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同年级阶段学习方法的特点解析

进修社 人气:1.18W

小学生不同年级阶段学习方法的特点感知过程中学法的特点。感知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进入理解学习过程的准备阶段。小学 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观察法和准备性实验法了解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感性材料,以便建立起所学知识的鲜明正确的表象和观念。

小学生不同年级阶段学习方法的特点解析

感知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一是由被动感知向主动感知转变。低年级儿童一般不能主动选择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实际材料,也不善于自觉地进入感知过程,而是要借助于课本或学校教师提供和选择的感知材料,并在教师的介绍讲解下进行有组织的感知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感知成分逐渐增加。如帮助教师制作教具、收集标本等。二是感知手段的模示性和图示性。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既可以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也可以亲身实践或实验获得感性体验,但多数是感知以直观教具形式出现的模型以及教学挂图或板图。此外,与儿童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相符合的儿童化、形象化的语言对提高小学生感知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理解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学生在理解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实现对言语、事物类属性质、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等的理解,以便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以思维方法为核心是理解学习过程中学法的基本特点。

理解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

 一是由直接理解向间接理解过渡。直接理解是各知觉过程溶合在一起,并且是立即实现的、不经过中介的思维过程。例如,儿童吃了苹果,留下了印象。现得到苹果,就产生了对它的直接理解:苹果是香甜的、好吃的。间接理解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从最初模糊的、不分化的理解逐渐达到分化的、精确的理解。例如,儿童从学会四则运算到弄清加减、乘除互逆运算关系的理解。直接理解在低年级儿童的理解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到了中、高年级,儿童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水平的提高,间接理解逐渐占主导地位。

二是从形象性理解向抽象性理解发展。低年级儿童已能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公式等,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儿童对学习材料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有研究资料表明:小学儿童理解寓言和比喻词的含义,大致可分为三级水平。第一级:只了解故事的具体情节或词的表面含义;第二级:能理解寓言和比喻词所描述的具体事件;第三级:能摆脱故事的具体情节,脱离直观的形象,揭示出寓言或比喻词的深刻含义。

一般说来,低年级儿童绝大多数属于第一级水平,中年级儿童二级水平略多于三级水平的人数;高年级儿童二、三级水平的人数几乎各占一半。三是由被动理解到主动理解的转变。低年级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所谓“牵着牛鼻子过河。”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按照一的思维方式理解学习材料。

巩固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三阶段,也是由接受知识进入运用知识的过渡阶段 .小学生在巩固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各种练习方法和复习方法,及时巩固学到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因此,巩固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反复性和技能性。因为各种复习方法的运用,其目的是为了记住并能回忆出所学的知识;而各种练习方法的运用,既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为学生运用知识作好知识的、技能以巧上的准备。不过,小学巩固学习的复习要及时,练习的方式要生动活泼,富于文化,且不宜过于复杂。

运用过程中学法的特点。运用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四阶段,也是单位学习进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学生在运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与综合、类化和具体化等思维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技巧解决教学实践、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运用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

 1、由简单运用向复杂运用过渡

有研究资料表明:80%以上的一年级儿童从入学的第二学期起,就可以在简单数学运算中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经过二年级的过渡,三年级的大部分儿童能在简单文字演算中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四年级以后逐步掌握算术运算中的二重否定律;二重否定律的掌握,是小学儿童运用运算法则能力的一个转折点或飞跃期。如果以儿童运用法则的范围与正确率为指示,那么小学阶段掌握运算法则也可分为三级水平:一是在数字问题中运用运算法则,二是在简单文字习题中运用运算法则;三是在代数式和几何演算中运用运算 法则。

 2、由单向运用向多向运用发展

以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为例:小学儿童解答应用题时,总是从正条件的简单应用题入手,逐步掌握反条件的简单应用题,最后才能掌握多步应用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从分析到综合,再从综合到分析。从一步变成多步分散列式,再从分散列式到一步综合式。因此,在正确的教学影响下,小学三、四年级儿童可以初步地掌 握这几种思维方向。

 3、由被动运用向主动运用转变

 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只是习惯于被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本和教师布置的问题,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 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如试编应用题等。

