新贸易理论既从供给的角度,又从需求的角度对现代国际贸易加以解释。从供给的角度,新贸易理论是从以下三方面来阐述的:
  “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作为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
  规模经济效果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其生产规模、降低商品的单位本钱占居竞争的上风地位,这样排除了企业自由进进某些部分的可能性;差异产品意味着企业追求控制产品价格的可能性。这必将打破原有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然而在一国市场范围内,追求规模经济效果和追求差异产品是矛盾的。由于规模经济效果要求生产大批量、同质产品,从而带来市场价格的下降。但是对差异产品的追求要求生产小批量、异质产品。要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是开展国际贸易。这一基本观点由保罗·克鲁格曼在其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经典性论文《报酬递增、差异产品和国际贸易》作出了完整正确的论述,非常系统地阐述了上述观点。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理论夸大,在规模经济发生作用的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原因,对规模经济效果的追求,从而是对获得逾额利润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