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感600字(精选20篇)

进修社 人气:1.82W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史记》读后感600字(精选2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史记》读后感600字(精选20篇)

《史记》读后感1

《史记》是司马迁忍辱负重、呕心沥血,花费一生的精力来创作的。它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曾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大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一代明君唐太宗也感喟:“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史记》为我们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画面,还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让我们从历史中明白道理,揭露丑恶行为,歌颂高尚的品德。

《史记》中那一个个活灵活现、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对人谦恭有礼、和蔼可亲、孝敬父亲的虞禹;令人尊敬、勤政爱民、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受到了大家的爱戴;还有那残暴、沉迷于酒色、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最终丢失了江山的商纣王;只为博得美人一笑,点起烽火、不惜一切戏弄诸侯的周幽王,“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这就是周幽王堕落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忘亡国之耻,卧薪尝胆从而最终战胜吴国的越王勾践。知识渊博、见闻深广、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用“发愤以抒情”的方式创作的《离骚》而名垂千古。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千古,映射着未来。读完《史记》,让我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了一点点历史发展的规律。读史使人明智,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明智的人既要不忘过去、重视将来,更要全力把握现在、创造将来。

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到圣贤真正的精神何在?我认为这才是读《史记》的最大意义。

《史记》读后感2

历史是现实的写照,人类社会发展每天都在我们眼前不断更迭。有人说历史是最最好的教辅书。是的,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看见我们的过去,预测我们的未来。这让我们在历史的轮回和变迁过程中,我们能够更加从容,这些都是历史教给我们的。

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从来对《史记》不吝啬赞美之词,它也完全配得上的这样的赞颂。《史记》是文学和历史的两座高峰,几千年后的今天也一直都是学界,探讨学习的典范,足可见其影响力。司马迁在受到极大屈辱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经典,他的精神令人惊叹。正如他在《史记》中所提及的那样,成就伟业的人谁不是轻易享受俗人之福的,他不是一个追求功名利绿的人,他只是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就算是没有受天底下最大的屈辱,我相信他依然能够创作出这篇经典,只不过这样的遭遇让人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到这部作品和作者的伟大。换言之,是理想让他有屈辱着活下去的勇气和意志。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死很简单,但是如何活下来却不易。苟且偷生,享受残生不是司马迁所想的,他是以这样的方式明志,他有比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因为他知道就这样死去,历史上将只会留下茶余饭后的笑谈。

历史上有很多像司马迁这样身处逆境的人物创作出伟大的作品的,盖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膑,吕不韦,韩非……他们之所以能流芳百世,不仅仅因为他们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他们都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我们当代人不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常人很难拥有的毅力吗?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道理大概都清楚了。

《史记》读后感3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学宝库中有这样一本书,它记载着伟大祖国的复兴,记载着中华民族艰辛的历程,记载着从征讨蚩尤到舜传晓位,记载着本纪、世家、列传。这本永不腐朽的经典就是司马迁的《史记》,贯通祖国三千余年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经典之作。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喜欢的英雄是项羽和勾践: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卧薪尝胆。

我欣赏的刺客是专诸、聂政、还有荆轲等人,对君王赤胆忠心,一心为君。就像荆轲临走时在易水河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更有那后来身中八剑却仍然一心想着太子丹,这就是他们赤胆忠心的最好表现。

我印象最深的谋士是韩信,从小忍辱负重,念念不忘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在他的第一场战役里,就以成功告终。他的一生中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等战役,无一失败。关于韩信的一生有一副极佳的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前半句讲的是萧何和韩信的故事,萧何是韩信一生中的贵人,也可以说断送了韩信的的一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半句中的两妇人,讲的是漂母和吕后:漂母就是韩信小时候,给他一饭之恩的老婆婆,吕后就是刘邦的妻子,后来杀害了韩信……

《史记》,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一本令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细细阅读的经典!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史记》读后感4

