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盼年"如今"怕过年" 春节遭遇"中国式烦恼"

进修社 人气:1.33W

   “这个年过得真累,各种饭局、人情礼数、红包礼物压得人有点喘不过气来,年是过得越来越没有意思,甚至都有点怕过年了……”春节假期过后,许多读者打来电话述说春节假期中的烦恼。

过去"盼年"如今"怕过年" 春节遭遇"中国式烦恼"

和读者一样,在我们的记忆中,小时候也总是盼望过年,盼望着有快乐的假期、漂亮的新衣和众多美食。然而,眼下过年的各种人情礼数、相亲饭局等种种烦恼,让不少年轻人越来越为之所累,越来越怕过年。

“剩男剩女”遭遇“被逼婚”

“中国年轻人的春节烦恼——听到次数最多的一句问候是:‘有对象儿了吗’;听到次数最多的一句祝福是:‘祝你明年过年领回来个对象儿’;听到次数最多的关于亲友的消息是:‘你看ⅹⅹⅹ都有对象儿了’。”

2011年春节期间,这条名为“中国年轻人的春节烦恼”的微博被大量转载,不少单身大龄的“剩男剩女”表示“深受其害”。

老家在荣成市的小王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深圳工作,随着年龄渐大,亲人朋友越来越为她的婚恋操心,每次回家总是被家人朋友“逼问”感情问题,父母和奶奶甚至下达了完成“任务”的时间要求。她说:“年前我就怕回家,亲戚朋友一见面‘有对象了吗’的询问比‘过年好’还要多呢,让人烦死了。”

和小王一样,正在海南大学读研究生三年级的王青感觉这个假期压力很大。原本她以为家人会比较担心她将来的工作去向,没想到春节期间她屡屡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有男朋友了吗?”虽然王青很享受目前的单身生活,可是来自“七大姑八大姨”的热心问候却让她有点吃不消。

“以前只听说工作了的同学和朋友们被家人要求‘抓紧恋爱’,甚至去相亲,没想到自己还没毕业就面临这样的处境,原来单身也是一个缺陷。”王青有些头痛地叹道。

接到父母“催婚令”的还有那些虽然有男女朋友,但是不愿过早步入围城的“伪单身”们。

在济南一金融机构工作的李雪去年刚刚跟相恋10年的男友订婚,不想今年春节却遭遇父母催婚的暗示,让她和男友十分无奈。李雪说,“我去年才从学校毕业开始工作,男朋友也刚刚换了新环境。我们都希望能有多点时间和精力用在事业的发展上,不想过早被束缚在婚姻的负担里。”同时,很多朋友结婚后迅速生子、被家务缠身的例子也让她不愿过早放弃结婚前的自由生活。

在流行的社交网站上,不少网民在状态或签名中表示过年频频遭遇“被相亲”和父母催婚,希望假期快点结束,迅速逃离催婚的“紧箍咒”。

“红包劫”让幸福感打了折扣

去年下半年才在济南一单位毕业工作的小李,是典型的“月光族”。他每个月的实习工资扣除衣食住行的种种费用,往往不到月底就“捉襟见肘”了。而好不容易“让钱包鼓起来”的年终奖,却在这个春节假期里也浮云般迅速散去。

“学生时代过年都是收红包的人,今年工作了,变成了发红包的人。”小李除了给父母买衣服、办年货外,还要给表哥表姐、堂哥堂姐家的孩子们派红包。春节假期还没过完,他的口袋就又“瘦”了。

与小李有相同烦恼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在2010年底物价上涨的背景下,过节的花费和红包的数额也跟着水涨船高。网络上一个关于“春节开销”的调查显示,有9331位网民认为过年的幸福感“一般”,占参加调查人数的42.54%;有24.01%的网民认为“一点幸福感都没有”;同时,47.47%的参与者认为过年的压力主要因为“开销太大”。

在这项调查中,31.42%的参与者表示花销主要花在看望亲戚,63.62%参与者在选择礼品时选择“送烟酒茶等,传统有档次”。过半数的参与者过年的花销都在3000元以上。

同时,社会角色的转变和人情礼数的`压力也增加了年轻人的过节负担。

“这是我们订婚后的第一个春节,不仅要到男友的亲戚家拜年、送礼品,还要参加各种聚会、饭局,不停说着各种客套话。从初一到初三,感觉每天都在忙,每天都很累。”在某单位工作的李雪也感觉很烦恼。

在日照经营一家建筑企业的于怀成春节期间几乎每天两次饭局:家族的、亲戚的、同学的、朋友的。酒量不大的他每次都喝得晕晕乎乎,他说,“喝酒真叫一个累,喝醉了酒,更累!就像干了整天的重活一样。春节过得体能透支了。”

放松身心远离烦恼

避免“节后综合征”

面对越来越多的过节烦恼和“恐归族”的出现,不少年轻人开始积极与父母沟通,在传统习俗与现代观念间寻找平衡,寻求新鲜、低碳的过节方式。

随着微博和各种社交网站的流行,很多网民选择用微博、QQ、MSN签名等方式向亲朋好友拜年,或赠送电子贺卡、虚拟礼物等。

拜年短信虽然因过于泛滥缺乏原创而受到“鸡肋”的诟病,但今年春节依然在各种拜年方式中占据主流地位。

专家表示,与传统的登门拜访、聚会、吃饭相比,利用新兴的网络交流方式拜年虽然有一定局限性,但是有利于在节约时间精力、节省资源的同时增强人与人间的沟通联系。

同时,专家建议,过年的方式应更多围绕在春节家人团聚的主旨上,不要因为面子、人情等因素而让本该快乐的节日变成负担。过节期间也应尽量避免暴饮暴食、醉酒、熬夜等方式,选择更加健康、有利于身心放松的过节方式,避免各种“节后综合征”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