 课堂学习中学法的特点。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是由任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决定的。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大、中学校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在课堂学习的场合中,教师教的方法决定了学生学的方法。因此,学法的多样性是小学生课堂学习方法的特点之一。尽管课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同一堂课或同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对全班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相同的。因此,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法具有集体性和规范性。什么时候采用何种学习方法,什么时候变换学习方法,某种学习方法的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要求,都有统一的规范。此外,全班学生在学习方法的使用上具有互补性。小学生在课堂集体学习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学习方法方式的运用达到完善的程度。

课外、校外学习中学法的特点。由于课外学习、校外学习与课堂学习有着一定的联系,且多数情况下仍然是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课外、校外学习方法与课堂学习方法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然而,课外、校外学习的时间、地点、人数和内容不象课堂学习那样集中和统一,这就使得课外、校外学习方法与课堂学习相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情境性。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学习方法更多地受情境所制约。特别是作为课外、校外活动中的学习方法具有娱乐性、游戏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小学语文课外学习方面,读的方法有课外阅读、背育、朗读比赛等方式,写的方法有写文学日记、周记、剪报写评、手抄报、板报和小广播、编课本剧等方式;说的方法有交流读书心得、参加演讲和讲故事比赛、见习小记者采访等方式;听的方法有听讲座、听报告、听广播、听写比赛等方式。小学数学课外学习方面,讲习方法有听数学讲座、参加数学故事会、交流阅读数学通俗书籍的体会,参观访问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方式;实践的方法有布置数学环境、出版数学墙报、制作数学用具和教具、编制“数学小词典”等方式;游艺的方法有做数学游戏、开数学游艺晚会、举行数学文艺会演、进行数学行军等方式;竞赛的方法有速度比赛、测量比赛、智力竞赛、解题竞赛等方式。可见小学课外学习中的学法较课堂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家庭学习中学法的特点。家庭学习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双重指导下的学习。因此,学生在家庭学习过程中采用什么学习方法既与学校教师的指导有关,也与学生家长的指导有关,具有双重制约性。如果学校教师对小学生的家庭学习没有提出明确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没有对学生家庭学习的结果进行认真的检查和评价,就不能保证小学生家庭学习的有效进行,学生的家庭学习方法也就很难有所长进;另一方面,如果家长对小学生的家庭学习不闻不问,或是对学校教师的学法指导不屑一顾,同样不能保证小学生家庭学习任务的成。反之,如果家长对小学生的家庭学习干涉过多,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使学生养成过分依赖父母和成人的监督下完成学习任务的坏习惯。例如,有些孩子在做作业时,喜欢有大人陪着,否则就不愿学习。碰到这种情况,可以让孩子在比较安静的环境里独立地做功课。不过,家长应提醒他注意学习的姿势和作业的整洁,以及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提示。家庭学习方法不同于课内外学习方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小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效果,既与家庭环境有关,也与学生自身的个性心理特点有关,从而使得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小学生的学习方法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具有差别性。小学生的家庭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水平。

三、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学习方法的特点

从时间顺序看,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低年级—一中年级—一高年级逐步递增的过程。不同学习阶段 ,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依次是:

 低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 .因此,低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故事描述法往往是组织和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地地学习的有效方法。

中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品质的进步,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都为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中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使小学生学习方法有了新的特点。中年级儿童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发生着变化。在直观形象成分增加的同时,抽象逻辑成分开始增加。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实践表明,小学三、四年级的儿童已能学习运用归纳、演绎、类化和对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因此,中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充分考虑机械识记法和意义识记法的交叉渗透性,直观形象法和抽象逻辑法的自然过渡性。

高年级儿童的学法特点

尽管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无意注意、机械识记和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但是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能力、意义识记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他们初步学会对事物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并逐步接近科学的概括。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各科学习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自觉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高年级儿童学习方法和选择和运用一是要注意发展思维的抽象逻辑性,二是要注 意学法运用的综合性和独立自主性。

上面,我们根据小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理论和规律,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实践,初步揭示出各种不同的学习 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其目的就在于为小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运用和指导提供科学的方法论的依据。

 克服新生焦虑症

12岁的詹姆斯是个聪明的孩子,小学时他在人际交往、运动和学习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但升入中学后,詹姆斯却变了。以前他7点半起床赶校车,现在他得早上6点就起床上学。到了学校,他经常找不到上课地点,很多课都迟到。老师不问原因就给他记迟到并罚他课后留校。詹姆斯的学习成绩于是直线下滑,对学校的感受也一落千丈。他频繁逃课,后来索性不想去学校了。詹姆斯罹患的是因学校环境突然改变而引发的严重焦虑症。

