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条建议教你如何抢占互联网

进修社 人气:2.35W
  最近两年,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展交织在了一起,以下将6条建议教你如何抢占互联网。

网络心理机构获得风险投资

6条建议教你如何抢占互联网

北京的简单心理,广州的壹心理等业务形式基于互联网的心理机构已获得了数轮风险投资。网络心理机构获得风险投资,一定程度上说明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逐步趋于成熟,并且作为一个行业受到社会认可。

心理机构主办的网络视频讲座获得万人级观众。

贵州心里程、上海糖心理等机构主办(或者经授权后直播)了几场国内外专家讲座和行业学术大会,观众人数少则几万多则二三十万。对于心理咨询行业来说,这些数字在几年前是不敢想象的。

各类微课涌现

一些咨询师开办各类”微课“。有面向同行的,有面向特定群体(例如孩子家长)的。有的是微信讲座,有的是连续性的微课,有的更像是社群。有的知名老师的微信讲座还“转播“到很多微信群,例如咱们西安的张天布老师,前段时间就开了多个微信群同步直(转)播的微信讲座,听众据说达万人。父亲节期间,张老师又进行了专题视频讲座,听众则更多。

心理咨询自媒体发展迅猛

一些善于写作的心理工作者(个人或者团体)在微信公众平台、知乎专栏等媒体上写作并获得了非常高的阅读量。微信平台上,团队运营的较好的公众号如文艺连萌成员Knowyourself,据说有几十人的团队在运营。个人(或者小团队)运营的较好的有十分心理,丛非从,心之助等。

互联网内容创业意识渐起

最近,朋友圈里好多同行开始玩在行的”分答“,知乎也做起了知乎live。据望月博客文章称,微信也在考虑开始做内容收费。内容创业的互联网产品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大众向知识和经验付费的意识。这对于心理咨询这一靠手艺吃饭的行业来说是长远利好。

视频产品出现

如果说分答上的文字提问语音回答是心理学人的“玩票”,那么曾奇峰老师录制的精神分析网络课程系列视频则是广义心理咨询行业的一个成熟产品,只是说这个产品是面向专业同行而非求助者。

版权保护促进了心理咨询机构的推广公平

说到内容就不能不提版权。微信平台及知乎等网络媒体的版权保护功能,促进了心理咨询机构的版权意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心理机构在传播上的`公平竞争。复制别人文章发布到自己微信平台而不署名的现象少了很多。不过,同时也出现了”洗稿“现象。

搜索引擎对咨客来访量的影响

对专业实力强的机构来说,搜索引擎的影响将会变小。缺乏专业创作能力的机构将会更加依赖搜索引擎。对于拥有大量“读者”的咨询师(这样的咨询师要么独立执业要么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开办机构)来说,搜索引擎的影响较小,对于成长中的咨询师来说,挂靠有稳定客源的机构仍然是很可能的选择。目前,搜索引擎上的搜索结果有时仍能看到各种所谓导师专家,宣称”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者有之,承诺治愈者有之。偶尔还能搜出来一些医院,网站颜色鲜艳,对话框频繁弹出,治疗方法是主流咨询界没有听说过的几个英文字母组成的神奇疗法。

通讯软件广泛使用,国内外同行交流变得普遍。

各类网络工具被广泛使用于心理工作者的培训、督导、体验、咨询、科普等。Skype、Zoom、YY、QQ群视频等语音视频通讯软件被广泛使用。”00后“、”10后“入行的咨询师群体的专业实力和其对师资的鉴别能力增强,案例督导、理论学习等方面的需求也可以通过通讯软件向国外专家寻求实现。靠谱咨询师接受国外专家案例督导变得更加常见。语言问题可以通过翻译或者自学解决,个人觉得外文学术研究的门槛确实能提高咨询师的靠谱比例,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就是一个典型。

移动支付被广泛使用,咨询全流程可在网络实现

心理咨询一般不存在产品物流,咨询的主要方式”谈话“可由通讯软件以数字化信息流的方式传递,移动支付解决了资金流的问题。因此,咨询、培训、督导等专业活动,从了解到付费和实施的全过程都可能异地完成,不需要”身体的在场“。网络咨询和面询的效果差别问题在此不表。

不知不觉间,互联网正在加速心理咨询机构的竞争。

如今,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便捷。产品、服务的供给方与需求方越来越容易互相接触,行业信息越来越透明,传统的组织架构部分打破,各垂直行业网络平台兴起。

如果说电子商务革了传统批发商的命,网络约车平台(比如Uber、滴滴)革了出租车公司的命,那么互联网心理机构凭借其聚集连接大量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平台优势,也许正在加速地面心理咨询机构的淘汰...

Uber和滴滴等网络约车软件,通过IT技术,以互联网为平台,整合了车子和人(驾驶员、乘客)的资源。

而心理咨询行业,整合的就是房子(咨询室)和人(咨询师、来访者)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