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幼儿园说课稿大班范文锦集10篇

进修社 人气:3.16W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说课稿大班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幼儿园说课稿大班范文锦集10篇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篇1

背太阳

说活动教学思想

美是一种艺术,美的因素无所不在。审美作为一种高级的情感体验,在我们的儿童时代更是发展为强烈的审美情感。幼儿园的审美启蒙教育是将各领域的审美体验交织、渗透、强化,最终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就美术活动而言,应该将启迪智慧与美好的心灵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努力在创设富有诗情画意的情景中,给幼儿以丰富的感官刺激,鼓励他们将发自内心的强烈感受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自由地释放出来.从而得到审美心理的满足和情感的升华。 所谓美术,美是体验,术是表现。两者必须和谐统一。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却很容易出现两者对立的情况:一是有美无术,幼儿只是在接受一些十分概念化的图式,因而失去了表现和创造美的热切愿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美与术的统一,如何将各种美的因素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完整的审美体验,我想这是我们审美启蒙教育要努力追求的目标。所以我想在这一方面作一个初步的尝试。

说话动教材

《背太阳》这一内容选自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带有一丝童话色彩,情节不断变化的故事。故事以拟人化的手法将人人熟知的太阳作为主人公,将房子、大树等比作地球上的朋友,为了让太阳工作得轻松一点,朋友决定轮流出来背太阳。故事虽简单.却充满了儿童情趣,而在幼儿绘画创作中,欣赏感受始终是第一位的。幼儿表现创作的欲望只能通过充分感受才能萌发,又只有在表现创造的亲身体验中才能领悟美的真谛。这里所说的情趣即为审美情趣。在绘画创作中。技能水平可以有高有低,但情趣是不能没有的,所以我想用这篇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背太阳》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营造一个优美动人的意境来感染幼儿,大胆地表现美,创作美。

说活动目标

作为一次美术活动,我想教师应该十分注意美的形式对激发孩子审美体验的重要作用。本次活动在技能目标上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运用重叠的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在构图上,那些连成一片的房子,郁郁葱葱的树林或是手拉手的云朵等衬托着一个半圆形的大大的太阳,大与小、名与少的对比配合。给人以平衡的美感。

在情感目标上,我想让孩子感受道德情感的美应是整个活动的灵魂。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群体之间的互相帮助及团结的巨大力量,这些抽象的情感品质通过内容语言及图象会给孩子一种具体、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并使幼儿通过自己的创作进一步体会到这些美丽情感品质的美.而这种美会使整个活动极有光彩。

说活动准备

工具与材料是美术创作的必要条件。恰当地选择工具将会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创作。本次活动中,我除了供给他们常用的水彩笔和蜡笔外,还提供了记号笔和多种颜色的水粉颜料及大号的水粉笔,便于幼儿表现大面积的色块,尝试多种作画方法,可

以用记号笔描线,可以用蜡笔勾边,也可以用油水分离法。这样一来,无疑又构成了美术创作中的形式美。

说活动过程

1.主题引入

为了更好地把握幼儿对内容所产生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满足幼儿运用更好的方法大胆表现自己体验的要求,我设置了这样的主题引入:“太阳辛苦了,地球上的朋友们商量着怎么让它工作得轻松一点。”从而引出后面的演示讨论,许多房子、许多大树、许多花草都来背太阳。使这种情感体验逐步深化与升华,并能贯穿于整个美术活动的全过程。

2.提问设计

在感受物体重叠关系时,我用了简单的动画效果,视觉效果较好。在活动设计中,为了让幼儿理解创作技能或为了提出让幼儿争论的话题.我很注重设问的技巧。如:一级提问(较为笼统的问题)、二级提问(有各种答案的问题)、封闭式提问(即寻求标准答案的问题)等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往往会注意了设问的内容如何为目标服务,而忽视了完整性,教师则成了既是情景的创设者又是情景的破坏者。