话说楚王昏庸,屈原悲痛欲绝,终于忍受不住想投江自杀。走到江边正准备纵身一跃。

只听后方一个轻脆的声音传了过来“等一等”屈原回头张望,只见一个着装奇异的男子跑了过来。抹去眼泪问“你谁啊,没什么事就乱喊。”只听那男子喘着说:“你好,我叫司马迁,我正在编写《史记》想写一点你的东西,所以来采访你一下。”屈原暗自感叹,原来我已经这么有名了,都有人为我写书了。只可惜我国破家亡,已没什么可留恋的了。摆摆衣袖说:“走吧,别烦我跳河,刚有了那么一点勇气,该干吗就干吗去。”

司马迁也有一些急了,忙说:“那好,就问你一个问题不耽误你跳河。”屈原想了想,也好,死了也还可以留个名。说:“好吧,你问吧。”司马迁见有了起色,忙问:“请问你为什么要选择死而不活下来?”屈原早有一肚子苦水,这下好了,正中下怀。像作起了报告“第一点国破家亡,世上已无什么可使我留恋的。其次作为一个政治家没有辅佐好君王而导致国破家亡。再三就是愧对百姓让他们连遭战争之苦。主要就这三点。”司马迁边听边记,感叹道:“我虽身受宫刑,但起码还有活下去的理由,而你就真是该死了。”屈原看了看身边这个身材矮小的男人居然如此伟大。于是也感叹道:“兄弟,啥也不说了,都明白。”话到此处两人相拥痛哭。

又聊片刻,屈原终于痛下决心,准备自尽,临死前,他握住司马迁的手感慨万千:“兄弟,是你给了我死的勇气,在这里说声谢了。另外今天的事就别往你的书里写了,兄弟我死了也想留个光辉高大,坚强勇敢,忠心爱国的形象。”司马迁连忙点头:“你去吧,是男人就应该这样,我支持你,安心上路吧。”

屈原再也没犹豫,纵身一跃,成了历史,而司马迁也黯然离去,回家专心赶稿。

《史记》读后感5

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说过。当年司马迁因为为李陵辩护而被贬下狱,在狱中度过余生,编写下了我国历史文化长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便是——《史记》。

当年的西楚霸王项羽被逼垓下,四面楚歌,留下了豪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然后提刀向颈一挥,从容倒下,“羽之甚勇,千古无二”。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昔日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豪言壮志,早已不复存在,长城边境蒙恬与公子扶苏自刎而死的画面,看秦始皇陵想象当年千古一地的雄心壮志。

想当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竟昏庸到点燃烽火,引各诸侯举全国之兵来支援,但却没有看到一位敌军,褒姒见各诸侯面面相觑不禁一笑,可谁想到,为博这一笑,西周将全气数都赌上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商纣王的妲己,也赌上了商的气数,英雄难过美人关。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当初,楚襄王听信小人的奸言,将屈原放逐到荒凉之地—汉北去汉北之时,屈原望江而叹,歌《离骚》,文采飞扬,一气呵成。听到楚亡后,屈原悲愤投江,纵观屈原一生,都在为楚国做贡献。即使最后死了,也要尽忠报国。我们永远铭记于心。

太史公司马迁他那酐畅淋漓的笔墨,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们在茫茫历史中,寻找教训,感慨人生短暂,认识自己和世界,同时更是在传承中华原汁原味的文化。

《史记》读后感6

同学们喜欢读名著,更喜欢去吸取里面的知识和道理。而《史记》这本书就是一本很好的代表作。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写出了这本巨著。

老师领我们一起阅读了《史记》中的一册《帝王之路》,通过阅读我发现里面有许多做事因坚持不懈而成功的人。舜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舜的父亲是个盲人,母亲去世后,父亲又娶妻生下了象。象和父亲、后母都想杀死舜,可舜还爱着自己的家人,他一心为民,被乡亲们敬重,舜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百姓及他的家人,从而最后舜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读到这里,我想到自己在生活中,就是一个做事不坚持的人。尤其在读书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妈妈经常对我说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而我却觉的它是一件特别枯燥的事,总是爸爸妈妈督促着我去读书。有时今天读了,明天就不想读了,总是坚持不下来。在期中考试的时候因我不喜欢读书,缺点就全部暴露出来了,阅读理解的题目错的很多;读不懂题目的意思;文章前后呼应不起来,导致题目理解不透反而做错了题。看到成绩的时候,我才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我每天养成坚持读书半小时的好习惯,经过努力,我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