美国内华达大学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A?卡尼就如何帮助新生克服焦虑症提出了建议。他说,家长应特别注意以下4种情况:

孩子如果因为老师、同学、校车、食堂和授课地点的转换而烦恼,通常有潜在的焦虑和抑郁症。

孩子可能试图逃避令其烦恼的社交活动,或因不得不在其他人面前表演而烦恼。

孩子可能希望通过待在家里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者想同爸爸或妈妈一起上班。

孩子可能发现待在家里不上学是一种“奖赏”,因为可以睡懒觉、看电视、打游戏等。

卡尼建议,通过让孩子玩校园生活游戏、与同学一起出游或到同学家去玩,家长可以把孩子的焦虑感降低到最低程度。开学头几天,老师不妨允许父母每天陪孩子在教室待一会儿。如果发现孩子确实患有焦虑症或者抑郁症,就需要看医生,包括接受药物治疗和专业咨询。

认知行为疗法对帮助新生克服焦虑症特别有效。例如,可以让新生进行放松和呼吸训练,并让他们了解不去上学的后果。

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人只要一出生,都有渴望跟外界互动沟通的意愿,所以社会性发展不能谈什么时候开始,而是与生俱来,然后我们如何去促进它。因为一个孩子的社交能力是跟环境息息相关的,也就是他与生具有这个本能,可是这本能可不可以发展出一个比较好的一个新的技能,是非常需要后天环境的提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孩子也有属于他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交往方式。孩子的交往潜力很大,就看您怎么培养!

重新认识孩子的交往能力

误区一:朋友越多越好

没有朋友固然不是良好的交往状态,但如果孩子有很多朋友,但友谊却不能持久,您也要反省孩子是不是在交往上出了问题。能够维系较长时间的友谊,即使您的孩子只有一个朋友,您也不必太担心。

误区二:孩子大声说话,能给人开朗的感觉,这就是“会交际”

大声嚷嚷并不比用温和的口吻说话更有说服力。在孩子的交往中,能不能维系友谊才是问题的关键。

误区三:孩子还小,礼貌不周全没关系

讲礼貌的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您的孩子越早拥有礼貌的态度,他就越容易被别人接受。

误区四:认识新朋友才是“交际”

认识新朋友固然可以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家人在一起的,和家人的和谐相处也可以看出孩子的交往能力。

误区五:孩子应该和“聪明”的孩子交往

这些父母认为“聪明”就是学习好,他们希望孩子结交“聪明”的小朋友。他们在无意中也给孩子灌输了这样的思想,“聪明”就是学习好,不值得和那些在学习上比自己弱的人交往,也不值得对别人付出同情心。

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项和强项。即使孩子的小伙伴在某个方面不如您的孩子,但别人的长处仍是值得去学习的。除了学习上“聪明”,对人有礼貌、能替别人着想等好的品质也应该学习。上面的测试题中还提到,孩子应该对处于弱势的人(如乞丐、流浪汉)表示应有的尊重,一个从小就懂得尊重,懂得对弱者付出爱心的孩子,更容易被别人接受。

 误区六:父母代替孩子交往

一些父母在孩子交往问题上表现得比较好面子,有时会担心孩子不会交往不好,就索性代替孩子交往。

例如,有个妈妈虚荣心很重,每当她带着孩子见到熟人,孩子还没有说话,妈妈就先开了口:“我们家孩子胆子比较小,内向,羞怯。”其实,妈妈就是担心孩子说话笨嘴笨舌,说得不得体而让她没面子。这样一来,孩子本来想要说的话也不敢讲出口了。

当父母代替孩子交往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保全自己所谓的“尊严”和“面子”。这样做,父母虽然保全了“面子”,孩子却损失了可贵的交往机会。

帮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人具有社会交往和活动的能力,孩子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担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决定于幼儿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状况。而幼儿阶段的教育比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更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品德,增强社会性,提高孩子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细心的父母可以找到很多方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让孩子学习与陌生人说话

有的父母怕孩子单独外出会闯祸,而吓唬孩子,孩子变得胆小,怕见生人;有的父母怕孩子外出受到别人的欺侮,怕吃亏、学坏,认为还是关在家中好;有的怕孩子与人接触传染疾病,情愿将孩子闭门独处。

