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规模全解析

进修社 人气:9.12K

近年来,比银行贷款更全面的概念,社会融资规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融资规模的内容,大家学习了哪些?

社会融资规模全解析

  

何谓社会融资规模?

社会融资规模是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新概念,反映的是实体经济从整个金融系统获得的融资总量。传统上,银行贷款代表着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但是,随着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的逐步多元化,银行贷款是否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流动性总量受到了许多质疑。由此,社会融资规模成为官方数据发布的一部分。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银行表外项目以及其他中间业务市场等。具体来看,社会融资规模包括银行贷款(人民币各项贷款和外币各项贷款)、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以及其他资金来源(例如保险、小额借贷、产业基金等)。

社会融资规模是一个“流量”的概念,即代表一定时期内各项指标的净增量。社会融资规模从2002年1月开始每月公布一次。但是,人民银行没有提供社会融资规模的“存量”数据。实际上,如果简单假设2002年前非银行融资规模接近零(2002年前非银行融资规模较小),即可得出社会融资总量。基于该假设,2013年1月社会融资总量大约为100万亿元,同比增长21.1%。

从构成来看,银行贷款仍是社会融资规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占比在逐年下降。2002年新增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95.5%,但2012年降至57.9%(2012年四季度为46.1%),表明过去十年非银行融资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资金来源。

银行承兑汇票是公司发行的并由商业银行提供担保的短期债务工具,一般用于商业交易。银行承兑汇票是表外项目,因而不包含在贷款数据中。在二级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可以折价交易。如果银行承兑,则成为短期债务而被计入银行贷款(所谓“票据融资”)。央行在统计中会将在银行承兑汇票项目中剔除票据融资数据,以避免重复计算。

信托贷款是一种直接的融资方式,即受托人(信托公司)将客户(有富余资金的个人和企业)资金按其指定的对象、用途、期限、金额与利率等进行投资。包括作为贷款投向实体经济(例如企业、房地产公司或地方政府等)或投资金融资产。社会融资规模中所指的信托贷款是指作为贷款的`信托贷款,而不包括金融资产投资。

委托贷款与信托贷款类似,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委托人明确了贷款对象、金额、期限、利率等资金的运用方式。而在信托贷款中,受托人(信托公司)可根据指定的信托计划决定资金的运用方式。

社会融资规模中所指的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是指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股票。

过去十年,金融业提供的资金内涵发生重大变化。在大部分时间里(2009年除外,为支持大规模刺激政策,当年银行的贷款增幅超过了30%),非银行融资增速一直远高于银行贷款。基于我们的计算,自2008年以来,银行贷款(人民币贷款)增长107%(由2008年底的32.2万亿元增长至2013年1月的66.4万亿元),但信托贷款总量增长444%(从5670亿元增长至3.1万亿元),银行承兑票据增长529%(从1.0万亿元增长至6.5万亿元),企业债券(总量)增长459%(从1.3万亿元增长至7.5万亿元)。

非银行融资的快速增长可能将使决策者担心是否会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信贷/GDP比的快速上升是对金融系统未来风险的一个有效预警信号。如果仅仅看银行信贷数据,2008年底至2009年底,中国的信贷/GDP比从109%升至131%,但之后由于银行信贷政策的正常化,该比率保持平稳水平。但是,如果使用社会融资总量(存量),信贷/GDP比则持续攀升,从2008年底的129%跃升至2012年底的187%,仅2012年就上升了15个百分点。

社会融资规模与影子银行

虽然社会融资规模比银行贷款更加全面,但仍存在弊端。

首先,社会融资规模并没有区分各种资金来源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例如,银行承兑汇票与信用证类似,是银行为实体经济提供的一种担保或承诺。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贷款,除非银行进行承兑或购买(这时将成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票据融资)。因此,与其他资金来源相比,承兑汇票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弱。

