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读书笔记(通用12篇)

进修社 人气:4.64K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志》读书笔记(通用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志》读书笔记(通用12篇)

《三国志》读书笔记1

以前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就读《三国演义》。可是三国历史并不是《三国演义》记载的那样,于是我就买了本《三国志》,想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

《三国志》是记述书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间这段历史的一部史学名著,他技术的主要是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称《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的六十年历史。作者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着手整理三国史事,先后著成《魏书》、《蜀书》、《吴书》,所以称为《三国志》。

《魏书》由“纪”和“传”两部分组成,纪包括武帝纪、明帝纪、文帝纪、三少帝纪四篇。传以后姬传为首。《蜀书》、《吴书》只有传没有纪。最让我印象深刻人物是周瑜。在《三国演义》里,周瑜是个嫉贤妒能的伪君子,还很阴险,几次想把刘备和诸葛亮干掉,却都没成功。但《三国志》中的周瑜却是个正义凛然的真君子。吴国其他大臣都极力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只有周瑜和鲁肃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这证明周瑜和鲁肃的眼光比其他的大臣的眼光要远。周瑜还把曹操跟吴国决战的弊端说清,使孙权抗曹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这说明了周瑜在考虑问题时很仔细,细致,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他在赤壁之战中用火攻破了曹操的连环船;在南郡以卧床不起为诱饵,把曹仁吸引过来,然后一口“吃掉”。这说明了周瑜在军事造诣上很有成就。只可惜在前往巴丘的路上病死了,死时才三十六岁。陈寿称赞周瑜“出人之众表,实为奇才也!

作者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画面,这本书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

《三国志》读书笔记2

前几天,我把《三国志》读完了。关羽这样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之人在《三国志》中也算是一大亮点。从桃园结义到败走麦城,处处体现英勇无畏、有情有义之豪情,在蜀国真的是个奇才。“吾极之曹公待我厚”《三国志》中这样说,突出表达关羽对曹操的感激之情,虽是敌,但仍对曹操心存爱戴与感谢。也许颜良、文丑就因此被关羽所杀吧!

但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永不忘刘备是结义的大哥,不肯背叛刘备,即便曹操盛情相留,终究没留住关羽的脚步。在万般无奈之下,关羽选择“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当然这也是曹操的惜才,更让关羽在后人的眼里增添了几分“重情义”。如此看来,关羽是懂得回报的英雄。可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少了几分义气。朋友之间多了些许隐瞒,关云长式的人物已经十分罕见。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级里二位要好的朋友在楼梯里打闹,从而将一名小同学撞了个满怀。小同学踉踉跄跄头碰在了墙上,起了个大包。然而当老师问起时,只见两个打闹的同学其中一位手背在身后,满脸怒气;另一位身子稍稍晃动,脸上已泛起了红晕。“我和他在楼道玩,他无缘无故踢了我一脚,所以不小心撞了小同学“。

那位满脸怒气的同学先开了口,语音落落大方,好似与他没有任何关系。另一位听道,忙辩护道:“是你先打我的”!满脸怒气的男生听后,更加不顾同学情谊,伸出手指着与他情同手足的伙伴说道:“明明是就是你打我的,你还狡辩。”哎!以前的情深似海在今日这件小事上,早已灰飞烟灭。望着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辩,我深深的叹气,怎与关云长相比,现代的情变淡了,义变浅了。

合上《三国志》,一些小精灵般的思绪飘入我的脑海,时代在发展,我们少年儿童更要像关羽那样有情有义,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懂得回报、感恩,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少年!