为了设问内容与情景巧妙地结合,在引导观察房子间重叠关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一幢房子背太阳背得动吗?”提示幼儿应有许多房子才能背太阳。演示二三幢房子后又问:“咦!这幢房子怎么造了一半就背太阳了?”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这幢房子给别的房子挡住了。所以只看见一半。让幼儿感知房子怎么挤进去呢?从而告诉幼儿重叠的表现方法:看见边就停,看不见当看见跳过去,提示房子与房子可以不断地重叠。当许多房子终于将太阳背起的画面出现后,孩子们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有了以上的观察感受,下面的尝试就变得简单了。用大树作为相关绘画经验的迁移为孩子在后面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同样的,教师在示范讲解时所用的设问都围绕着文学作品情节的展开而设计的。

3.活动拓展

在引导创作时,我用“一年有几天”的问题激励幼儿想像各种图象.拓展创作思路。如果说,在欣赏与讨论环节教师面对的是幼儿整体的话,那么在指导创作中的教师面对的则是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个体。教师必须用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幼儿创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新奇的构想或预设外生成的问题,并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将信息整理反馈给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使幼儿充满激情地投人创作。

为了保持活动的完整性,这个环节教师富有情境性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在创作中由于儿童对重叠与省略的认识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幼儿时期也只是这一过程的初步认识阶段,在这里是没有对与错之分的。教幼儿一种方法,只是为了让幼儿更大胆地表现,而不是限制。美的构图形式是多变的,对于幼儿所表现出的各种图式,教师的随机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讲活动特色

审美教育的根本在于幼儿情感的培养,个性的陶冶。“背太阳”这个活动旨在让幼儿体验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快乐。我想在活动结束后的评价中教师不应单纯功利性地评价谁的房子画得好,谁的小花画得美,而应从请来了哪些背太阳这个角度进行评价:第一天房子背太阳.第二天请了谁背太阳?……在不断介绍幼儿创作内容的过程中使幼儿的心灵得到净化。这样一来,将重叠与省略这一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融会在优美感人的文学作品的意境中。这样幼儿最后得到的体验是“勤劳工作的太阳得到了地球上许许多多朋友的关心和帮助”,而不是仅仅学会了重叠和省略。

俗话说:“画无成法,教无定法。”我想那种“为追求技能而技能至上”的做法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是应该避免的。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篇2

一、教材分析

现在正值秋季,许多树都发生了变化,而这一变化是孩子们日常生活常见的,活动"常绿树和落叶树"不仅符合季节特征,而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刚要》中指出内容的选择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视野和经验,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他们在生活中已经观察到了有的树回落叶,有的树一年四季常青,却不知道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幼儿的经验是浅显的、零碎的,因此,通过此活动,帮助幼儿提升应验。

二、教学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是教学内容的归宿,对整个活动具有导向作用,考虑到幼儿对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我从认知、情感、能力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其中有相对独立的成分,又又相互融合的一面。

1、能区分常绿树和落叶树,并尝试分类。

2、喜欢参与探究活动,并能大胆讲述自己的探究结果。

3、懂得大自然变化的美,又初步的环保意识。

整个目标的制定注重了整合性,其中目标1、2是重难点所在。解决重难点的方法,我采用了幼儿最喜欢的操作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重解决难点。

三、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我为幼儿提供了前期的经验准备和物质准备两方面。为了更好的开展此活动,在活动前,我请家长带领孩子一起观察树,并共同收集各种树叶,让幼儿一起参与材料的准备,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会动会说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幼儿,还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可以操作的树叶。

四、教学流程

每个教学过程都是很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活动设计的很重要的体现和实现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的教授能力,我将教学过程分四部分来完成。

自由参观,导入课题--操作交流,促使提升--分享交流,体验愉悦--拓展延伸,回归自然

现在我来具体讲讲我的实施过程:

1、自由参观,导入课题

我请幼儿参观树叶展览会,辅助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它是怎么样的?

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幼儿感兴趣的参观活动导入,能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导入话语简短,目的性强,为幼儿进入下一环节做好了铺垫。

2、操作交流,促使提升

参观展览会后,我请幼儿运用感官,动手摸一摸,辅助提问:你摸到的树叶是什么感觉的?你比较一下,这两种树叶有什么不一样?

这一环节我请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比较树叶有的摸上去是滑滑的,有的是糙糙的,帮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自己去发现,从而产生自主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不仅注重面向全体,我还对个别能力弱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兼顾了个体差异。

3、分享交流,体验愉悦

我请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让幼儿直观形象的了解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区别,辅助提问:你指导常绿树和落叶树最大的区别在哪吗?

