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目无全牛的故事

进修社 人气:2.79W

成语故事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成语目无全牛的故事,希望你喜欢。

成语目无全牛的故事

成语目无全牛的故事 篇1

成语目无全牛出处:这个故事叫做“庖丁解牛”,原文载于《庄子·养生主》3战国时,有个善于宰牛的厨子,名叫庖丁。

目无全牛这个故事叫做“庖丁解牛”,原文载于《庄子·养生主》3战国时,有个善于宰牛的厨子,名叫庖丁。有一次,文惠君叫他宰牛。只见他执着刀,轻快地宰割,他的手、脚、肩膀、膝头,每一动作,都有节奏似地,好像舞蹈一般。

文惠君十分赞赏,叹道:“啊,真是熟练极了!你的技术怎么能达到如此精湛的程度?”

庖丁答道:“是的,由于我不断地努力钻研,我的技术目前已经超过~般水平了。回想我初学宰牛的那时起,我眼睛所见的,无非是一头牛而已;三年以后,我就不见整牛了,所见的不过是一块块肌肉和筋骨的组合,是一个个可以解剖分析的许多部件。只要顺着肌肉筋骨的空隙之处下刀,就很方便地一件件分开了。”

庖丁又说:“高明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蒈通的厨子,一月换一把刀;我的这把刀,用过十九年了,宰过几千头牛,而刀刃还是非常锋利常如同新磨过的一样。”

接着,他又说:“不过,每次割筋骨交错比较复杂的地方,我总是特别小心,集中精神,对准关键、要害,仔细地下刀,等到轻轻-割开,牛肉土崩瓦解似地撒下,这时,心情轻松极了,立起身来,踌躇满志,擦一擦刀,愉快地结束了我的工作。”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番话,高兴地说:“好,你的话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成语目无全牛的故事 篇2

【成语】目无全牛

【读音】mù wú quán niú

【释义】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出自】《庄子·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故事】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成语目无全牛的故事 篇3

【释义】就是眼里看到的不是整头的牛,而是只看到牛的各个部件和部件间的空隙。

比喻技艺达到精通纯熟的地步。

【出处】春秋·庄周《庄子·养生主》。

庖丁是战国时期魏国一位著名的厨师,他肢解牛的技艺非常高超。

有一天,梁惠王看庖丁拿刀分解牛的肢体,只见他手触、肩靠、脚踩、膝顶,每招每式都非常优美,牛的肢体分解时发出的声音配合着他的动作,也是显得很美妙动听,就像音乐一样。

看他解牛,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梁惠王看了一会,感到简直是不可思议,不由自主地赞叹起来:“太妙了!你的技艺是怎么达到这么纯熟的地步的?”庖丁放下刀,回答说:“因为我对解牛这项工作非常热爱,所以干起来就全神贯注。

而且,我也是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才达到今天这种境界的。

我刚开始解牛时,眼睛里看到的是整个一条牛,不知道应该从哪里下手。

三年以后,我眼里看到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了,而是牛的各个部件组合在一起的'东西。

这样的话,我在解牛的时候,就知道哪儿是皮肉,哪儿是筋骨,下刀的时侯,刀就在筋骨之间的缝隙中游动,根本就碰不到骨头。

我现在就是闭上眼睛,也可以熟练地解牛,毫不费力。

”庖丁又指着自己用的刀,说:“您看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还跟新的一样,而别的厨师,一个多月,最多一年就要换把刀。

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解牛的诀窍,刀老是碰到骨头的缘故。

”梁惠王听得如醉如痴,不住地点头,而庖丁在说话之间又解完了一头牛。

成语目无全牛的故事 篇4

成语释义:

宰牛时,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形容技术高超、熟练,达到神化的境界。比喻掌握了某种规律以后,办起事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来源追溯:

《庄子·养生主》:庖丁释刀对曰:“……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故事链接:

古时候,梁惠王有一次请庖丁为他表演宰牛的技术。只见庖丁宰牛时,动作像跳舞一样有节奏。不一会儿,一条牛就被肢解开了。梁惠王看了赞不绝口,就问庖丁:“你为什么会有这样高明的宰牛技术呢?”

庖丁回答说:“我宰牛时讲究一种高深的境界,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水平。开始解牛的时候,看到的是整头牛,不知该从哪里下刀。几年以后,我对牛的全身结构,包括哪里有空隙,哪里有筋骨,都完全清楚了,我已不再注意牛的外形。解牛时,凭感觉就知道哪里能下刀,哪里不能下刀。我按牛的各部位结构,割开筋骨相连的部分,顺着骨节间的空隙逐步肢解。这样一刀下去,连小的骨头都不会碰到,更何况是大骨头呢?”

梁惠王听了庖丁的话,深受启发:凡事都要按规律,才能办得好。

学以致用:

他的专业技术炉火纯青,在全单位屈指可数,简直到了目无全牛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