读《史记》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一些历史知识,还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自古至今,所有帝王之路不是轻而易举就走上去的,我们通过读书也找到了自己学习的榜样。

感谢父母和老师让我爱上读书,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我喜欢的读书名言: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史记》读后感7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史记》的书。这里面的所有故事让我明白做人应该怎么做;明白了史上哪些是明君,哪些是昏君,我的感悟真的很深。

这个《史记》它主要讲了历史上人物的功过和是非,一些篡权夺位的人;一些功绩很高,下场却很惨的人;一些后宫干预朝政的人和一些从小努力奋斗的君臣。即称赞了历史上优秀人物,又揭露了丑恶的现象。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想是:有些帝王可真是残忍,比如:商朝最后一位帝王纣,为了让妲己开心竟用炮烙烧大臣,挖比干的心,还有更惨的,把他们的肉剁碎,骨头给狗吃,用肉做大饼让他们的儿子或父亲吃,;周幽王,就为了让褒姒笑一笑竟然点燃如此重要的烽火,虽然千金难买一笑,但也不用这么过分把!最终还是自食其果,像这种昏君还多着呢。简直是数不胜数!

因为他们的坏,才能体现明君的好,比如:黄农氏,为了要医治百姓,让百姓可以吃上即好吃又无害的东西,竟然用自己的生命当赌注,勇试百草,还教他们如何耕种,敢问,历史上有像黄农氏一样的明主吗?我很敬佩他;唐尧,他重用贤才,不用小人他不因为丹朱是自己的儿子就让他当君主,他禅让贤让虞舜这样的孝顺的人当上君王。在远古时期,在五帝的统治下,这个世界是远离战争的,过着这样和平的日子,这才是百姓向往的世外桃源。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伟大的纪传体通史,体现着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无论是体列还是写作风格都影响着后代史书的撰写和编纂。所以这本书被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读后感8

寒假中,我读了几部著作。《史记》最令我爱不释手,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45年至公元前90年)编写的。这本书记载了上自中国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其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在《史记》这座人物长廊里,我不仅认识了历史上有作为的才人,也了解了妙计藏身的土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我早有所闻,可一直不知原因为何,看完《史记》,我才恍然大悟。

屈原原是楚国的三闾大夫。一次,秦昭王为进一步吞并楚国,以结亲之名邀请楚怀王去秦国会晤,屈原觉得其中有诈,不同意。可是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怀王前往:“秦国这么友好,不可拒绝,一定要去!”,最终,楚怀王死在了秦国。

屈原为此写了文章来表达自己对楚国的眷恋,还有对奸臣和小人的愤慨。子兰看后大为恼怒,便在其哥哥顷襄王面前屈原,因此,屈原便被放逐到了很远的地方。放逐期间,屈原有次在江边慢步低吟,有位渔夫询问其被放逐的原因,屈原回答渔夫的一句话流传至今,更是令我钦佩不已:“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是啊,我们也要学习屈原那刚直不阿的品格,在社会上做一个清白正直的人,不能委曲求全,做低下的世俗小人。

《史记》不仅记载了许多给人以启迪的故事,还描绘了很多历史人物,每个故事和人物描写都非常精彩生动,真是一本知识丰富的好宝典!

《史记》读后感9

《史记》是中华民族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被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读它,我就觉得在和一个活人谈话。司马迁我对他很同情,也很佩服。司马迁是中国的史学之父,他忍辱负重的精神被后人传诵,《史记》和其他史书不同,他把黄帝到汉武帝这几千年间的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而不仅仅是罗列帝王将相。

史记这本书很伟大,作者更伟大。我们“读其书而想见其人”,就一定要读《太史公自序》。《太史公自序》很重要,以为只有读这篇文章,才能了解他的学术背景和创作过程,知道他有家学渊源和名师传授。如果说《太史公自序》是学术史,那么《报任安书》就是他的心灵史。因为里面浸透着生之热恋和死之痛苦,每句话都是发自内心的。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比如说为国着想的蔺相如,南征北战的廉颇,性情暴躁的秦始皇等等。优美的语言使我彷佛进入了那个时代,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位置改变,主人公喜则喜,主人公忧则忧。紧张刺激的情节让我身临其境,我一会儿变成了攻城拔寨的大将,一会儿变成运筹帷幄的军师,一会又变成伶牙俐齿的说客。我陶醉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一名老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一种规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一种经验,更是一种智慧。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要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请广大青少年朋友从历史中洞察规律,通晓过去,把握现在,主宰未来。