《三国志》读书笔记3

黄巾起义(184年)到晋吞吴(280年)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是一本后人评价极高的名人纪传体史书。我这几天研读后深有感触。

第一点,自然是《三国志》也就是史书和那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所记载的大不相同。说到底也就是史书和小说文学性的不同。史书尊重历史,就算是像陈寿这样“大文豪”似的人物,也是在历史准确才添加一些文学性的语言。而小说则会融入作者诸如“尊刘贬曹”这类个人的情感,加入历史上不存在的“连环计”,“苦肉计”来吸引读者。当然,我个人不是对小说或《三国演义》有偏见,毕竟完全照搬历史的古装电视剧很难获得高的收视率,只是希望读者在享受《三国演义》激动人心的故事时考虑一下它的真实性,而不是错误的理解“《三国演义》=三国历史”。

写史书的目的是方便后人看史,而后人看史如果不像唐太宗那样“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就毫无意义。最让我触动的仍是武侯诸葛亮,没有“火烧博望坡”没有“火烧新野”,没有“舌战群儒”,没有“草船借箭”,没有“借东风”,没有“空城计”,没有那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门遁甲无一不晓的诸葛亮。

但他仍是那个在刘备床前拒绝“取而代之”的诸葛亮,但他仍是那个《出师表》前“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的诸葛亮,但他认识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蜀汉写下104112个字的《诸葛氏集》二十四章的诸葛亮。失去光环,无比平凡,但正因平凡而无比伟大,日落黄昏的蜀汉,被一位老人苦苦支撑,这是何等的坚定与执着是他相信统一全国的一天终会到来。所以说我们这些远远没有面对真正的考验的青少年,在困难面前不应低头,而是要去坚决面对远方的挑战,相信希望的存在。

除此之外,曹丕对礼仪的重视,曹睿一千兵马退回孙权精良水师的智慧,诸葛瞻为民造福的仁慈,马良舌战孙权时的勇气,一个一个《三国演义》上没有的故事,让我感触良多。

三国离现在有1700多年,即使是《三国志》也不敢说记载完全属实,但只要我能在书中有所体味有所感悟,那才是高尔基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含义把。

《三国志》读书笔记4

典韦,曹操的超级保镖,东汉末年陈留已吾人,其人勇力过人。陈寿所做的《三国志》里,对于典韦有如下记载:

豪杰之士,有勇有谋

典韦的同乡刘氏和睢阳人李永有仇,但是因为李永是富春长,算是当地的豪强,家里门客众多、戒备森严,因此刘氏没有办法得手。典韦和刘氏交情莫逆,为了替刘氏报仇,他暗藏利刃,驾着车载着酒,装扮成闲人,在李永家的门口等待时机。

趁着李永出门的时候,典韦上前刺杀,并杀死了李永的妻子。随后,典韦取出车上的刀戟,步行离开。李永家处于闹市,因此有几百人追击典韦,但是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动手。不久李永的死党带人来袭,双方展开了激战,但是尽管对方人数众多,但是典韦还是脱身而去,自此,典韦为豪杰之士所赏识。

勇力过人,跟随曹操

董卓之乱时,陈留太守张邈和曹操联合起来,典韦在张邈的司马赵庞手下,他可以用一只手就将牙门旗举起来,这让赵庞对于典韦的力气和才干,十分惊讶和敬佩。后来张邈和曹操决裂,典韦就投靠了曹操,开始的时候,隶属于夏侯惇的部队,数次杀敌有功,被拜为司马之职。

临危受命,护主有功

曹操与吕布在濮阳交战,曹操抢先了先机,还没来得及撤退,吕布亲自领兵前来救援。曹操陷入了险境,于是临阵招募勇士破敌,典韦抢先应征,阻挡吕布军队的进攻。

面对吕布部队的万箭齐发,典韦不为所动,对左右的人说:“等到贼兵到了十步之内的时候,再告诉我。”不久随从的人说:“到了十步以内了。”典韦说:“到了五步之内,再告诉我。”不一会儿,随从的人说:“到了五步之内了!”声音十分惊恐。

典韦不慌不忙,把背后的小戟拿在手里,对准吕布的先锋部队,一边投掷,一边前进。吕布先锋部队的人都应声而倒,没有人敢继续前进,刚好到了日暮之时,曹操的部队才得以引军撤退。

