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庆的征文3篇

进修社 人气:1.11W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母校教导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校庆的征文,欢迎大家参考。

关于校庆的征文3篇

关于校庆的征文1

每一次大的经历都能引起人们和社会巨大的反思,这种经历不管是喜事也好还是灾难也好,都有这样的一个功效。这种反思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社会。回首往事,无论是08年的奥运盛会,还是不幸的汶川地震,都带给了中国人心灵上极大的反思,精神上的洗礼。可以说也是中国人精神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吧。

前几天巧逢母校百十华诞,有幸参加了这个盛大的节日,除了有节日的高兴喜庆之外,心中也有好多以前没有过的感受。

一个人杂样才算成长呢?我觉得首先他的人生不能太平坦无崎,必须得经历几次对他的成长过程有重大意义的阶段,换句话说就是的经历几件足以能够引以反思的经历,其中这个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成长的过程。这中经历有时候单凭个人是无法创造的。必须得依靠集体来创造那种氛围的。如果你在一个比较庄严的场合参加升国旗仪式绝对比你单纯坐在电脑前听过个有感觉;如果没有入党的经历,单凭从影视作品上看到过这样的场景,我想你也不会感觉到国际歌想起时的那种庄严和肃穆的。因此,我们要想成长,既不能错过你的人生当中的那些重大经历,抓住就会,在这些经历中历练,成长。

周年纪念大会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庄严的升国旗,校友及各界代表的激情演讲,开幕式的礼炮、烟火,大会结束时想起的校歌……每个环节都会激起内心的一次震撼。自豪、欣慰、重任、使命,责任感顿时涌到心头。第一次真真正正的近距离的与学校肩并肩的站在了一起。

依稀记得校庆时的那些老校友,他们的慈祥温和沉淀了太多的阅历和智慧。历经沧桑仍不忘母校,百忙之中赶赴母校为母校的生日献上自己的祝福。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们在分别多年之后仍然不忘母校呢?反哺之情,可以算是一种驱使的力量。母校培养他们成人成才,如今他们有所成就,以自己优异的成绩给母校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其次我觉得学子与母校之中关系是比较特别复杂的,是一种难以说的清楚的关系。曾经有话这样形容这种关系:母校是什么呢?母校是一个只允许你而不允许别人对它吹毛求疵的地方。仔细想想这样的解释很是恰当。我们可以抱怨学校这不好那不完善,可以随意的抱怨,随意的挑毛病,但是,当别人在你面前说起这些的时候你就会不高兴。表面上是抱怨,甚至厌恶,但是,其实我们从内心上还是喜欢自己的母校是,还是衷心的希望自己的母校越来越好的,表面上的抱怨其实是一种爱的另一种方式的表达。我想这种特殊的校与生的关系是联系母校与学子的一条纽带,在这条纽带的作用下,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但不会疏离,反而会越发紧密。也是在这种纽带的作用之下,驱使着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们心系母校,为母校的前途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次的校庆不光是学校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作为一件大事,引起了学校和学子的深刻反思。学校的反思会让学校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能够更好的把握方向。学生们的反思让他们充满了斗志和激情,有了杰出校友的模范榜样作用,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甚至以后的工作之中有了奋斗的方向和动力。

关于校庆的征文2

读着这位亲身参加过西迁建设的老人的'诗句,那充满字里行间的盈盈深情,仿佛使人感受到了往昔那段艰难的峥嵘岁月。

历史虽然是昨天的故事,但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的人物风貌和人的精神的光辉写照。1956年8月的上海,骄阳似火。上千名交大师生员工和家属整装待发,企盼着启程的日子。8月10日,一列专列从上海的徐家汇车站出发,经过49多小时的长途大奔波,呼啸着开进西安车站。然而,等待这批上海人的西安,并不是繁华的都市,没有宽畅的柏油马路,等待他们的只是一片未开垦的黄土地。

8月的西安正值雨季,道路泥泞,走上去泥水溅衣。当时学校正在进行基建,没有一条正规的道路,到处是灰土,大家形象地称这种路是“下雨水泥路,天晴扬灰路”。这对于走惯了上海柏油大马路的人来说,实在不方便。那时学校在一片田地里施工,没有一棵树,田野空旷,夏天烈日炎炎,冬天北风刺骨,这对南方来客的确是个艰难的考验。当时从教学区通往学生区的路上,要跨一条长达20米的深沟,师生们来往要走临时用竹排搭成的浮桥。遇到下雨天,道路泥泞,桥面很滑,好多同学在那里摔过跟头。然而,每天来来往往的师生们却情绪饱满,嘴里哼着跳跃的歌儿,脚下踩着咯吱响的竹排,生活充满阳光。

毕业离校十几届的老交大人,无论走到哪里,也难以忘怀他们当年的草棚大礼堂。刚来时学校没有活动场所,工人们就用从南方运来的毛竹搭了个能容纳5000人的草棚大礼堂,就是在这个简陋的活动场地里,白天他们开过大会,听过报告,晚上他们放过电影,演过节目,在草棚里度过难忘的岁月。

50年代的上海,许多教师家里已经通上了煤气管道,而在西安他们则要自己做煤块。据一些老交大人回忆,那时没有打煤球的设备,教师们只能用土和煤搅在一起打煤饼,晒干后用,打一次煤饼就得用一天时间,而一个月四个星期天里就得化去一个星期天解决家里的燃烧问题。