《史记》读后感10

我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终于读完了《史记》。这本书的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他几乎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来完成这一部52万字的巨作。

这本书主要说的是从黄帝时代到抗击匈奴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武王大战纣王的故事。纣王性格暴戾,经常残暴百姓,其中只有妲己最受宠,他还建筑酒池肉林,荒糜无度。而在这个时候,反抗纣王的武王,悄然拉起了一支大军,反抗纣王。因为纣王的昏庸残暴,众多的百姓也开始起义。

武王的军师,姜子牙建议先将军心凝固起来,武王听从军师的建议。最后,不得民心的纣王不得不跳入火中烧死自己。妲己被杀,奸臣受了绞刑。

从书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多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我觉得做人不能光考虑自己,要从别人角度来考虑问题,纣王就是最好的教训。周武王的军队虽然不强,但是有姜子牙这样的一位军师,再加上得民心的军队,那就可以用策略击败敌人。像荆轲刺秦王、刘邦战项羽、黄帝大战蚩尤,还有秦始皇,他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统一了六国,使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不再流离失所,不再饱尝颠沛流离之苦,虽说他发起了焚书坑儒,但比起过,他的功劳更大,更让历史永远铭记!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我们应该多看看关于历史的书籍,历史还有许多的故事,在等着我们去探索思考呢!我们的《史记》就是这样一个证明,难怪鲁迅先生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希望人们多花些去研究历史,说不定还有新发现呢!

《史记》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见闻,还增加了我们的知识,让我知道了如何做人最好,要善于听取良言忠告。更要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这样的人,才是成大事的人。

《史记》读后感11

这个寒假,我在家里读了一本书:《史记》,它是由西汉时期司马迁写成的。

这本书记录了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汉朝期间的故事。其中有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有可怜的赵氏孤儿,有神农氏为了大家能对野花草有了解,尝遍百草,因误食剧毒草死去,还有一些君主残暴无情,民众忍无可忍,纷纷反抗,朝代灭亡的教训。在这一个个故事中,有一个故事我印象最深。那就是大禹治水。尧在位时,洪水泛滥,鲧被派去治水九年后因为治水不力,被流放了。大禹被任命带大家治水。他吸取父亲鲧的经验教训,积极实践,带领大家辛苦治水。大禹三次经过他家,但为了治水快点完成,一次都没进去看看,直到治水完成。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大禹为了能够更快的将洪水治理好,使得所有的百姓不再继续经受洪水的折磨,不再使天下一片混乱,牺牲了自己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三次过家门却一次也不进去看看。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感动。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阿里木,他自己就不是很富,整天靠卖羊肉串为生,生活十分贫苦。但是他看见有些偏远山区的孩子没钱读书,只能在家。他为了这些孩子的前途,把本来就不多、靠卖羊肉串赚的钱,几乎都捐给了孩子们,还准备在十年之内赚钱建一所学校给孩子们上。他们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平时也应像大禹、阿里木这样,学会奉献,可以是捐钱给贫困儿童,可以是在同学困难时帮助他,也可以是参加一些活动,如植树、清除地面垃圾等等,这样都是无私奉献。

这本书不仅告诉了我历史,也告诉了我道理。我一定要记住:要学会无私奉献。

《史记》读后感12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前后历经14年才得以完成。

读完《史记》后,我不禁感叹这本书不愧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首先,《史记》的创作对后人了解这3000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帮助,司马迁为保证历史的准确性耗费大量时间心力四处探寻游走,记录下真实的故事,但在上古传说中的故事上司马迁又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极富文学艺术性,该种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其次,史记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司马迁是个极其让我敬佩的人。李陵寡不敌众,被俘投降。司马迁看不惯同僚对李陵落井下石,忍不住为其辩解,结果汉武帝迁怒于司马迁判其宫刑。受此奇耻大辱,司马迁固然绝望过,但凭着惊人的意志力,为完成自己的使命不辜负父亲的遗托,他毅然决然地继续编写《史记》。他的坚强不屈让我震撼,让我觉得像司马迁这样的人注定会创作出《史记》这本恢弘巨著。

