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进修社 人气:1.2W

摘要:数学的价值体现在它的实践性,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逐步建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观念;实践;引导;优化

一、树立数学生活教学观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去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而是服务于生活,即学会生存的数学本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无处不在、信手可摘,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创设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把学生的生活再现到课堂,让课堂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生活,学习内容将不再枯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

二、在操作实践中感受并理解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数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它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使之在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等思维活动,进而在探索中找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一)适时设置操作环节。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智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操作和动手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摸、量、画、剪、折、测等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发展思维,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如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材料,有1根绳子,6颗糖果,1张圆片,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材料表示1/2。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交流了自己的理解。学生A:我把这根绳子对折,这一半就是1/2;学生B:我把这6颗糖果平均分成两堆,每堆3颗就是1/2;学生C:我把这个圆片对折,其中一半就是这个圆片的1/2……。如此,让1/2和多种情形象建立了对应联系,突出了1/2的本质属性,学生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对1/2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二)正确引导操作活动。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引导学生的操作活动,并做到要求恰当,指导具体,同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使学生的操作活动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有效进行。

在组织操作活动时,有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开展操作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合作操作的意义,指导学生确立操作目标,设计操作方案,分配操作任务,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做,每位学生都参与交流。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学生已经初步明白了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长短有关。然而,这其中到底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关系呢?通过四人小组分工测量不同直径圆的周长,使学生发现无论圆的周长怎样变化,其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总是三倍多一些,这个比值就是圆周率π。学生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不仅能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锻炼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还最终达到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恰当评价学生的操作实践。客观、正确的评价具有积极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因此在操作或交流结束后,老师要及时对学生操作及交流情况进行评价,可从积极性、参与度、行为表现以及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的情感、态度、能力生成等方面入手,对学生的操作活动做出恰如其分的全方位评价。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科学规范的操作技能,提高比较、辨别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不断创新的信心。

三、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实践能力

良好的兴趣是积极学习动机的源泉。教师应善于利用儿童的兴趣趋向和积极的表现欲,合理安排组织教学、巧妙设计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采用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利用生活普通常识,激发学习兴趣;利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习兴趣等策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顺应了学生发展的要求,只要我们人人都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心人”,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有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