那时西安生活用品不足,以至于连牙膏、牙刷之类的日用品也得从上海带,工作用的小螺钉、灯泡也从上海带,总之,出差一回上海,把能带的都带来了。

尽管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大家精神振奋,以苦为乐,心里向往的是新中国美好的未来,追求的是尽快投身到改变祖国落后面貌的火热的建设大潮。为了西迁支持西北建设,不少交大老教授自愿放弃了上海优越的生活条件,处理掉上海的“小洋房”,携儿带女,只身或举家西迁,有的还动员了自己的亲戚朋友一起来到了西安。

有关校庆的征文3

丹桂飘香的九月,内蒙古师范大学迎来了六十周年华诞。六十年书香翰墨,六十年风雨沧桑,六十年薪火相承。在内蒙古师范大学60年的创业史上,盛乐校区的建成,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师大速度”,让师大人为之振奋。师大人在建设盛乐校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艰苦奋斗,矢志图强”的精神已深深地留在全校每位师生员工的记忆中。

20xx年秋天,还是学生的我们来到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区,在风沙弥漫的荒滩上种下了第一棵杨树。后来,我们知道在这片土地上将要建立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新校区。正是从那年起,新校区正式迈开了建设的步伐。经过了一年半的时间,一个具有“现代化、科学化、生态化、智能化”特点和功能的崭新校区在盛乐经济园区拔地而起。20xx年9月23日,在盛乐校区田径运动场,已作为学校教工的我有幸和16个学院的5000余名新生共同见证了盛乐校区启用庆典。国家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专家组副组长笪佐领的即兴赋诗也依稀回响在我耳边:“盛世盛景盛世道,乐山乐水乐心情。真心真意真学习,好人好校好前景。”从此,莘莘学子迎来了他们崭新的大学生活,盛乐校区也迎来了她美好的明天。

20xx年9月我转换角色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同盛乐校区一起踏上了新的征途,走入新校区的那一刻,我的眼前豁然开朗:挺拔的教学楼、雄伟的图书馆、整齐的学生公寓、别具一格的雕塑楼、卓尔不群的创业楼、生机盎然的生态园、波光粼粼的师盛湖……,一切都充满了年轻的活力;清晨漫步在师盛大道,路边嫩草上挂满的露珠和我道着早安,空气中沁满的清新气息和花香让我精神抖擞;白天,天鹅、鸳鸯在师盛湖中嬉戏徜徉,仿佛在向我诉说着生活在盛乐的惬意与闲适;夜晚,坐在湖畔长椅上仰望星空,市区中无法见到的深邃银河让我感到静谧与安详。盛乐校区的美让我如痴如醉,也让我的心为之激动不已,心中时时充满将毕生精力先给这朝气蓬勃的校区的激情。

每每想起校区运行之初,在盛乐校区活跃着的那支由管委会、学生处、团委以及常驻盛乐校区各院系的学生工作干部组成的年轻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团学干部群体,我便会流露出会心的笑容。那时,你们吃在食堂,住在创业楼办公室,每一个人都要承担几百甚至上千名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艰苦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任务,但你们毫无怨言。就是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没有多少时间留给自己在花前月下谈情说爱,没有多少时间经营自己温馨的小家;就是这些生龙活虎的年轻人,日日夜夜驻守在盛乐校区,保障了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撑起了校区学生工作的一片蓝天!我为你们而骄傲,因为我能成为你们中的一员而自豪,更因为其中凝聚了我的一份心血和汗水而感到无比的欣慰。

20xx年学校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布局调整和部分学院整体搬迁工作。同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回迁到赛罕校区,我也因工作需要回到了赛罕校区。每当回忆起那时坚苦的校区环境、快乐的工作生活,一切记忆犹新!记得时任管委会党书记李凤清老师、管委会副主任刘心亮老师、副书记周燕青老师和团干部们一起过生日;记得学生处副处长苏和老师带领常驻的各学院团干部检查学生喝酒、夜不归宿、上网吧;记得校工会、团委领导老师与校区教工进行文体联谊活动;记得组织学生观看了“同一首歌走进大草原”大型演出;还记得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期间学工干部住学生公寓;记得聆听了老校长窦伯菊做客“盛乐大讲坛”谈学习与成长;记得管委会组织盛乐校区学工干部赴兄弟高校新校区考察学习;记得校区一万余名师生共同完成了盛乐校区东沟两侧护坡挖掘鱼鳞坑的任务;记得盛乐校区千人角斗士大赛冲击大世界基尼斯世界纪录成功……

弹指一挥间,盛乐校区已走过了八年的发展路程,校区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相比运行初期,校区的整体面貌可谓日新月异。如今,校区楼房鳞次栉比、校区学生熙来攘往、教学楼内摩肩接踵、教职员工安居治学……校区一片繁荣景象。现在,校区里已经有15000余名本科、研究生在此学习与生活,从第一批来到盛乐校区的同学开始,已有四届本科学生从这里圆满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已经在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也不忘母校恩情,雕塑广场、“毕业林”里,我们能感受到那一颗颗炙热的赤子情怀。

“光阴荏苒六十载,母校华诞笑灿烂,雨露沛然春风暖,教师摇篮宏图展;辛勤耕耘桃李田,坚定信念总不变,路同甘苦心同愿,硕果满园总觉甜”。盛乐校区的校园里,留下了我青春的足迹,留下了我“心照神交”的友谊,她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家”,我会永远为她祝福,为她奉献。

TAGS:校庆 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