除此之外,《史记》中司马迁的许多看法也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先是他对于”禅让“的推崇,小到伯夷的让位,大到荛舜的禅让,可见司马迁对那些不争权夺利以及在权势面前淡然洒脱的人的敬仰;在《史记》中,司马迁还特意在世家中描写了孔子,孔子与《史记》中其他人相比只是一个文人,但司马迁眼光独到,他预言孔子的思想会对后世影响深远,果然如此,孔夫子的思想如今传扬四海。

刘向认为《史记》“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总之《史记》是一本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品读的书。

《史记》读后感13

《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倾其一生心血创作的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它还能够比较全面、客观的反映历史面貌。在司马迁笔下,一个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平淡简洁的语言,却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当时,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他的文字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让读者跟着他慢慢走,静候势态的发展……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我看到了唐朝的繁荣景象,秦始皇的残暴,还有崇武的汉武帝;看到了皇宫里的那些奇珍异宝,官场的勾心斗角,百姓的生活;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硝烟弥漫、汉武帝挥兵抗击匈奴的尘土飞扬……《项羽本纪》是《史记》中很精彩的一篇。

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读者们作为旁观者,依然不由自主的融入其中,感受那一切。“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故事,相信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但他何曾知道,自负,毁了他的一切……

《史记》读后感14

在历史的长河中,《史记》记载了一些丰富的历史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一些历史知识,使我收获不小啊!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本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了解历朝历代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秦始皇到唐朝这一段期间,是这本书的重点,在这里面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广为将廉洁,常把皇上给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的官,家里没有多余的财务,即使皇上下令赏赐他也从不谈购置家具的事情,深得官民的爱戴。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有射箭的天赋,他的子孙和同僚的子孙向李广学习射箭的技术,但最后都不及李广。李广不善言辞,与人亦已射箭赌酒为乐,一生都以射箭为消遣。李广爱兵如子,凡事都身先士卒。行军打仗遇到缺水断食之时,遇见水、食物的时候,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部吃饱,他不尝饭食。李广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为他甘愿出死力。李广射杀敌人时,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敌人围射,射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但李广从不畏惧。

这么一位可敬的大将,在最后还是自尽了,哎,这真是可惜中的可惜啊!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你进入他们的世界。读《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地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的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历史中的宝书,可贵的史书!

《史记》读后感15

提起刘邦,大家肯定并不陌生。每当我阅读《史记》,读到关于他的事迹时,总是不禁赞叹道:“他真不愧是一代枭雄!”

刘邦心胸宽广,宽厚待人。《史记》里记载,当时,农民起义,反叛秦朝,需要一个人先打入关中瓦解秦朝。众将领闭口不谈实力雄厚的项羽,却一致推荐刘邦,因为他们认为刘邦是宽厚长者,只有他能使百姓信服。刘邦借此树立威信,充实军队,赢得民心,为后面的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深知,唯有不欺凌,不暴虐,宽厚待人,才能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刘邦知人善任,任才唯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比不上张良;安抚百姓,镇守国家,他比不上萧何;连兵百万,百战百胜,他比不上韩信,但是他却能充分地任用他们,并且亲之信之,他的成功与这是分不开的。若不是刘邦的知人善任,一代奇才陈平就不会投奔他;若不是刘邦的任才唯贤,著名说客郦食其也不会依附他。他深知,唯有广招人才,举贤使能,团结一心,才能共同推翻强大的秦朝。

刘邦广开言路,虚心接受。刘邦并不是神人,于是他便广开言路,察纳雅言。别人提出的建议,他总是虚心接受,思虑再三后决定是否听从。《史记》记载,刘邦与项羽对战时,楚军把汉军围困在荥阳。正在刘邦犯愁的时候,一个小官陈平献计:离间项羽和他的部下。刘邦并没因为陈平出身卑微,而对他的计策不屑一顾,而是加以分析,肯定了这条计策。陈平还需要四万斤黄金,刘邦也不因为他是小官而不同意。就这样,刘邦成功削弱了对手,壮大了自己。他深知,唯有多倾听别人的意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能统一天下,实现霸业,成为枭雄!

