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海燕》

进修社 人气:2.97W

一、说教材:

初中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海燕》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海燕》是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打仗和学习过叙事、记人和写景等三种范例的记叙文,八年级(下)第一单位的四篇文章均属于状物类记叙文,与八年级(上)学习过的另三种范例的记叙文配合组成比力完备的记叙文体系。《海燕》在本单位中被摆设在第2课。我小我私家以为,《海燕》在形貌上比《石榴》更细致,在情绪表达上比《白鹅》更深刻,在写法上比《鹤群》更“范例”,因此可以说,《海燕》是本单位意蕴最富厚的一篇文章,是造就门生探究性阅读本领的好课本,是一篇值得细致阅读、咀嚼和鉴戒的佳构文章。

2、课本的配景和重要内容《海燕》写于1927年。其时百姓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作者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 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文章就是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

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因此,结合课文内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认知目标: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3)情感目标: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需要说明的是,依据“三个维度”设计的这三个目标,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三个目标是互相融合的,只是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而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二、说学情:

本人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后,师生双方的配合较为融洽,学生们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学习时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但大部分学生已养成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因此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阅读,重视引导学生多运用探究的方法去理解本文的内涵。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可采用问答法;对作者深刻感情的把握,可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对本文语言的品味,可采用点拨法和讨论法。

(2)学法: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是要落到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要反复朗读和默读,理清作品的思路,领会文章的内涵,并对其表现手法有意识地加以学习和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仿写法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教材第一单元的“单元说明”中指出,在学习状物类记叙文时,“要把握作者笔下的事物的特征,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的是“整体感知——品味赏析——拓展延伸”的教学思路,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

(一)第一步——整体感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以说,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几乎是所有的课文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个重要前提。本课的“整体感知”环节侧重于理清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主要感情。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通读全文,疏通字词。(设计意图:在课堂学习之前,初步感知文本,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而字词的掌握和积累则为文本的学习扫除基本障碍。)

2、简介写作背景和作者。(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

3、听读课文,明确文中描写的对象,找出表现其活动背景以及表现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设计意图:这是“整体感知”部分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特征,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的异同点,理解作者把海上小燕子“误认”是故乡小燕子的原因。(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联想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深入理解文中小燕子的形象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乡愁”——完成教学目标一并突破重点。)

(二)第二步——品味赏析。《海燕》是一篇散文,对于这类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只有整体的感知,还不足以体味文章所特有的内涵和意蕴。本课的“品味赏析”环节侧重于文章中对小燕子的生动、细腻、传神的刻画,并简单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主要教学步骤如下:

1、分别默读前后两部分,深入探讨这两部分在描写对象的特征、活动背景以及作者情感的抒发等方面的具体写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状物应该抓住事物的特征来写,并把所写事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为以后的写作实践打好基础。)

2、讨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写法特点。(设计意图:这一内容重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弄清故乡的小燕子、海上的小燕子与作者的“乡愁”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掌握解读这类文章的一般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