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中医英译的研究回顾

进修社 人气:9.52K

【关键词】中医英译

10年中医英译的研究回顾

摘要:回顾了国内10年来中医英译理论研究的基本情况:从初期的以少量翻译实践为主,发展到后来的实践和理论并重。指出与中医英译理论研究有关的期刊以中医类期刊为主,外语类期刊为辅;设有中医英译研究栏目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为中医英译研究的主要园地;《中国翻译》也有少量涉及中医英译理论论文,具相当深的理论深度。中医英译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是:(1)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标准化;(2)音译的问题;(3)新词创造。中医英译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主编陈可冀院士、《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原主编欧明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谢竹藩教授。

关键词:中医英译;名词术语英译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英译活动从初期的以少量翻译实践为主,发展到后来的实践和理论并重。这个变化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因素:

(1)随着国人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中医英译者越来越多,中医英译实践活动更加深入、广泛,翻译的新问题逐渐积累,必须通过理论帮助解决。

(2)大量的汉英词典的出现,激发了中医译者的翻译积极性;外国人的中医英文版著作进入中国,激发了中医译者的翻译热情,也产生了翻译理论上的困惑和争论。

1992年以前关于中医英译的理论研究在翻译实践中已经开展,但没有一个固定的园地,研究也不系统。1992年以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开辟“中医英译”专栏,提供了一个固定的理论研究园地,延伸了以前的研究,并使之更加深入、系统。在以后的10年中,中医英译研究的重点随着中医名词术语等一些热点问题逐渐冷却,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以1992年为界讨论前后两个时期中医英译的研究情况,特别是后一个时期的情况。

1中医英译在期刊上进行探讨的基本状况

国内期刊中涉及中医英译的研究主要有中医类期刊和外语类期刊,其中以中医类期刊为主。中医类期刊中有些设中医英译研究固定栏目,有些只是偶尔发表中医英译研究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英译研究栏目为中医英译研究的主要园地。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自1992开辟“中医英译”专栏以来已刊登文章100余篇,分别见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文版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

其他的一些中医杂志如《陕西中医学院学报》、《上海中医药杂志》、《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也发表过中医英译方面的研究论文。

近几年发表中医英译研究论文的期刊数量在不断增加,发表的论文数量也不断增加。

外语类期刊涉及医学(包括中医)英译研究理论的以《中国翻译》为代表。其中少量涉及医学(包括中医)英译理论的论文具相当的理论深度。如《中国翻译》曾经在1997年第2期发表过“医学论文结构式摘要的写作与翻译”、1997年第5期发表过“医用药品商品名中译原则初探”、2003年第4期发表过“论中医文化内涵对中医英译的影响”。

经查询有15种中医类期刊和7种外语类期刊开展过有关中医英译的讨论,其中《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涉及中医英译理论的论文有105篇;外语类期刊以《中国翻译》(其前身为《翻译通讯》)为代表。

210年来中医英译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21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译研究

211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

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研究开始时,国内在此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也面临着诸多难点,当时进行的讨论是希望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为中医英译的标准化提供参考意见[1]。

要达到此目的,首先须对英译标准化的基本原则或指导思想有一个统一的看法。这里所说的标准不是单纯指信、达、雅或准确、简洁、实用等标准,而是指如何来判断是否达到这些标准。从一开始建立“中医英译”专栏就有人提出:中医术语英译的读者对象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人,我们中医英译的目的是为了扩大中医学在世界上的影响,所以一切要以外国读者接受程度为主要尺度来衡量,哪一种方式最容易被接受,就应采用哪一种[2]。在以后的讨论中也不断有人强调这一点,例如“在将源语言转化为目标语言时需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承受能力”。但也有相反的看法。例如,有人认为中医英译的主动权应掌握在中国学者手中[3]。还有人提出“要建立一个有权威性的国际化的中医语言学,必须以自身语言为本……,至于西方人在学习新的中医语言时,怎么去强化理解和方便记忆,这是他们的事。……用我们的语言去教育他人,而不是用我们的语言去适应他人”[3]。在这样对立的思想指导下出现种种争论。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对中医英译的标准逐步统一为“与世界接轨”上[4]。

212音译问题

对中医名词术语音译问题的研究涉及两点:一是音译术语的数量,二是汉语拼音的使用。对于数量,没有人主张全用音译[3]。较多的意见是在万不得已时才使用,应尽量控制其数量,只适用于其他译法难以表达的术语。这一点显然是合理的,因为汉语用的是单音象形文字,同音异义字很多。音译多了,出现同音字词会造成混乱。

关于用汉语拼音“音译”的研究较多,争论也多。较成熟的观点是:不能忽略音译的定义和汉语拼音的功用这两个最根本问题。因为在汉英字典,音译与transliteration是对应的。Transliterate的定义很明确,“把一个字或词用另一种语言的同音字母来表达”。说明音译须有两个条件,一是翻成另一种语言,否则不能叫做“译”;二是必须同音,不然就不是音译[1]。

研究认为汉语拼音只是用了拉丁字母拼出来的汉语,用汉语拼音写出的根本不是音译的英语。因为汉语拼音虽然也用26个拉丁字母,但字母的读音与英语字母的读音有很大差别,拼出来的字词不可能全都符合英语音译的要求。个别符合英语拼音的,如阴yin,阳yng,与汉语拼音无关,早在汉语拼音问世之前,“阴”、“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就已被音译为yin和yng了。韦氏词典中收载了不少由汉语音译的字,是根据英语本身的发音规律和习惯创造的新词。

研究明确了有关汉语拼音的功用。根据现行的1958年由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推行的汉语拼音方案,认为汉语拼音是解决汉语语音问题的。

研究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在针灸国际标准命名法建议中确是有汉语拼音,而且还加注了声调,但明确指出:“汉字代表经脉和穴位的全名和原名……,由于汉语的发音各地不同,故根据中国的标准语音加注拼音名以助发音”(Aproposedstandardinternationalacupuncturenomenclature.WorldHealthOrganization,Geneva,1991.6)。该命名法在十四经项下列出4种名称,以肺经为例,依次排列如下:英文为lungmeridian,拼音为shoutaiyinfeijing,汉字为“手太阴肺经”,字母编号为LU。至于穴位名称,由于英译困难,故把字母编码放在第一位,如中府是LU1。西方人士一般都用字母编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