从一个平民百姓,到一代伟大枭雄,是刘邦的点点滴滴改变了这一切!

《史记》读后感16

毛主席爱读《史记》,因为它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因为它的作者——司马迁有着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够妥帖的安排史实。

司马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乙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走访名山大川,拜访乡里老人,搜集了十分丰富的历史资料。他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几乎每篇史记后都有发表意见的“论赞”,哪怕身“在阘茸之中”还希望自己能“卯首舒眉,论列是非”。读《史记》,不仅是读其中的历史故事,更是要在那一篇篇凝结着作者心血的“论赞”中感受司马迁哪怕身受奇耻大辱还要为理想苟活的伟大精神。正如他自己所说: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明代方孝孺曾评价《史记》“如决江河而注之海,不劳余力,顺流直趋,终焉万里;势之所触,裂山转石,襄陵荡壑,鼓之如雷霆,蒸之如烟云,登之如太空,攒之如绮縠,回旋曲折,抑扬喷伏,而不见艰难辛苦之态,必至于极而后止”。它气势磅礴,“拾遗补缺,成一家之言”,它“不虚美,不隐恶”。

都说“史不写当代”,可身为推翻了秦朝的汉朝臣子,既肯定了秦朝的历史意义,又批判了当朝皇帝刘彻迷信求仙的事实。不惜得罪统治者也要写出真实的历史。

正因《史记》有这种突出的成就,才使它高标独树于我国史林。他是一颗不落的星辰,永远照耀在历史长河之上;它是不倒一棵树,上面结满了历史的硕果;它是一座山,永远矗立与世界文化之林!

《史记》读后感17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里的开头语,正好反映了我们中国历史演变的规律。今天,我就读了这本由历史学家司马迁,耗尽一生心血的著作《史记》。

史记主要叙述了三皇五帝到西汉灭亡,揭露了当时封闭社会君主的残暴,也有一代伟人英雄背后的故事,还看到了当今社会的影子,令人深思。

其中,我最敬佩也是最喜爱的人物是蔺相如。他不仅口才一流,还懂得随机应变,令人信服。带和氏璧与秦王见面时,让虎狼之国国君完璧归赵,廉颇妒忌蔺相如故意为难他,他却毫不计较,秦王对赵王发难,蔺相如让他自食其果。不仅智勇双全,而且识大体,明大义,这样的英雄。值得我们去尊敬,去学习。

君、臣、民,三者拧成一条绳,国家才能安定,才能长久。可见,主心骨的力量最为关键。我认为,这股力量的名字叫“善”。以善行天下,以善治天下。

像纣王,像晋灵公这样的昏君,成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昏淫无道,不正是无善、不顾百姓的疾苦吗?像尧、舜、重耳这样的善君王,身知百姓疾苦,便会救灾救难,国泰民安。

同时,君主身边的大臣也应善。只可惜真正像屈原这样的善臣有许多受到了冤枉,但像赵高这一类的奸臣,只会使国家走向灭亡。

我们虽然不能以善治天下,但可以以善行天下。积善积德,过清白人生。回顾历史,我感到无比欣慰,因为我们现在国泰民安,人与人和平相处。而许多小国战火不断,那里的人民过着惊魂不定的生活,说不定哪一天小命不保。我们的生活虽没有美国那么发达,但我们过得富足、美满。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生活,永远这样过下去。

善,人间的真善美,仁礼谦孝的传统美德,永远发扬下去。

《史记》读后感18

我读的《史记》,是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些人物故事的白话本。这本书只节选了30篇史记中的故事。古人说过“一叶而知秋”,读《史记》我完全可以领略《史记》的历史、文化的精深。

