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编辑的出路在何方

进修社 人气:2.21W

装帧设计是为书稿内容服务的,美术编辑是"为作嫁衣的人作嫁衣",看起来是一种"从属性"的职业。在出版社精简、调整机构的时候,美编室首当其冲成为被改革的对象。美编室到底留不留成了出版社领导遇到的一个难题,甚至成为烫手的山芋。

美术编辑的出路在何方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21家出版社中,不设美编室的多达7家。据说,还有一些出版社打算陆续取消美编室。美术编辑面临着转岗和下岗的危机,心情极为复杂。有人甚至说,出版界之大,难道容不下美编"一张安静的书桌"?

撤销美编室"外包"吗?撤销了美编室,效果就能好么?是去是留?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图书的商品性日趋明显,读图时代的到来,使装帧设计更复杂化、多样化,作为制造商品包装的美术编辑,理所当然应受到重视,装帧设计工作应大力加强。也有人认为: 出版社内图书设计,属于包装设计、平面设计,完全可以通过社会化去解决,美术编辑可以压缩甚至取消,减轻出版社的负担。

两种观点壁垒分明,美术编辑的出路在何方?

一、领导的观念要转变

进入市场经济尤其是近几年,我国装帧事业面临着空前大发展的机遇:1.图书商品化,对图书设计是有利大于不利;2.体制的改革,将使设计人员的发挥空间更大;3.读图时代的深入,使图书美术设计的需求迅速扩大。

作为企业的领导,应该比任何时候都更清醒地看到,装帧设计是一种无形的品牌和财路,它潜藏着巨大的商品附加值。至于用何种手段去设置机构和人员,目的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使设计质量提上去。每个出版社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应根据各自的"社情"去制定。

有些出版社属于"加强型"的,不但不取消,反而要加强装帧力量,例如作家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等。属于"削弱型"的出版社,应该看到削弱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权宜之计而不是长久之计。书籍设计虽然也属商业设计的一部分,但它有着很强的文化内涵,有一套出版方面的自身规律,不是社会上随便什么广告公司、电脑设计公司都能胜任。而每一个出版社又有很强的个性,例如:科技、教育、文学等,都有各自的专业特点和艺术语言。而社内的美术编辑经过多年的认识和实践,深谙其中规律。

二、美编的观念要转变

美编应以平常心去看待改革,危机也许就是生机。美编在改革中的三种出路:一是深化自己的设计水平,搞出名堂和名气来;二是涉足编书,做一个名符其实的美术编辑,让自己多一块板斧,以适应改革的需要;三是发展美编以外的技能,如绘画、摄影、书法等,既提高了艺术修养,又多一条生存之路。

美编还应树立一种"工作室意识"。这种工作室与传统的设计室、美编室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是多功能性的有经营性质的部门,后者是一种较单一的设计性部门,有很强的从属性、依赖性。所谓的多功能性,是指除封面设计之外,还负责版式、摄影、插图等整体性设计;同时还策划、编辑一些图书,当然最好是编些自己熟悉的美术、设计类的书;如果再扩大业务,还可以接社外的设计业务,至于经营管理方面可与出版社协商解决。

三、从体制改革上去解决

当前对美编室的改革,不外乎以下几种:1.撤消设计室,全面走向市场。2.重组设计室,或并入集团或并入出版社内的编辑室。3.保留设计室。第3种形式也会出现新的变化,裁员或调整;设计或兼出书;设计或兼多种经营等,形成多元化工作室的格局。

另一种改革的折中办法是,利用"外包"提高图书设计质量,并建立保证质量的机制,在出版社内引入竞争,可以不断刺激装帧设计的水平。这虽然加重了责任编辑的负担,却大大提高了责编的策划、经营意识。

不少美编室长期陷入困境,主要的原因是把自己封闭在一种单一性的、依赖性的、纯技术性的小圈子中。假如这种多功能的、经营性的工作室建立起来,出版社再不会认为是一种负累,而是一辆既可创造无形财富也可创造有形财富的战车,出版社为何会淘汰你呢?

作为出版社方面,也应为美编建立起这样的工作室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尤其在过渡时期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扶上马、送一程。

可以看到,我国装帧艺术的蓬勃发展与美术编辑的尴尬境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然而,体制改革的深化,这种境遇将会得到改善。因为改革是为了优胜劣汰,那些技能硬的美编,日子应该是好过的,其社会价值摆在那里,市场自然会做出公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