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社戏说课稿

进修社 人气:1.79W

这篇小说所着重表现的是“我”对都会和农村两种生活情景、两种人情人际关系的不同感受。以下小编为你整理了初中社戏说课稿,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初中社戏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的《社戏》。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重点难点、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和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导读法、问答法。

2、质疑法、精讲法。

3、赏析法、点拨法,让学生在整体感知与问题探究的基础上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四、说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又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2、人物形象的塑造,如六一公公、双喜等人的个性特征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探讨文章的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

2、让学生体会“我”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行导入

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可以说童年时我们每个人最美好的记忆,老是想知道你们童年有什么有趣而特别的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叫做《社戏》,我相信当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后或许你童年的记忆会历历在目的。

(二)、 解决生字词

(归省 行辈 不惮 絮叨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潺 蕴藻 家眷 皎洁 漂渺 纠葛 模样 欺侮)。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的辨形、辨音、辨义的目的,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说出自己读后的感受。以美读启悟,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感情,体会情景的交融,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适当的朗读培养语感。

2、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1——3)随母归省平桥村。  (4——30)看社戏的情景。(31——40)看戏后的情景。《社戏》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探究,体验反思

1、为什么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突破重点难点。让学生明白“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课文这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讨论明确: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使文章多姿多彩。)

3、本文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有何作用?(这是解决文章的另一个重点难点的,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让学生们体会到情景交融、以景衬情的表现手法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一特定情感,并要求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4、解读人物,分析形象。

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影响到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因此,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扣住人物个性化的东西。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双喜和六一公公等人的形象有助于学生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江南纯朴的风土民情的赞美和童年纯真生活的赞美和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