折冲左右,贪杯之人

典韦和许褚一样,都是曹操的侍卫长,他经常带领几百精锐亲兵,在曹操的大帐周围巡视,确保曹操的安全。每次作战的时候,典韦和曹操的几百亲兵,都冲锋在前,往往能率先攻破敌阵。

典韦为人忠诚可信,为了保护曹操的安全,经常就住在曹操大帐附近,而不是回到自己的住处。但是,典韦喜欢喝酒,且酒量极大、为人豪爽,每次曹操赏赐他酒食,他都尽情吃喝没有节制,这也为典韦之死埋下了祸根。

以一敌百,力竭而亡

曹操南征宛城张绣,张绣听取了贾诩的建议,率军投降,曹操十分满意,设宴款待张绣等人。曹操在向张绣等人行酒时,典韦手执大斧立于曹操身后,曹操走到谁的面前时,典韦都紧跟在身后,对人怒目而视,自始至终,张绣等人都不敢仰视曹操。

张绣因为曹操纳其婶婶,感到羞愧难当,便采取了贾诩的计谋,趁夜偷袭曹操。因事发突然,曹操毫无准备,为了争取时间让曹操逃走,典韦和几百亲兵拼死抵抗最后典韦受创数十处,双方短兵相接,叛军想活捉典韦,典韦用双臂夹住两个军士,将他们杀死,其他人畏惧典韦之威,都不敢上前交战。但是典韦孤立无援,张绣的部队,像潮水一样冲了过来,典韦伤势加重、流血不止,打骂张秀是背信弃义之人,随后力竭而亡。

曹操知道典韦的死讯后,放声大哭,众人都认为曹操是因为自己的长子曹昂之死而难过。曹操说我不是哭自己的儿子,而是感念典韦将军,没有典韦将军我已经遭到张秀的毒手了。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三国志》读书笔记5

记得小时候,第一本书看的就是三国演义曹操的'阴险狡诈,孙权的运筹帷幄,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我留下太多太多的印象。

可是从我买了一本《三国志》读完后,绝对曹操整个人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对曹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应该是作者陈寿的对曹操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从这句话里我们明白曹操是一个胸怀天下,志向高远的人,不及原来的恶,这才使曹操能够平定河北,匈奴,冀州等24地,并且我个人认为曹操比刘备更加希才,单于于曹操在北方大战几年,但单于投降曹操后,曹操不但没有杀单于,却将单于全家都封为列候。

刚刚讲了半天,都是讲曹操的希才,我现在再讲讲曹操的乐光态度,曹操在平定冀州后,在冀州城头叹息,我出征8年,各地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上学,国家怎么能强大,于是下令在他所站领的任何地方都办学,给广大学生免费上学,可你要知道,曹操当时已占领18个州,上百个县,要是在每个县都办学,那费用,可以使整个国家的百姓一年内人人吃上饭,曹操却是怎么做,国库都钱都用光了,所以人都想放弃了,可曹操没有,他每天上朝依然面带笑容,最后他居然从他自己家拿出了办学的钱。

我们应该学习曹操的乐观态度,说不定坏事会变成好事,是总有两面型的,希望大家都能天天保持着了观的态度。

《三国志》读书笔记6

乐进,字文谦,阳平卫国人,东汉末年曹操手下名将,属于曹操的嫡系。和典韦、许褚等人不同,乐进生得短小精悍,按现在的话讲,就是浓缩的全是精华。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对乐进有如下记载:乐进的短小精悍,身材不高,但十分壮实魁梧,素有胆识,一直跟随曹操,可以说是曹操的嫡系。曹操起兵时,手下没有太多的兵马,乐进便回到自己所在的郡县,去招募了几千人跟随曹操。

乐进跟着曹操攻击吕布、张绣、刘备等人,往往都冲锋陷阵在前,第一个突破敌人防线,成为曹操手中的一把利剑。简单讲就是打仗不要命,冲在最前面,且能力突出,每每能破敌在前,斩将夺旗于后。在小沛击败刘备之后,被封为讨寇校尉。