事实是,只有与不安全的陌生人交往才是不安全的。所以父母应该创设外出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条件,放手鼓励孩子和周围的小朋友玩耍,让孩子在和陌生的小朋友的交往中自然地提高交往能力。譬如:和经常左邻右舍打个招呼,问个好;和熟悉的、性情温和的、年龄稍大几岁的小朋友一起游戏;再慢慢过渡到走亲访友,去公园和同伴嬉戏,利用乘车、散步的机会和陌生人接触等。

引导孩子购物

3至7岁的孩子完全可以在父母的引导下购物。例如让他买自己喜欢的小玩具、小卡片、文具、零食等。孩子在与售货员交流的时候,也学习了与人沟通的技巧。如果孩子一开始有困难的话,妈妈可以在一边鼓励,教孩子说“请售货员阿姨拿一下那个玩具狗”、“请问要付多少钱”、“谢谢”等话,渐渐地让孩子自己能开口说。

鼓励孩子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

现代父母常有一个误区,就是想时刻保持一个整齐完好的家。所以,父母们不太愿意让自己的孩子邀请左邻右舍的小朋友来家玩,最多也是在小区里简单交往。如果父母鼓励孩子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孩子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处理游戏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纠纷。

鼓励自己的孩子到小朋友家去做客

孩子的交往也如同成人的交往,既可以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两者同样重要。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给别人添麻烦,您可以让孩子带些小礼物去小朋友家,这样既周到、也礼貌,还能让孩子学会分享。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如果您细心观察,可以发现:有些孩子喜欢和比自己小一点的孩子玩,有些孩子喜欢和比自己大一些的孩子玩。

有的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如果和比他大一些的孩子玩会吃亏,就限制自己的孩子和大孩子玩。但事实更可能是:孩子与比自己大些的孩子玩耍能学习小哥哥小姐姐的交往方式;与比自己小一些的孩子交往又可能学会了照料别人。

所以,请您充分尊重孩子,赋予孩子自由选择小朋友的权利,您只需在必要的情况下帮助做些参考。

带孩子到处走走

旅游能扩展孩子的交往范围,增加他的交往对象。同时,多走多看也会增加孩子对于异域文化或风俗的了解。

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

培养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孩子形成谦虚有礼的行为方式更好地适应社会交往。教给孩子与人交往的礼貌用语,如与人打招呼、接电话的用语,如何回答别人的问题、向他人问路、请教等等。

当孩子在熟人或者陌生人面前能够很好地使用礼貌用语的时候,通常会得到对方的良好反馈,这对增强孩子交往的信心大有益处。当孩子得到别人的赞扬和鼓励的时候,他也会更乐于交往,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主动交往的机会,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修正交往中的不当行为

和大人们一样,孩子在交往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不当行为,如欺负小朋友或者过分吝啬等。这些交往中的不当行为都可能使孩子在小朋友中不受欢迎。这时,父母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帮助他改进行为,重新获得持久的友情。

尊重孩子的交往个性

尽管良好的交往能力对孩子的成功和快乐都非常有益,但请您不要过分干涉孩子交往的方式。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交往能力的提高也不只是朋友数量上的增加。您应该知道,即使是个人独处,也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如果您的孩子愿意用他自己的方式与人交往,您就应该尊重他。

该如何防止孩子走丢

家长该如何防止孩子走丢?父母不仅要加强自身对孩子的监护意识,还应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这样在孩子走丢之后能迅速的找到孩子。

家长应该做的

1、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通过绘本、动画、视频加强孩子的安全教育,润物细无声。让孩子从书本、视频中学会保护自己,分辨好坏。并适当让孩子了解现实社会状况与警示案例,不可盲目、热心帮助陌生人。

2、家长应尽量少带8岁以下的孩子到公共场所。若带孩子外出,尽量给孩子穿鲜艳的衣服,便于寻找,并保证孩子不离开自己的视线。迫不得已要短暂离开孩子,一定要交待好孩子自己去哪里,多久回来,叮嘱孩子别乱跑。

2、若发现孩子走丢后,应及时求助寻呼、广播、警方等多教孩子遇到突发事件的解决办法。

孩子应该做的

1、一旦与大人走散了,必须站在原地等爸爸妈妈,不能乱走乱窜。不要害怕、惊慌,更不能哭闹(一旦哭闹,就会让坏人知道孩子和大人走散了,这样就会很危险)。

2、要第一时间找到警察、保安或工作人员,请求他们的帮助(认准穿制服的人),能够清楚描述自己的处境、状况并提供家长的联系方式给他们,或让工作人员帮忙广播寻找父母。

3、对于陌生人坚决不予理睬,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能要、给的食物不能吃,一定不能跟陌生人走。

4、记住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工作单位和姓名。这样做有助于孩子走丢时在求救的过程中能及时有效地找到家人。

那么,哪些公共场所,家长应提高警惕防止孩子走丢呢?