这一环节,通过会说会动的多媒体课件画面,牢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他们的已有经验,从而使幼儿在辅助材料的帮助下,大胆的讲述。

4、拓展延伸,回归自然

你还指导那些是常绿树,哪些是落叶树?

这一环节是让幼儿在相互交流中和教师的适时点拨中,让幼儿了解自然现象,知道世上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激发幼儿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五、活动特色

1、注重幼儿的操作

2、活动情景来源于生活

3、为幼儿提供"支架"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篇3

说活动教学

思想美是一种艺术,美的因素无所不在。审美作为一种高级的情感体验,在我们的儿童时代更是发展为强烈的审美情感。幼儿园的审美启蒙教育是将各领域的审美体验交织、渗透、强化,最终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就美术活动而言,应该将启迪智慧与美好的心灵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努力在创设富有诗情画意的情景中,给幼儿以丰富的感官刺激,鼓励他们将发自内心的强烈感受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自由地释放出来、从而得到审美心理的满足和情感的升华。所谓美术,美是体验,术是表现。两者必须和谐统一。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却很容易出现两者对立的情况:一是有美无术,幼儿只是在接受一些十分概念化的图式,因而失去了表现和创造美的热切愿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美与术的统一,如何将各种美的因素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完整的审美体验,我想这是我们审美启蒙教育要努力追求的目标。所以我想在这一方面作一个初步的尝试。

说话动教材

《背太阳》这一内容选自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带有一丝童话色彩,情节不断变化的故事。故事以拟人化的手法将人人熟知的太阳作为主人公,将房子、大树等比作地球上的朋友,为了让太阳工作得轻松一点,朋友决定轮流出来背太阳。故事虽简单、却充满了儿童情趣,而在幼儿绘画创作中,欣赏感受始终是第一位的。幼儿表现创作的欲望只能通过充分感受才能萌发,又只有在表现创造的亲身体验中才能领悟美的真谛。这里所说的情趣即为审美情趣。在绘画创作中。技能水平可以有高有低,但情趣是不能没有的,所以我想用这篇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背太阳》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营造一个优美动人的意境来感染幼儿,大胆地表现美,创作美。

说活动目标

作为一次美术活动,我想教师应该十分注意美的形式对激发孩子审美体验的重要作用。本次活动在技能目标上必须解决的问题是运用重叠的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在构图上,那些连成一片的房子,郁郁葱葱的树林或是手拉手的云朵等衬托着一个半圆形的大大的太阳,大与小、名与少的对比配合。给人以平衡的美感。

在情感目标上,我想让孩子感受道德情感的美应是整个活动的灵魂。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群体之间的互相帮助及团结的巨大力量,这些抽象的情感品质通过内容语言及图象会给孩子一种具体、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并使幼儿通过自己的创作进一步体会到这些美丽情感品质的美、而这种美会使整个活动极有光彩。

说活动准备工具与材料是美术创作的必要条件。恰当地选择工具将会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创作。本次活动中,我除了供给他们常用的水彩笔和蜡笔外,还提供了记号笔和多种颜色的水粉颜料及大号的水粉笔,便于幼儿表现大面积的色块,尝试多种作画方法,可以用记号笔描线,可以用蜡笔勾边,也可以用油水分离法。这样一来,无疑又构成了美术创作中的形式美。

说活动过程

1、主题引入为了更好地把握幼儿对内容所产生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满足幼儿运用更好的方法大胆表现自己体验的要求,我设置了这样的主题引入:“太阳辛苦了,地球上的朋友们商量着怎么让它工作得轻松一点。”从而引出后面的演示讨论,许多房子、许多大树、许多花草都来背太阳。使这种情感体验逐步深化与升华,并能贯穿于整个美术活动的全过程。

2、提问设计在感受物体重叠关系时,我用了简单的动画效果,视觉效果较好。在活动设计中,为了让幼儿理解创作技能或为了提出让幼儿争论的话题、我很注重设问的技巧。如:一级提问(较为笼统的问题)、二级提问(有各种答案的问题)、封闭式提问(即寻求标准答案的问题)等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往往会注意了设问的内容如何为目标服务,而忽视了完整性,教师则成了既是情景的创设者又是情景的破坏者。