建安五年,乐进在官渡,斩袁绍手下大将淳于琼,焚毁了乌巢的粮食,扰乱了袁绍的军心,为曹操获得官渡之战的最终胜利立下大功。

建安九年,乐进随曹操攻击袁谭、袁尚,在黎阳斩袁氏大将严敬,被拜为游击将军。随后乐进攻击黄巾军,平抚了乐安郡,并参与了邺城之战。追击袁谭到南皮,并率先攻入南皮城东门,拔得头功。袁谭败退后,乐进又率军穷追猛打,攻击雍奴,并大获全胜。

建安十一年,曹操上表汉献帝,加封乐进为折冲荡寇将军,以表彰其功绩。乐进奉命攻伐高干,这次乐进没有采用正面强攻的策略,而是北上上党,迂回到了高干的后方。乐进连战连胜,斩高干手下大将多员,高干等人坚守壶关,等曹操大军到来,高干不战而降。

秋八月,曹操讨伐管承时,进军淳于,派遣乐进和李典做为先头部队击败了管承,管承被迫逃到了海岛,这个时候除了荆州之外,海滨都已经被曹操占据。

建安十三年,乐进跟随曹操平定了荆州,被派遣驻守襄阳。建安十四年的时候,乐进击败了关羽,这个时候南郡附近的蛮族,都来主动归附于曹操麾下,这不能不说是乐进的功劳。

在曹操和刘备战于汉中时,派乐进和李典、张辽驻守合肥以防东吴。孙权见有机可乘,便调动了十万大军进攻合肥。三人知道东吴人马众多,便打开了曹操交给他们的锦囊,里面安排如果孙权来犯,由乐进守城,张辽、李典出战。曹操这个安排让三人大惑不解,因为张辽和李典素有不睦,而乐进善于冲锋陷阵。

其实这正是曹操高明之处,乐进做为曹操的爱将,一直跟随曹操忠心耿耿,安排其守城曹操才能放心。正因为张辽、李典有私怨,才让二人一起对敌,通过险境中的互相帮衬,化解二人的矛盾,同时激发二人的争斗之心。结果张辽、李典二人奋勇争先,以几千人的兵力,击溃了孙权十万大军,还差点将孙权活捉。这里不仅有张辽、李典的奋勇之能,更仰仗于乐进的守城之功。

《三国志》读书笔记7

这个寒假读了一本叫《三国志》的书,读完后我有一种激情澎湃的心情。《三国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

由于陈寿写的《三国志》,意务简洁,裁制有余,文采不足。三国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战火纷飞,百姓不能安居乐业。然而,这样一个乱世,却出现了那么多伟岸的英雄人物,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能文能武的周瑜、义重如山的关羽、英勇善战的赵云、勇猛无比的张飞、求贤若渴的刘备、奸诈过人的曹操......真是正如苏轼所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大家都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着,努力着,不曾放弃过。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可贵的精神,不怕困难与挫折,勇往直前,这样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这本书写了许多英雄人物,先来说说我最喜欢的陆逊吧!他是扬州吴郡吴县华亭人士。大家可能对他还不熟悉,但是大家应该知道“火xxx连营”吧!是的,在蜀国大将关羽、张飞相继死后,刘备特别生气,率大军伐吴。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陆逊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非常冷静地面对,调兵遣将,最终用火攻以少胜多,打败了蜀军,在三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之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三国志》读书笔记8

语文,是我们从小到大都一直密切接触的学科,不光因为素质教育时的课程设置,更因为它与我们生活中的交流、表达和思考都密切相关。因此,在我看来,语文素养,既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可以在分数上得以体现;又指人们对语言这一载体所传达的思想及内涵的理解与领悟,能够在精神上得以反映。

而如何提升语文素养,或许是每个老师、家长和同学都思考过的问题。课堂有效教学这一途径不错,因为相对于知识体系和认知能力都不完善的学生们来说,老师们经过了多年语文素养的积淀和教育经验的积累。