儿童容易走丢的10个场所

公园

公园是父母最经常带孩子外出的地点之一,而由于场地开阔,人群众多,公园也成了孩子走丢的一大场所。

动物园和游乐园

动物园和游乐园的景点,都是孩子们的最爱,因此当父母离开之后,孩子可能还会返回或者滞留在原有的场馆,等到回过神来,孩子再跑出去追父母,人流一多,很容易走失。

庙会

每年庙会都是儿童走失的高发地。此类场所,最大的特点是人多,流动性大,孩子很容易因为人流的阻隔,而脱离父母的视线,从而造成孩子走丢事件的发生。

超市

超市也是宝宝易走失的重灾区。超市隔断较多,柜台和柜台的陈设差不多,孩子不容易区分,所以容易发生走失。这也是防止孩子走丢最主要的注意场所。

车后座

提示父母们,不要把孩子单独放在车的后座上。

大型晚会现场

夜晚的灯会等场所人流密集、灯光昏暗,更容易发生走失事件。提醒家长最好和孩子手牵手进行游览。

快餐店

快餐店里也时常发生孩子走失的事情,多以家长在结账取食物的时候疏忽了孩子是否在身边而发生。

商场

商场是人流较大的购物场所,之所以会成为孩子丢失的重灾区,主要是因为在此类场合中,大人们往往专注于选购商品、试穿衣物等,很容易忽视对孩子的照看。

火车站

每到节假日,火车站就会成为最繁忙,人流最多的地方,而且各色人等混杂其中,一定要小心防范孩子走失。

商场

商场、庙会、快餐店、超市、晚会现场等地方人流量较大,同样是孩子走失的高发场所。在商场、超市里,家长往往专注于选购商品、试穿衣服等,疏于照看孩子。孩子很容易因为人流的阻隔,脱离父母的视线。而且超市空间隔断较多,柜台的陈设差不多,孩子不容易区分,更容易走失。而在快餐店里,家长在结账时,同样容易忽略孩子。

为了宝宝的安全,家长在带孩子出门之前要学习防止孩子走丢的方法哦。

暑假更自由 更规则

暑假,有些小朋友应该是完全自由的,因为不上幼儿园,不必太早睡觉,不必按时吃饭;但也有小朋友特别不自由,父母设立了很多严格的规则,把他们送进各种兴趣班。

他耍野了

妈妈讲述:我最怕孩子过暑假了,他不愿意留园,我就把他送到爷爷奶奶家。小区的孩子都放假了,他们每天都在小区里疯耍。每次接他回家,他还多不情愿的。真不知道怎么办。

有限度的自由

我们鼓励孩子自由探索,但是也要给他大致划出一些自由的限度。跟小朋友一起玩耍要规定时间,还要抽点时间做其他事情,在立规矩之前,我们先来探讨,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

★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你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平和的语气和尊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你的判断。

★实在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的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那么什么样的规矩需要给孩子:首先是安全要求,带电的东西绝对不能碰;外出和小朋友玩耍时,要约定好时间,几点回家,小区哪些地方是不能去的;不可以玩弄锋利的刀子剪子;玩具弓箭不可以对着人发射等。

树立带养人的权威

无原则的溺爱

妈妈讲述:暑假,我最大的烦恼是孩子跟保姆在一起的时候,保姆很少拒绝孩子的要求,比如吃雪糕吧,孩子要她就买。

父母的作用任何人不可替代。没有一个人会像你这样爱孩子。所以,对保姆不能苛求。父母的言行是无声的示范。你们尊重保姆,承认保姆的劳动,孩子也会尊重保姆,知道保姆阿姨的话也是有权威的。此外,妈妈有一个工作必须做:让孩子明白无论妈妈在不在,规则是不能违反的。比如,每天最多吃一根雪糕,这是大家共同的约定。

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候,父母事先最好跟老人商量暑假的安排,孩子每天玩耍的时间、每天要做的活动、什么时候吃饭和什么时候画画等,这些大的原则先规定好,让老人帮助孩子完成;一些小的事情,尽量尊重老人的意见,他们对孩子也有自己的一份爱和表达方式。

孩子是在要什么?

