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故事400字

进修社 人气:3.02W

在平常,我们可以多阅读历史人物故事,增加自己的课外知识,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的历史名人故事4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历史名人故事400字

历史名人故事400字一

苏东坡才华出众,加上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因此拥有大批的粉丝。虽然苏东坡“星途坎坷”,但这些忠实的粉丝却一直追随,对他不离不弃。

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着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苏东坡不知其来意,一时愕然。女子激动万分地说,她自小就仰慕苏东坡,但一直无缘相见,现已嫁为民妻,今日亲眼看见自己的偶像,也了却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丝给苏东坡弹奏了一曲古筝,便驾船翩然而去。苏东坡无比感慨,为此,他写下一首《江神子》。

苏东坡谪居黄州时,有一个叫李琪的粉丝,非常想要苏东坡的签名墨宝,但一直没有机会。多年过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签名墨宝,眼看苏东坡就要调离黄州,她心急如焚。离开当日,黄州官员设宴为苏东坡饯行,宴席就设在李琪所服务的酒店。真是天赐良机,李琪决定豁出去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苏东坡酒兴正酣。看到时机成熟,李琪便捧着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随即拿出自己的随身汗巾,求苏东坡签名墨宝。苏东坡倒也爽快,让李琪取来笔墨,挥手便在汗巾上写道:“东坡七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到此,即掷笔袖手,复与宾客谈笑。只写两句?这可把李琪急坏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苏东坡再续。苏东坡大笑,接着写了两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书毕,在座宾客无不击节赞叹,李琪也了却多年心愿,激动得流下眼泪。

苏东坡59岁时被贬至惠州,当时,他的邻居温氏有个女儿叫温超超,年方16岁,貌美如花。在当时,16岁已经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但温超超的眼光极高,任提亲的踏破门槛,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苏东坡被贬谪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兴地对人说:“嫁人只嫁苏东坡!”于是,每天晚上,温超超不顾其淑女形象,愣是翻过高墙,来到苏东坡窗前听他吟诗诵读。一个晚上,窗外的温超超被苏东坡发现了,慌乱之中,温超超马上就翻墙跑回家中。苏轼跟踪寻到温家,问其缘故。温父无奈地告诉了苏东坡实情。苏东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应温父,要给温超超找到一个好归宿。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苏东坡就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到苏东坡遇赦放还,途经惠州时,温超超已经抑郁而终。

在京城的皇宫里,苏东坡的粉丝也不在少数。当时,皇宫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宫女都是苏东坡的超级粉丝。她们对苏东坡的一贬再贬非常愤慨,但始终无能为力。北宋元丰年间,“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逮捕下狱。宋神宗当时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狱,神宗为此闷闷不乐。后来,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搬出了当年宋仁宗“吾为子孙得两宰相”的祖训,为苏东坡说情。最终,宋神宗决定对苏东坡从轻处理。所谓的“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其实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对苏东坡爱戴有加的一个体现。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苏东坡的粉丝。有一回,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出使辽国,在辽国,苏辙惊奇地发现,辽国人常常向他打听苏东坡的情况。后来,苏辙在给苏东坡的信中写道:“谁将家谱到燕都,识底人人问大苏。”由此可见,苏东坡在辽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当时高丽国有两个兄弟,也是苏东坡的忠实粉丝,他们分别取名为金富轼、金富辙。轼和辙,正是苏东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见,苏东坡被外国人崇拜的程度。

历史名人故事400字二

说起怀才,唐伯虎有一大堆话要说。

死了的不管,活着的人里,确实没有比他更有才的了。从小是个神童,玩什么都第一,诗文书画个个冒尖,十七岁画了一幅画,礼部尚书吴一鹏一看,我靠,这不是天才吧。

而且人家还特不爱学习,跟今天的学霸一样,该写诗写诗,古时候写诗其实跟现在写网文是一样的,纯为好玩。该画画也画画,该练字练字。这些东西又不像现在搞得好了可以高考加分。人家就是图个玩。

太有才了,不找点地方发泄,可能会憋坏。还是好朋友祝枝山看不下去,说你也看点正书吧。

所谓正书,就是四书五经这些高考指定教材。

好吧,那就找出来翻翻呗。突击抱了下佛腿。中考的时候,大家吃饭,唐伯虎说了一句话:这一次的中考状元就是我了。

大家都点头,没有人说他吹牛。

事情也证明他没有吹牛。这一次乡试,唐寅考第一,为应天府解元。

第二年会试,也就是高考。考完出来,大家聚会,聊聊高考情况。作为学霸,标准的回应是:唉,这次考砸了。

唐伯虎没有,他说:不好意思,这一次的会元就是我了。

依然没有太多人怀疑这句话,毕竟唐伯虎的名气已经传开了。毕竟唐伯虎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事实上,把江南这个区域定语去掉,也是基本成立的。但是,不能去掉“才”字。因为如果评江南四大人物,或者江南四大杰出贡献人物、江南四大优秀青年等等,可能唐伯虎就排不上了。

