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大城市切莫闯“红灯”

进修社 人气:9.38K
求职大城市切莫闯“红灯”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不少打工者纷纷拥向大城市求职。但是,在大城市求职并非都是一帆风顺,许多“红灯”制约了求职者。 
   
    需求红灯 目前大城市人才缺口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汽车、电子电器制造、钢铁以及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品流通等支柱产业。对于那些大城市可以自给的人才、饱和专业人才以及那些低层次、低竞争力的人才,大城市则会亮出红灯。 
   
    能力红灯 常言道:“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儿。”大城市对人才的要求较高,尤其需要“全、高、新”人才。“全”是指知识面广,“高”是指技能高超,“新”指的是人才的专业或技术研究方面新潮。因而,人才必须拥有真才实学,能力出众,才能顺利通过红灯。与此同时,大城市招聘人才越来越倾向于“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方式。 
   
    效益红灯 效益分为用人单位追求的效益和个人追求的效益两种。 
   
    用人单位追求的效益:市场经济体制下,单位必须注重效益,其中也包括招聘人才的效益,即企业在招聘人才的同时,必须考虑招聘人才的投入与产出是否划算。此外,用人单位追求的效益还包括求职者的“忠诚度”。企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引进人才,人才却在重用之下跳槽而去,这是任何企业不愿看到的。所以,部分企业在选聘外地人才时,有畏难情绪,不愿成为外地人才的跳板。如果人才的职业变动率较高,这些企业就会将其拒之门外,以防影响企业的用人效益。 
   
    个人所追求的效益:一是硬效益,如薪水、住房等。在薪水问题上,求职者希望“多多益善”。住房问题更是棘手,一来住房条件本身制约了外地人才到大城市的求职进程,二来大城市的房价高不可攀,这对那些来大城市求职前薪水不高或尚无积蓄的人来说,是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二是软效益,如用人环境和发展机会等。人们在求职时往往会考虑企业是否具有一个良好的用人环境,是否能够根据个人能力提供一定的发展机会。有一位业绩突出的经理曾就职于广东的一家公司,当时工作条件很好,薪水也很高,但公司职员均为广东本地人,平时交流都使用粤语,使得他这位外地人觉得自己无法合群,尽管上司苦苦挽留,他还是离开了那座城市。不少单位排外、论资排辈的风气很浓,也使许多外地求职者觉得发展机会渺茫。 
   
    政策红灯 “控制人口,但不控制人才”是许多大城市吸纳人才的.基本政策。虽然大城市的人才总量已基本饱和,但在质量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所以,大城市人才引进对象主要是高素质、复合型和创造型的急需紧缺人才。为防止更多的求职者拥入,许多大城市的人事部门制定了一些政策限制,如引进人才的年龄、职称、专业等政策底线,以确保引进人才的质量。那些达不到政策要求或考察不合格的求职者,只好眼看着红灯闪亮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