他们的引导与启发,也带动了学生们的思考与知识架构;社会生活实践这一途径亦有可取之处。因为培养语文素养的目的,绝非用以空然的“纸上谈兵”,而应在语用上有所实践。在实践中,语文因沟通而愈发精炼,因表达而愈发准确。语文的学习与语文的实践可以和谐统一,可以相互促进。

因此,课堂有效教学和社会生活实践都是提升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但是我认为,相较于前两者,课外大量阅读对于提升语文素养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三者的比较来看。课堂教学如若有效,大抵不会只拘泥于条条框框的被动背诵,应该涵盖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对同学们思考的引导,而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课外大量阅读中得以延伸,只有经过了自己在阅读中的思考与感悟这一环节,才能真正的参透文本与其背后的内涵,才可以达到语文素养进一步提升的目的。课本的篇目只是一个指引,深度与广度,都需要在课外的大量阅读中获得。

正如《三国志》所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大量阅读甚至可以对同学们形成思考力起到直接且根本的作用。课外大量阅读绝不仅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补充,它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归宿。于闹市中读书,博闻强记,文学素养令人赞叹;杨绛先生每日阅读量达数万字,饱读诗书,成为人人敬仰的文学大师。

就课外生活实践来说,人是需要群体生活的社会动物,我们几乎时时处在与人沟通和交流的之中,课外实践不缺时间也不缺机会。反观当下人们的阅读生态——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在时有时无的惰性中,又有多少人能以阅读为习惯、为己任呢?更何况,在浩荡的信息大潮的冲击下,碎片化阅读挤占了大多时间,大量阅读面对着各种注意力分散和挤占的考验。因此,在当下,为课外大量阅读正名,更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

况且,课外大量阅读本身,就是一件足够美好和足以提升语文素养的事。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遇见”,这种遇见,是以文字为桥梁的惺惺相惜,是以纸张为媒介的心灵接触,更是以阅读为契机的思考共鸣。而这些,都让语文素养的提升变得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育人、求识的目的也恰在于此。

是的,对于语文素养还仍待提升的我们来说,亦需要大量的阅读,通过细致阅读来体会文字的质感,通过潜心阅读来锤炼思考的深度,通过阅读,体会真正的“诗意栖居”与切实的素养提升!

《三国志》读书笔记9

寒假中,我认真阅读了《三国志》这本书。它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而且是史料中研究三国历史最为准确的一部史书。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它把三国的主要历史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把人物之间的关系写的非常细腻。

突出了事件的真实性与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作者描写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略决策、成语典故以及千古名篇都和他有关,比如《隆中对》、《出师表》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成为了他的代名词。

再如,对黄忠的描写也是如此,“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他在战斗中屡建奇功,深得刘备和诸葛亮的赞赏。

书中还有很多细致的描写,如长坂的狂奔、赤壁的烽火、逍遥津的纵马一跃、五丈原的悲凉概叹,作者都已厚重的语言进行描写,震撼着我们内心的三国情怀。通过阅读这本《三国志》,使我更加了解历史上的事件和杰出的人物。真是一书在手,神游三国,岂不快哉!

《三国志》读书笔记10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个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但这仅仅是小说不能带表历史。

《三国志》当然也是写的这些,不过是以人为题,还有就是他是历史。

这些过程我就不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在三国这段悠久的历史中,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到底周瑜是不是像罗贯中所说的小肚鸡肠和阴险狡诈呢?为此,我查阅了很多资料,直到读了一下三国志,我才明白:周瑜在历史中不是像在《三国演义》里的一样。他很年轻就挂帅上阵,孙策还临终托故给他。