为了设问内容与情景巧妙地结合,在引导观察房子间重叠关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一幢房子背太阳背得动吗?”提示幼儿应有许多房子才能背太阳。演示二三幢房子后又问:“咦!这幢房子怎么造了一半就背太阳了?”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这幢房子给别的房子挡住了。所以只看见一半。让幼儿感知房子怎么挤进去呢?从而告诉幼儿重叠的表现方法:看见边就停,看不见当看见跳过去,提示房子与房子可以不断地重叠。当许多房子终于将太阳背起的画面出现后,孩子们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有了以上的观察感受,下面的尝试就变得简单了。用大树作为相关绘画经验的迁移为孩子在后面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同样的,教师在示范讲解时所用的设问都围绕着文学作品情节的展开而设计的。

3、活动拓展在引导创作时,我用“一年有几天”的问题激励幼儿想像各种图象、拓展创作思路。如果说,在欣赏与讨论环节教师面对的是幼儿整体的话,那么在指导创作中的教师面对的则是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个体。教师必须用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幼儿创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新奇的构想或预设外生成的问题,并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将信息整理反馈给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使幼儿充满激情地投人创作。

为了保持活动的完整性,这个环节教师富有情境性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在创作中由于儿童对重叠与省略的认识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幼儿时期也只是这一过程的初步认识阶段,在这里是没有对与错之分的。教幼儿一种方法,只是为了让幼儿更大胆地表现,而不是限制。美的构图形式是多变的,对于幼儿所表现出的各种图式,教师的随机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讲活动特色审美教育的根本在于幼儿情感的培养,个性的陶冶。“背太阳”这个活动旨在让幼儿体验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快乐。我想在活动结束后的评价中教师不应单纯功利性地评价谁的房子画得好,谁的小花画得美,而应从请来了哪些背太阳这个角度进行评价:第一天房子背太阳、第二天请了谁背太阳?……在不断介绍幼儿创作内容的过程中使幼儿的心灵得到净化。这样一来,将重叠与省略这一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融会在优美感人的文学作品的意境中。这样幼儿最后得到的体验是“勤劳工作的太阳得到了地球上许许多多朋友的关心和帮助”,而不是仅仅学会了重叠和省略。

俗话说:“画无成法,教无定法。”我想那种“为追求技能而技能至上”的做法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是应该避免的。

<向日葵>

说活动教材《向日葵》是法国伟大的画家凡高的作品。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其中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发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人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然而对于城市的大班幼儿来说,孩子缺乏对“向日葵”这种植物的真实的感知,孩子不知道向日葵这种植物的外形、色彩、特征以及它的象征。而这些恰恰正是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的经验基础。新《纲要》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建立在生活之上。”缺乏生活经验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空洞乏味的,美术欣赏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之前,我认为幼儿应该丰富的经验可以包括:色彩、线条、构图等美术欣赏要素方面的经验,这一点大班幼儿已逐步积累;另外教师要帮助幼儿认识向日葵这种植物,帮助幼儿建构有关向日葵的知识经验。那么我相信在幼儿拥有了如此丰厚的经验之后,他们的欣赏活动会更加生动独特。

基于两种经验的积累,我们可以围绕向日葵的欣赏活动构建这样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包括:实地参观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地实物的参观、认识,建立对向日葵的初步感受和认识。然后认识向日葵的色彩、外形、特征及作用和象征意义,帮助幼儿建立对向日葵的完整认识。还有一个种植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种植的要素,这样幼儿就建立了足够的生活经验。另外教师还通过欣赏凡高其他作品的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凡高,了解凡高的作画特点、了解凡高的一生,幼儿有关的美术经验也随之形成。

说活动日标

1、活动目称

(1)引导幼儿欣赏凡高的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2)鼓励幼儿大胆欣赏与评价,发展幼儿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和评判能力。

2、活动重点:欣赏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3、活动难点:了解画面中的情感是可以通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的。

【分析】

目标(1)综合了对美术要素的认知以及对作品的情感,是以认知和情感并重的目标。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引导幼儿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受和体验,逐步丰富幼儿美的经验,提高幼儿对美的作品的感知和评判的能力,同时学得美术的技能和技巧。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

其中“了解画面中的情感可以通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从幼儿对作品表面的感受和理解达到如何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体验作品、更好地体验创作者的情感是比较难的。

