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

进修社 人气:2.08W

在中国人口中,往往是十分忌惮说死亡的,当我们讨论死亡的时候,就像一个小孩,懵懂而无知。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当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希望能带给大家帮助。

当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

  

死亡,对国人来说一向是敏感又禁忌的话题,人们嫌它晦气、不吉利,害怕因此引来一些不好的东西,所以往往对此讳莫如深。

想起小的时候,逢年过节,串亲访友,父亲和母亲大人总是不忘对我千叮万嘱:“今天你想吃就吃,想玩就玩,但是千万管住自己的嘴巴,别乱讲话!”

我满不在乎地道:“不就是当哑巴嘛,这有什么难的!”结果立马便挨了一个耳刮子,这时我才明白,原来哑巴也算是不吉利的话。

若是在厅堂里随口蹦出一句“爽死了”又或是“困死了”,那么这一天估计都不会好过。

尽管如今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不太相信这些东西了,但对于自己的手机号、车牌、楼层,我们还是下意识地习惯与 4 绝缘。

这种刻意淡化、对死亡避之不谈的生死观,与中国古代的道儒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

大意就是教导子路,学问需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人事尚未处理好,不必考虑鬼事,还没弄清楚生,为何去谈论死亡呢?

然而细细想来,这句话却是一种诡辩,缺乏一种对于死的公正理解,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人不去思考死亡,便缺乏对生紧迫,大限将近,发觉还有如此多心愿未了,这一生竟过得如此匆忙,是否会感到遗憾和悔恨?

在这一点上,崇尚道法自然的老子则理解得比较深刻,《道德经》中有言:

大意就是虽然万物是众多的,但是最后还是要回归到生命的根源,这一现象叫做静,静也就是回复到自己真我的生命。

可惜的是,到了西汉时期,老子摇身一变成了太上老君,《道德经》成了修道经典,道教登上政治舞台,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加之许多道典和佛经中描绘的'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更是极力渲染死的可怖。

结果便是,人们惧怕去谈论死亡,这种无可回避的结局大家都在回避。

有一句话曾让我印象深刻:人自从出生开始,就一路走向火葬场,医生的作用,不过是防止人插队。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骂了句脏话,但又立马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的确,关于死亡我们已经回避了太久,以至于突然看到如此直白的描述竟有些难以适应。

但生命若是偶然,那么死亡便是命中注定,若人只是依靠本能去生存,惯性去过日子,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想去做的事情以及人生的意义想得不够通透,流于表面。

只有以终为始,向死而生,方能充分挖掘出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体现自我价值。

比如乔布斯那个经典的问题:如果这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你会去做些什么?

我猜会有许多人说:“我想去南极看企鹅,我想去夏威夷晒太阳,我想去冰岛看极光。”

然而,倘若生命真的只剩下最后一天,你会发觉,看企鹅、晒太阳,极光这些都成了无关紧要的事,真正想要的东西也许是一场轰轰烈烈、无拘无束的爱情。

就如同香港乐坛的大姐大梅艳芳,在生命的最后一场演唱会上,她穿上自己亲手缝制的婚纱走上舞台,非常落寞与伤感地说道:

我穿婚纱好看吗?

但是,错过了时间了……

啊,好可惜,我也曾经有数次婚纱的机会,但是自己错过了

每一个女性的梦想,都是拥有自己的婚纱,有一个自己的婚礼

我相信自己已经没机会了……

我是一个歌手,也是一个演员

穿婚纱,我已经不是第一次

但是,每次都不是属于我的

我告诉我的拍档刘培基,我好想穿一次,就算是没有人娶也好

做一件属于自己的婚纱,穿给大家看一看

终于,他给我做了这一件,既简单又隆重的婚纱

可能只是穿一晚,或是在整个演唱会中都穿着

这件婚纱便要放进仓库

人生,便是这样

有些时候你预料的东西,你以为拥有的东西,偏偏没有拥有

我以为自己会在28岁或是30岁之前便会结婚

希望在32岁拥有自己的家庭,希望有自己的小孩,但也没有

终于过了40岁了,我拥有什么?

我拥有你们!

但是我想提醒你们,如果你们在拍拖

不要考虑太久,

不然你身边的那一位,想得太久,便会作罢

一直同居、拍拖便可以了,不要做太多

不是这样的!

女孩和男孩的梦想是不同的

女孩子的梦想是,

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庭,拥有爱自己的丈夫,有一个陪伴终老的伴侣

但是我什么也没有,扑来扑去都落空

以下的时间,我将会演唱整个演唱会中最后的一首歌

这首歌包含了很多意思

有很多自己的心声

但,我想对大家说

夕阳虽然很美丽,但眨眨眼便会变成过去

所以我们要把握每分每秒

接着下来,我希望告诉你们

夕阳无限好,但是,只是近黄昏。

TAGS: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