可见他在吴军中的形象有多么好。哪为什么罗贯中要把他写得那么坏呢?原来是罗贯中对诸葛亮有种寄托,把周瑜写坏点可以村托出诸葛亮的好。

这下子,本来周瑜没有这件坏事变成了有这件坏事,本来周瑜有这件好事变成了没有这件好事。你们说他惨不惨啊!罗贯中觉得这样子还不够,还要把诸葛亮再神话一下,就又多了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等罗贯中编出来的故事。这下可好,《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大了,人们就把《三国演义》当成了历史,渐渐忽略了《三国志》。从人们口里传出来的就只有周瑜的一些或自己本身或罗贯中编上去的一些坏毛病,而没有了罗贯中的好了。

我觉得,在熟读小说《三国演义》的同时,不妨也来读读原汁原味的历史《三国志》。

《三国志》读书笔记11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有人说过:“你我他,无论喧嚣与寂寞,一切都将成为历史。”泱泱华夏二千多年的传承,在我看来,没有任何国家的历史能与他相提并论。史学家把整个中国演变的菁华,立著于书,流传至今。其中,《三国志》是史书中的经典之作。

我有幸阅读这本苦涩,严谨,简练,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史书。说它苦涩,是因其简练。在《曹操本纪》中,陈寿写赤壁之战寥寥几笔带过,你根本无法读出那帆船蔽日,飞火漫天的恢弘场面。

后来的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大概也是出于简练的原因吧。陈寿能恪守史书不虚美,不隐恶的特点,勾勒出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历史形象:统兵能力强却又刚愎自用的关羽,富国强、御兵弱的诸葛亮,具有完美高尚品格却受“忠汉”局限的士大夫代表荀!桓龈隼史人物在他的笔下显现的不只是人物的生平,连内心的活动与政治思想都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其笔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抓住要害,切入实际。但受各方面的影响,也会有曲笔,甚至张冠李戴。

《三国志》的另一特点是对正义、善良、忠君、坚韧等一系列优秀品质的赞扬与向往。陈寿父亲获罪被诸葛亮处死,而陈寿却能在《三国志》为其单独立传,并给予诸葛亮高度评价。可见,有“良史之才”的陈寿,在写《三国志》是秉承公正、正义的态度下笔的。而且在传记结尾处,陈寿会写出自己对人物的评价与看法。这些语段,使陈寿自己也化身成一个读者,叙说自己的见解与读者交流。

古人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三国志》是本精炼却又冗长的史诗。我所理解的仅仅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这部文化瑰宝需要停下来细细品味。

《三国志》读书笔记12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蜀、魏、吴三国的历史著作,是我们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三国志》是陈寿穷尽半生的心血结晶,客观的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貌,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不可多得好材料

说到《三国志》,我们不得不说一下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根据后者的历史原型,艺术性的改编而成的。《三国演义》中的很多历史事件存在着虚构成分,李代桃僵的事情常有发现。如“温酒斩华雄”的精彩篇章的历史故事原型其实是孙坚,而不是关羽。咋们再回到《三国志》。

陈寿根据史实著书,认真考量,对历史的点评也做到客观公允。我认为这才是他能够完成这样历史巨著的最大原因。对三国的兴衰都进行了系统而独到的分析,蜀国的灭亡跟诸葛亮之死有最大的关系,是最显著的标志;吴国的衰败跟吴国的内耗有着很大的关系,责任最大的人就是孙权,因他晚年的残暴才致使吴国的衰败;魏国虽然统一了三国,但也难逃灭亡,走向转折点就是曹爽的伐蜀失败和幼主的继位。陈寿的这些分析非常到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做到了客观。

三国人物中,陈寿认为曹操是“超世之英杰”,诸葛亮是“卧龙”,孙权有“勾践之英才”,刘备是英雄,虎臣中有张飞、关羽、程普、黄盖……良臣中有董允、陈震、薛综……良将有张辽、乐进等,《三国志》中对每个人的特点都做了介绍,也为后世提供了相当有内涵的历史创作文献资料。

同样,《三国志》的不足之处也相当明显,对有些历史事件的描写相当简略,内容不够丰满,显得不是那么充实。我想,这可能是作者在了解历史事件有限的情况,尊重事实,不添加任何主观描述的结果吧。但这完全不妨碍这是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