玩具成为灾难

妈妈讲述:儿子有几袋的玩具,有些玩具都没打开包装就堆在那里了。我现在很烦恼怎么来处理这些玩具,但是孩子还是继续要玩具,我该怎么办?

什么是孩子的需要?很简单,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爱,需要父母经常和自己在一起,需要和父母进行情感交流,需要拥抱、需要爱抚。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尊重,需要独立,需要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压抑地自然成长。有些时候,孩子会通过索求来表达他对爱的需要,这就要求家长具备一定的智慧,来分辨什么是必须满足的需要,什么是应该规范甚至拒绝的索求。

父母要时刻注意分辨孩子要爱的信号并且一定马上满足。一般来说,物质上贪得无厌的孩子都是因为精神和情感方面有缺失(这条原则也适用于成年人)。反过来说,精神上得到满足的孩子,就不会在物质方面有过多的索求。如果孩子不停地找你要玩具,拿回家就扔一边,那是给你一个信号:我需要妈妈的爱,需要妈妈多陪陪我。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当孩子找你要玩具的时候,对他说,来,我有个主意,咱们去捉只蚂蚁来好不好?(咱们一起搭积木好不好?)

多抽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不断提升你们在一起的亲密关系,来试试吧。

这孩子带不出去

妈妈讲述:我的孩子5岁了,特别淘气,在家就算了吧,出去了他还没一定规矩,在超市里乱跑,乱拿东西。到别人家里去也是,喜欢乱拿东西,我该怎么处理这个小麻烦呢?

超市是课堂

超市是公共场所,自有大家应该共同遵守的规则。可以让孩子看到,大家都需要遵守秩序,排队付款;也需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可以随意弄乱货物,未经付款的货物更是不应该损坏。孩子弄坏了东西,家长很气派地付钱买下,是一种浪费。超市不是儿童培育实验室,工作人员也没有义务接纳容忍随意触摸的小手。

如果孩子两三岁,可以让他坐在购物车上,不让他下来乱跑。他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取下来给他看,告诉他这是什么,而后整齐地码放回去。确定要买的东西,给他一两样不易损毁的拿着玩儿。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给孩子一个篮子,把他认为我们需要的东西放到自己的篮子里,但一定要求孩子不要弄坏。

到别人家玩时,别人的东西你不能拿,但当别人到自己家时,孩子的东西完全属于孩子支配,不能因为家里来一个亲人朋友,就把孩子抱到另一个房间,把房间让给朋友住;也不能因为家里来了一个孩子,就将他的东西让给其他的孩子。这不属于自私的问题,因为你把他的东西给别人,给他产生一个观念,就是“我也可以强行拿别人的东西”,这是家长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小学生近视受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

小学教育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小学校园里有这样的一种现象,很多小学生戴着厚厚的眼镜片,也单薄的身体特别不相称。如今,视力不良的小学生越来越多,这不仅影响孩子学习成绩,还会影响身体发育和未来的升学就业,面对小学生的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非常担心。近日,心理咨询中心专家研究表明,很多孩子的视力下降其实是受父母行为传染。

近日,家住南岸五公里江南枫庭小区2栋的张女士内疚不已,她正在读小学的6岁的孩子冬冬被查出右眼弱视,视力仅0.2。心理医生分析后发现,孩子弱视是长期躺沙发上看电视造成的。而这习惯正是做父母的让孩子养成的。

心理专家称,7岁以下儿童正处于视觉功能发育关键期和敏感期,冬冬长期躺着看电视,歪着看东西,大脑皮层就会抑制斜视那只眼传入信息的冲动,这只眼逐渐就变成弱视。“除了电子产品对眼睛的损伤外,父母的习惯行为有时也是影响孩子视力的决定因素。”心理咨询师说,父母一些不良用眼习惯很容易被孩子模仿,损伤孩子眼睛。家长要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科学行为方式,不给孩子留下负面影响。父母要及时发现孩子视力障碍苗头,及时治疗、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