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内部审计业绩评价模式的探讨

进修社 人气:2.74W
对现代内部审计业绩评价模式的探讨
[摘要]制度下,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和工作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已成为关注的热门。本文对现代内部审计的工作业绩评价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将新兴的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引进到了内部审计的业绩评价体系中。
[关键词]内部审计,业绩评价,内部评价,平衡计分卡,外部评价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日益完善,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职能从简单的查错防弊转向了为企业内部治理服务,工作内容也深进到企业日常经营、投资、人力资源治理、信息系统及战略等各领域,目的是通过实施全面监视、评价和控制,促进治理创新,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在这种要求下,内审部分正面临着企业治理当局要求提供优质审计服务的压力和其自身希看改善审计效果的动力的双重作用,但由于内部审计的诸多特征,如何建立一套、实用的内部审计业绩评价体系一直是审计学术界和职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建立内审部分业绩评价模式的困难
1、内审部分作用的发挥,深受其独立性、客观性强弱的,而这些特性强弱多由企业的内部控制架构和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决定。
2、内审部分所获得的效益往往难以用数目来计量、所耗费的本钱往往无法以货币计量,如内部审计所提的建议多依靠作业单位的密切配合才能见效,因此,业绩的衡量与责任的回属很难断定,另外对于因缺乏内审制度而产生的或有损失又难以客观估计。
3、内审部分的作用多具有间接性,很难用定量往计量,而用定性的方法又显得过于简单,缺乏说服力;内审部分提供的服务,涉及质量上的认定,难以有一定的方法和一致的标准。
4、内审部分对组织的贡献往往具有长期性,故短期内测试不易发觉;而绩效考核一般是以不超过一年的时间段为周期,考核时很难兼顾各周期之间的联系,无法全面评估长期性业绩。
二、西方国家较成熟的内部审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1、在美国,由13家着名大企业如 3M公司、福特公司、通用电器公司、IBM公司、ITT公司、美国能源公司等,提出了一套评价内部审计业绩的标准体系。这一套标准包括三类:数目化标准、质量化标准、反馈式标准,并将三类标准具体化,让 CFO、CEO、审计委员会成员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综合起来,形成如下指标体系:⑴提供有价值的审计建议;⑵来自被审者意见的反馈;⑶内部审计部分的敬业精神;⑷来自CPA意见的反馈;⑸未实施突击审计;⑹内部审计工作遵循审计计划的要求;⑺人力资源的开发;⑻请求审计的次数;⑼内部审计部分的本钱效益状况;⑽审计小组的报告;⑾来自审计委员会意见的反馈;⑿来自高层治理当局意见的反馈。
2、全球审计信息网(GAIN)出的内部审计业绩评价的标杆指标体系,包括:审计报告的及时发出;年度计划的完成程度;审计职员的有效异动/升迁;客户满足度;审计职员的使用/生产率等。
三、我国现行常用内部审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
我国企业通常简单地使用审计计划完成情况、审计报告的及时性、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性以及领导的满足度等指标来对内部审计的业绩进行考核,大多数情况下由被审计部分充当评价主体。这种考核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指标过于简单、考核面窄、指标体系缺乏应变性、可操纵性差等。确认服务和咨询服务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两大服务区,现行考核指标多偏重于确认职能的考查,对咨询职能的考核不足,不利于体现内部审计在改善与治理层的关系、增加企业价值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而这些正是内部审计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体现其未来效能的地方。同时,各种主客观原因使得审计师在作业过程中的操守、态度、勤勉、进取、创新或言行,通常无法在其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中完全显现出来,即使多级复核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也无法完全表现审计工作的业绩,故仅仅通过上述指标难以对内部审计业绩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另外,单纯由被审计部分充当评价主体,易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