有一个可以排上,那是比唐伯虎少两岁的阳明。

说起怀才,阳明也有一大堆可以说的。

阳明同样是个天才,什么东西一教就会,还能举一反三。

跟唐伯虎一样,阳明也不是一个三好学生。唐伯虎喜欢诗词书画这些能宣泄才气的东西。阳明喜欢琢磨。一开始就琢磨起月亮跟山的关系来。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这种绕口令的东西,现在我们知道叫哲学。那一年,阳明十二岁,就开始研究形而上的哲学了。他照着哲学系教授朱熹编的《圣人是怎么练成的》一书,在院子里琢磨竹子,以期发现“理”这种传说中的东西,从而成为圣人。

但最终,他还是被父亲打回了教室,开始读起高考指定教材。第一次中考,阳明没有说一定是状元。毕竟他也是临时抱抱佛教,也不是什么四大才子之首,目标不敢那么宏大。确实也不是状元,好在,也考上了。

乡试通过了,接下来是会试。

阳明还是老一套,平时琢磨形而上,临考突击一下《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之类的书。

好了,怀才的阶段结束了,接下来,该吐吐嘈不遇了。

唐伯虎落榜了,不但落榜了,连复读的机会都没有了。

唐伯虎被人告了,他在酒店吹牛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他牛逼,还有人认为他作弊。往上一举报,发现确实已经定唐伯虎为会元。

政府才不管你是不是天下第一才子。他们只会问:为什么榜单还没公布,你唐伯虎就敢宣称已经稳拿第一了?再一查,果然有问题。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巧合。唐伯虎冤不冤,已经说不清了。

处理的结果是,主考官被提前退休,唐伯虎被贬为小吏,不得为官。

这等于唐伯虎是去考北大的,结果被调剂到了蓝翔学开挖掘机。

不遇啊不遇!

现在知道为什么学霸们考完之后,都是一付痛不欲生肝肠寸断,上天如果再给一次机会,一定再检查一遍的模样了吧。

低调才是王道啊。

阳明也没有考中,他本以为可以照乡试的方法突击一下,但没想到,地方考试的经验搬到中央就不灵了。阳明考了二次,都落榜了。好在,他还能够人生豪迈,从头再来。

咬咬牙又复读了一届,终于考中了。考上包分配,兵部武选司主事,六品官,不大不小。这是不是怀才相遇了?

是的,他遇上了大太监刘瑾。

当时大家正在开刘瑾的批判大会 ,他一热血青年,愤怒文青,也扯着嗓子吼了一通。

他的噪门最大,一下被刘瑾盯上了,奉送他四十大板,然后打发到边远山区当知青,地点在贵州龙场驿,职务:驿丞。也就是官办招待所所长。编制只有一个,所以王所长又兼了王门卫、王保洁、王电工、王更夫……

这一下,别说遇见伯乐了,就是想遇见一个农民伯伯,也得天气好,人家出来干活才行。

不遇啊不遇。

唐伯虎也在倒霉当中。被下放为办事员后,他干脆不去报到。在官是官,吏是吏的时代,让一个读书人去当吏,那简直是一种耻辱。那是宋江们的业务范围。

唐伯虎直接回家了,然后,跟老婆大吵了一架。

大家看唐伯虎点秋香,家里老婆可以凑两桌麻将,还要跑去勾搭人家的丫环。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唐伯虎,嗯,确实放荡。当年参加录科考试,考试期间还去逛天上人间,差点被取消录取资格,还是苏州知府曹凤爱惜人才,为唐寅求情,才录了最后一名,才有乡试的机会。

但,如果就老婆来说,唐伯虎确实没那么牛。他一生只娶了三个老婆,第一个老婆徐氏文静秀气,但在生儿子时去世。唐伯虎在乡试中考了解元第一名后,又娶了何氏。

显然,何氏是押中他的前途。本来在家准备了庆功宴,准备接录取通知书呢。结果收到了下放通知书。当场跟唐伯虎大吵一架,直接离婚了。据唐伯虎讲,自己回家时,连家里的狗都追着他咬。

世道炎凉,狗犹如此,人何以堪。

前程,前程没了,老婆,老婆没了。唐伯虎索性破罐子破摔。开始,嗯,开始环游世界。

现在,好多人的理想就是环游世界,美其名曰:要看尽世界的美。其实,把环游世界当理想的人都是LOSER,他们多半也没有机会环游世界。嗯,可能有一种例外,有一种人,有机会陪人环游世界。