仰望夜晚的苍穹幽深而遥远,繁星闪烁,又使多少人沉醉其中,迷恋、憧憬,感慨万千。《史记》犹如这深邃的夜空一样给人思考、哲理,前车之鉴的警醒。

走进《史记》一个个帝王将相,士族文人的音容笑貌、谈笑风生跃然纸上。跟随他们的脚步,我目睹了他们在那个时代留下的串串印记。有的人圣德,有的残暴,有的英武,有的昏庸,······帝尧禅让开启圣德,商纣酒池肉林、炮烙之刑无不揭露其有多残暴,周厉王防民之口,让百姓道路以目的暴虐无道,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的昏庸,项羽刘邦的楚汉相争的风起云涌的治国策的较量,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美谈······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明的人物成为古今文学典范。这也许就是母亲说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我们的文化树的根基。只有这如此丰厚的根基,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读史使人明智”说的一点也不假。“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让我们这些后辈明白:身处绝境拼死一搏的能量有多么巨大!我们要多思考、多实践。每一个故事,让我们读过之后,都是一种启迪;每一个故事我们领会之后,都将变成我们的一种智慧!

我读了至少五遍《史记》才敢拿起笔写这篇读后感,因为他的厚重、智慧、仁德,不容许我亵渎!

《史记》读后感19

我敬佩司马迁能把《史记》写得那么深动敬佩《史记》当中的每一个英雄人物敬佩中国拥有那么丰厚悠久的历史。今天我终于把厚厚的一本《史记》读完了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收获还真是不小。

《史记》这本书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叙事简明生动非常得吸引人。《史记》是历史的“实录”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它的文学价值表现在运用真实的历史材料并且成功地塑造出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真正做到了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这样既写活了历史人物也栩栩如生看完了每一篇故事好像每个人物就出现在我的眼前。他还非常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我觉得《史记》的语言真不愧后来被奉为“古文”的最高成就。

在《史记》这本书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历史故事是:《五张羊皮的故事》。这则故事主要讲了:春秋战国时候爱惜人才的秦穆公为了赎回聪明才干的百里奚用五张羊皮去跟楚人交换他最后秦穆公赎回了自己最喜欢的大臣百里奚。读了这篇故事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就像文中的秦穆公一样他如果用重金去赎回百里奚的话楚人觉得秦穆公很看重他一定不会轻易交换。但是如果用五张羊皮去交换的话楚人必定会很轻视百里奚而同意交换。聪明的秦穆公就换了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最终如愿以偿。我觉得我应该向秦穆公学习。

总而言之在《史记》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中国伟大的五千年的历史同时我还懂得了不少的知识收获了不少硕果。

我认为《史记》这本书值得一看。

《史记》读后感20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史记》。这里记载了皇帝到汉武帝这三千余年间多的历史。我想看看我们国家的历史是怎样的,于是就翻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分为5篇,分别是:帝王篇、诸侯篇、文臣武将篇、布衣文人篇、少数民族篇,我印象最深的是帝王篇。

帝王篇里《尧舜禅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我给你讲讲吧!五帝中的帝喾有两个儿子,挚和放勋。帝喾死后,吧皇位传给了挚,挚在主政期间没有什么所为。挚死后,放勋继承了皇位,这就是尧帝。尧帝虽然出身富贵,但是他不像别的富家子弟那样有很多毛病,他把国家理治的很好。尧帝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没有传给儿子丹朱,而是传给了舜。尧不是不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丹朱实在不成材。尧帝为了陶冶他的性情,发明了一种智力游戏——围棋,传授给他,希望他能修身养性。但丹朱还是原来的丹朱,没有变,围棋却流传了下来。话说回来,这个舜到底是什么人呢?舜的年少经历既复杂又悲惨。但他一直为人好,非常孝顺。大臣们推荐尧的儿子丹朱为皇上,尧帝说:“丹朱虽是我的儿子,但是他性格恶劣,我不会给他机会的。其他的,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是有品的才能,都可以推荐!”大臣们推荐舜,但是尧帝还有点犹豫,就亲自验证了一下。经过重重考验,舜的做法让尧赞不绝口。封为部落首领,就是舜帝。舜从此代替尧帝。舜大胆的任用贤才治理国家,整个民族变的兴旺发达,后来,舜仿效尧帝,没有把皇位给自己的儿子商钧,让给了具有美德的禹。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皇位,建立了夏朝,禅让制度从此消亡了。

《史记》中还有许多著名的故事,大家一定要去看看,多了解一下中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