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学数学

进修社 人气:3.14W
实践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
        大多数学生往往对新学习的内容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后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开始学生较难理解,但经过认真观察、仔细对比后便能发现:长方形的周长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有了半径的长,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教师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能力,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让学生尝试去完成,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有时题意较难理解。如: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最大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点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的,并且知道了当最大面是正方形时面积最大,也就是此时的体积最大,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会明白;而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联系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学习间隔规律时,让学生表演男女间隔排列;教室中的桌凳排列等,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直线)时,起先的物体总比另一种物体数量多一个。然后再让学生男女间隔成圆形排列,体会围成圆周式排列时两种物体个数相同。通过多次的情景体验,大多数学生理解了间隔排列中的数据的规律,以后解答类似问题时较容易解决。
        总之,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在体验中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充满活力,减少了学生对数学的枯燥感,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和学生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探讨数学,体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