真正能环游世界的人绝不会说,我的理想就是环游世界。

真正牛逼的人,是全世界在环游他。

此时的唐伯虎就是一个LOSER,因为交通工具的限制,他没能去成布吉岛、夏威夷,也就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南转转。有钱了,就去挽救失足妇女,没钱了,就卖文卖画。这一阶段,他的画得特别好。

这样一来,连好朋友文征明都有点烦他了。

不遇啊,不遇,吾之伯乐,尤水中月,镜中花,雾霾中的北京电视塔。说不见就不见了。

悲催的不遇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我们谈谈相遇的故事。

阳明终于遇见了。

在贵州龙场的寂寞驿站里,他终于遇见了从少年时期就一直追索的东西:理。

更惊奇的是,他发现这个理不像他的导师朱熹说的那样,存在于外部,而恰恰就存在于自己的心里。也不需要像朱教授说的那样,要压抑自己的欲望,要灭绝自己的人性。

这个理就存在于人性里。

尽管后面,阳明还干了很多大事,他在江西平匪患,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收了一大堆的学生。但不重要了,那些东西,都不过是绵上添花。

在偏远的山区,他已经遇到了自己该遇到的伯乐。

唐伯虎似乎也遇到了。

巧的是,如果唐伯虎迟走二步,还可能跟阳明打个照面。因为唐伯虎遇到的伯乐就是阳明后面打掉的宁王朱宸濠。

因为要组建造反团队,朱宸濠看上了唐伯虎的才气,请他过来当师爷。

虽然也是吏,但好坏是给王爷当吏。这个档次还是可以的。

但唐伯虎发现那是一个大坑。

朱宸濠在准备造反,天天招聘各地流窜犯,没事在家里磨磨刀,跟一些人嘀嘀咕咕。

细思极恐。

当不当官还是小事,上了贼船是要掉脑袋的。

好在,唐伯虎是有才的。

于是,在南昌城,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快五十的中年怪叔叔,脱得精光在大街上裸奔,边跑边喊:“我是宁王贵宾。”

宁王快疯了,赶紧请唐伯虎走人,为了打发唐伯虎,还送了点路费。

唐伯虎这才溜出了南昌。

这倒是遇了,却是遇人不淑。还不如不遇!

其实,进南昌城,唐伯虎没有遇,但他从南昌城出来进,是真的遇了。

因为,他放下了自己的欲!

唐伯虎一生追求做官。这不是怀才待遇。这是怀欲待沽,或者说,是怀春待孕。

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我们有才,就一定要遇。我们有才,就一定要发财,我们有才,就一定要做官。

错了,才从来就不一定通向财富跟地位。如果,你奔着财富地位,那你怀的一定不是才,而是欲望。是怀着春天给你的洪荒之力,希望达到人生的大和谐,然后孕上。

才只能通向才。而才的唯一伯乐,不是第三者,而正是自己。

在贵州的驿所,阳明没有遇见任何他人,他只遇到了自己,一个更好的自己。所以,他得遇了。

唐伯虎也终于遇见了最好的自己。

从南昌出来,他彻底放下了当官念头,姿意自己的文才,他的文章、他的书法、他的绘画达到了人生的顶峰。虽然,脑洞老师还是最欣赏他的。

原来,真正的伯乐,真正的贵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如果你是千里马,就继续奔跑,你并不需要一个伯乐。

有一本,内容我没看过,但它的名字我很喜欢:遇见最好的自己

与其怀着才期待遇见什么贵人、伯乐,不如调整一下姿态,去遇见最好的自己。

历史名人故事400字三

在举世闻名的北京颐和园万寿山脚下,有一座古朴的祠堂。它是为纪念耶律楚材而建立的。

耶律楚材是蒙古汗国的一代名臣。他字晋卿,契丹族,是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世居金中都(今北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历法。1215年,成吉思汗(元太祖)夺取燕地后,召用耶律楚材,十分信任他。成吉思汗去世后,拖雷监国时期和窝阔台即位后,他越来越受重用。他建议设置州郡长官,使军民分治;反对改中原地区为牧场的错误主张,建立赋税制度。蒙古军队攻陷金国汴京时,耶律楚材力谏废除野蛮的屠城旧制,召用儒者,设置经籍所、编修所,文教事业逐步兴起。耶律楚材从成吉思汗至窝阔台,受重用三十多年,官至中书令,国家的典章制度大都是由他奠定的。1236年春天,蒙古大汗窝阔台(元太宗)宴请群臣。他亲自端着酒杯为耶律楚材敬酒,并且说:“我之所以诚心诚意地信任你,是遵照先帝的遗命。如果没有你,中原地区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安定局面。我能够高枕无忧,全靠你的努力。”

