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

进修社 人气:3.14W
浅论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
摘要: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业在我国已步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然而物流人才的供需却存在巨大的差距。高校作为物流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在物流专业教育方面,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还存在种种的不足。如何培养一大批合格的物流专业人才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 物流 物流人才 人才培养
  
  一、目前我国高校物流教育的现状
  
  1.国内物流教育现状
  到2004年8月底,全国本科类高校中共有97所高校开设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学,在校本科生数量近16000人,研究生不到3000人,各类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类专业的在校生约有15000人,这样一年为社会输送的各类物流专业人员只有8000多人,即使算上在职人员每年约3.5万人的培训规模,也远远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物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权威预测,中国的物流人才缺口为600万左右,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缺口约为40万左右。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主要表现为缺乏规范化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虽然许多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了物流专业,但是由于刚起步不久,在课程设置、教材选取、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多是自行筹划,缺乏统一指导,尚为形成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多层次的教育目标体系。
  2.国外物流教育现状
  目前,欧美和日本对物流人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培训系统。首先是大学内设置了与物流相关的学科,并在有关学科开设物流课程;其次是在研究生院设置物流学科方向,形成了物流研究生培养系统。例如,美国已经建立了多层次的物流专业教育,许多知名的高等院校(如密执根州立大学等)都设置了独立的物流管理专业。部分高等 院校和单位(如美国商船学院的全球物流与运输中心和乔治亚技术学院等)设置了研究生课程和学位教育,开展物流方面的科学研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根据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统计,1997年美国、欧洲以及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提供物流高等教育的院校就有180多所。欧洲物流协会公布,欧洲共有87所大学开展了物流高等教育,其中54所大学培养物流或供应链管理硕士和学士。
  
  二、我国高校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校层面
  (1)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从事物流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交通运输、仓储、管理工程、营销学、宏观经济、机械工程等领域转过来的,也有一部分是从欧、美、日、澳大利亚等国家回国的.。他们的综合理论及工作能力确实对物流教学是一个整体的提高,但是在物流专业综合知识方面却有一定欠缺。
  (2)精品教材匮乏
  我国物流教材种类不少,高水平教材不多,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不能反映物流行业发展的前沿。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应组织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编写物流教学的基础教材,出版一些精品教材,也可根据需要引进一些国外优秀的教材课本,翻译试用一段时间后修改形成自己的教科书。
  (3)教学体系不成熟
  一是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滞后,物流发展与实际相结合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尚未完善;二是物流课程设置不科学,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课程偏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对企业物流管理案例的分析,部分课程适用性较差,直接结果是毕业生学无致用。
  2.学生层面
  (1)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由于现在绝大多数院校开设物流类专业时间短、教学设备不够完善,绝大多数学校没有物流实验室,只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层面上,因此,培养的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够强,无法满足物流专业知识面宽、实践性强的要求。大部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很难快速适应复杂的工作要求,给用人单位带来一定的期望落差。但事实上,物流中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着非常强的操作性。一个没有任何操作经验的物流专业学生在整个物流环节中能够起到的作用也许还比小上一个熟练的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