其次,社会融资规模的内容仍不够全面,如不包括银行同业资产等指标。例如,银行以票据和贷款做抵押的同业回购协议,实际上是在同业市场上出售银行贷款(但实际操作中不会计入银行贷款)。又如,同业代付服务,即一家银行为另一家银行的信用承诺负责(例如国内信用证),通常被计入同业资产,而不是银行贷款。根据我们银行业分析师Katherine Lei的估算,2012年上半年同业资产达到5.4万亿元,同比增长32%。

在中国,社会融资规模与影子银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两者紧密相关。不同国家影子银行的定义均有所不同,在中国,影子银行业务包括信托、理财产品和民间借贷。显然,民间借贷不会出现在社会融资规模中,不过,社会融资规模与影子银行数据还有其他一些重大差异。

首先,社会融资规模的考量是基于银行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而影子银行的概念则较为模糊,主要以各类非银行金融业务为主,通常各部分之间存在重叠之处。例如,理财产品可能是信托基金的资金来源(负债)。因此如果将信托基金贷款与理财产品资金简单相加,那么影子银行的规模可能会被夸大。

其次,资金的运用不同。社会融资规模主要关注的是对实体经济活动的支持,而影子银行的投资去向则更为多元化。例如,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2012年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增长2.66万亿元至7.47万亿元,但社会融资总量数据中的信托贷款仅增长1.29万亿元。这是由于社会融资总量数据仅考虑了信托基金贷款,而没有包括金融资产(在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中,金融机构持有的债券和股票相互独立)。

社会融资总量与经济活动

近年来人民银行致力于推广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因为这是更为全面的资金总量指标,而且与主要宏观变量的关联性更为紧密(参见2011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社会融资总量的内涵及实践意义”)。文章建议社会融资规模应成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根据我们对社会融资总量的规模和同比增长率估算数据,我们对社会融资总量与主要宏观经济变量(GDP、固定资产投资、商品零售额和通胀率)的关系进行了研判,并将之与这些变量与贷款增长和M2增速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结果喜忧参半。

初步分析表明,社会融资总量与主要的宏观变量相关。社会融资总量与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正相关,而且领先GDP增速和零售额三至四个季度,领先通胀率约六个季度(银行贷款和M2增速也类似)。重要的是,社会融资总量与宏观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在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变得更为显著。

但是,尚不能过早得出社会融资总量在政策评估中主导银行贷款和M2增长的结论。即使是在后全球金融危机时代,即社会融资总量指标对宏观经济影响力显著增强时期,我们发现贷款增长和M2增长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因此,我们认为将社会融资总量作为经济分析的补充指标较为恰当,但不应抹杀银行贷款和M2增长的重要性。

展望未来,我们预计中国将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和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债券融资)。市场调节的利率将在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央行的政策方向逐渐从数量型工具转移至利率工具,我们预计M2/银行贷款/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中间政策目标的重要性将逐渐下降。

2013年的预测

近年来,快速发展非银行融资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鼓励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分散金融系统的风险。但是,这也引发是否会影响金融系统稳定性的担忧,尤其是在非银行融资规模增长较快但对其监管相对比较宽松。我们认为非银行融资目前面临的违约风险相对较低且可控。2013年的主要风险是政策风险(或监管风险)。尤其值得担忧的领域是理财产品。根据Katherine Lei的估算,2012年底银行相关理财产品规模达到7.1万亿元,相当于银行存款的7.5%。大量理财产品面临到期转换的问题,而且在许多情况下,银行和投资者对理财产品违约后谁来承担责任各执一词。一旦出现违约,可能将引发关于银行担保责任的政策风险,并触发相关产品流动性的短期风险,并影响到信托业和商业银行。

总体而言,我们预计2013年银行贷款将增长14.5%,社会融资总量中的非银行融资增速将有所放缓。我们预计2013年社会融资规模将达16.5万亿元,增速约为17%。尽管这一增速相对于经济增长并不低,但这将是2006年以来的最低增速,而且也显著低于2012年19.4%的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