窝阔台去世后,皇后乃马真氏执掌政权。她崇信奸臣,扰乱朝政。有一个叫奥都剌合蛮的人,他用重金贿赂皇后乃马真氏,得到权柄,满朝文武百官都奉迎他,只有耶律楚材敢与他面折廷争。

有一次,皇后乃马真氏将起草诏书使用的印玺和白纸,都交给奥都剌合蛮,让他办事自己填写用印就行了,不必启奏她。耶律楚材认为不妥当,立刻上奏皇后乃马真氏,说:“天下者,先帝之天下。朝廷有宪xian章规矩,现在您要破坏它,老臣不敢接受这个指示。”皇后乃马真氏自知理亏,只得将交给奥都剌合蛮的.印玺和白纸收回去。过了不久,皇后乃马真氏又降旨,说:“凡是奥都剌合蛮提出的建议,想要办的事情,各部门的官吏们都要按照他的意见起草命令,不照办者,就把他的手剁下来。”耶律楚材接到皇后乃马真氏的旨意后,再一次上殿抗争。

他对皇后乃马真氏说:“国家的典章制度,先帝都交给老臣我负责,与各部门的官吏们没关系。奥都剌合蛮的建议如果合理,我自当按照他的意见办理,如果建议不合理,就不能办。老臣死且不避,何况剁手呢!”皇后乃马真氏听后很不高兴,不接受耶律楚材的意见。耶律楚材滔滔不绝,争辩不已,最后大声说:“老臣侍奉太祖、太宗皇帝三十余年,没有辜负国家,皇后难道能以无罪杀害老臣吗?”皇后乃马真氏虽然很生气,但在忠诚刚直的三朝元老重臣耶律楚材面前,不得不深深地表示敬畏,宣布所降旨意作废。

历史名人故事400字四

北魏太武帝当政时期,司徒崔浩奉旨率领众位史官编修国史,太子的老师、中书侍郎高允也参加了国史的编辑工作,因为这些史官把北魏朝廷的许多丑事都不加避讳地写在了史书上,还把这些文字刻在了石碑上,因而惹怒了那些皇族人员,他们认为此史官给皇族丢了面子,就向太武帝告发,要求太武帝追究崔浩等人的责任。太武帝大怒,便兴起了一场文字狱,下令将参与编写史书的崔浩等人全部逮捕下狱。

太子闻讯后,立即把高允接到自己府中保护起来,第二天早上,他亲自带着高允去见太武帝,以便当面向太武帝求情。路上,他叮嘱高允说:“如果皇上问你话,你一定要按照我的口径回答!”

见到太武帝后,太子说:“我在东宫和老师(指高允)相处多年,知道他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他虽然也参与了国史的编辑工作,但他地位低,在其中起的作用不大,主事的全是崔浩,请您赦免他吧!”见太子替高允求情了,太武帝也有心想要赦免高允,便问他道:“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显然,太武帝这是在给高允找了个台阶,只要高允顺着他意思说“是”,也就万事大吉了。可没想到,高允竟然说:“不是,《太祖纪》是邓渊写的,《先帝纪》和《今纪》是我和崔浩合写的。但崔浩管的事多,只抓纲要,至于具体注疏,我写得比崔浩多。”太武帝一听,鼻子差点儿气歪了,大怒道:“照这么说,你的罪过比崔浩还要大,我怎么能饶了你呢!”太子连忙替高允辩解道:“高允是被吓坏了,所以才胡言乱语,我之前问过他,他说全是崔浩写的!”太武帝便又问高允:“是这样的吗?”等于再次给了他一次机会。哪知高允竟然说:“太子是为了救我的命才这样说的,其实他从没问过我修史的事,我说的全是真话,我并没有被吓傻。”按理说,高允如此不通情理、不懂得变通,太子想救他也救不了了,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了。但没想到,高允的这种诚实、大无畏的精神,感动了太武帝,他没有坚持追究高允的责任,当场下令赦免了他。

太子和高允往回走时,太子责怪高允不知见机行事,以致一再激怒皇上,给自己找麻烦;但高允却回答:“按照历史事实撰写国史论述朝政得失,这并没有错。我和崔浩一起编写史书,应当共享生死荣辱,出了事,我怎么能全推给他呢?您一心想救我,我很感激,但我不能为了活命而说违背良心的话啊!”

趋利避害是人的一种本能,很多人在灾祸到来时,出于自保的本能,都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不惜落井下石,以此来漂白自己。但高允的做法却恰恰相反,大难当头之际,高允并没有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而是宁可被杀头也不肯污蔑他人,表现出了令人敬仰的人生担当。“不能为了活命而说违背良心的话”,是高允精神风骨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处世原则。

TAGS: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