目标(2)是能力目标,我认为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美术技能技巧的提高。而更多的是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受、理解、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但是技能技巧的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了技能技巧的提高才会促进幼儿的创作。

说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实地参观向日葵种植园地,给向日葵拍照。观察认识向日葵。欣赏有关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助幼儿建构有关向日葵的认知经验及美术欣赏经验。

2、环境创设准备:有关向日葵的照片、图片,《向日葵》作品图片每两位幼儿一幅,《十四朵向日葵》作品幻灯片一幅,凡高的其他《向日葵》作品幻灯片。

活动延伸:

“我的向日葵”激发幼儿学习模仿或创作一幅“向日葵”作品。

说设计理念

1、教学活动注重经验的构建和积累。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美术欣赏教学也不例外。在欣赏活动之前教师注重幼儿有关美术经验的积累,如欣赏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助幼儿了解凡高绘画的特色及笔触。同时教师还发现幼儿有关“向日葵”的生活经验不足,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补充,使幼儿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为更好的欣赏作品做好铺垫。

2、欣赏活动紧扣美术欣赏要素。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以及作品的构图。在教学中引导幼儿从最突出的色彩人手,欣赏感受色彩的亮丽、同色系的组合及对比色运用的恰到好处。同时引导幼儿感受大胆夸张的线条带给我们的富有灵动和生命的感觉。

3、欣赏活动中尊重幼儿的感觉,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的艺术是儿童生命本能的自然凸现。因此在欣赏中教师和幼儿的对话是平等的,尊重幼儿对作品的感觉和表述,而不是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幼儿。

4、注重多种欣赏方法的运用。对话法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师除了鼓励幼儿大胆与作品、教师、同伴之间互相对话,表述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实物、图片和绘画作品的不同,教师还运用幻灯片的放映给幼儿一个完整美丽的感受,同时欣赏感受到更多的“向日葵”作品。

5、欣赏活动注重幼儿情感的激发。画面中,鲜艳亮丽的黄色和橙色以及大胆、夸张、扭曲的线条充分流露出创作者强烈和炙热的感情,流露出对向日葵的热爱。教师从色彩、线条等人手,运用对话、对比等方法引导幼儿感受作品表达出的情感,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篇4

一、说教材

《小鸡的一家》是一首易记、易诵很受小朋友喜欢的数字歌谣,教材中巧妙地把1-9的数字和儿歌内容结合在一起,儿歌中有的直接出现数字,有的把数字的谐音隐藏在儿歌中,能让不同层次的幼儿去仔细倾听、发现。我们班的孩子比较活泼好动。在游戏、学习过程中他们还没有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根据这一特点,选择了此教材,目的让幼儿在看看、听听、讲讲的过程中,培养幼儿仔细倾听的习惯,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字歌谣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仔细倾听的习惯,在听听、看看、讲讲的过程中自然习得儿歌,体验儿歌的韵律美。

2、能有节奏的念儿歌,激发幼儿学习数字歌谣的兴趣。

3、学习儿歌,通过故事理解儿歌,知道要经过大人的同意才能出去玩耍,体验一家人相亲相爱的情感,并且树立安全意识。

教学难点:

幼儿自主发现儿歌中存在的数字,并且能够迅速反应出来。

教学重点:

熟练的学唱儿歌,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儿歌中的内容。树立幼儿离家前要与告知家人,树立安全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通过直观法引出主题,用讲述法、示范法、表演法等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音律感,调动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儿歌,学会自己表演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四、活动设计

(一)引题:

(出示背景图)多漂亮的小房子,院子前还围着篱笆,猜猜着可能是谁的家?到底是谁的家,让我们打开门瞧一瞧!(开门)是谁的家啊?

(二)教师示范儿歌《小鸡的一家》,幼儿欣赏感知。

1、朗诵后提问,让幼儿感知儿歌中的内容,对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

2、再次朗读。

(三)顺序提问,帮助幼儿逐句理解内容,自然学习分句。

(四)根据已有的经验开展联想,理解儿歌的主题。

1、小鸡可能会去哪儿呢?请你帮鸡妈妈想一想。

2、小鸡自个儿出去,可能会碰到什么危险的事呢?

3、鸡妈妈和你们一样非常担心、着急,它扒开门把到处找。如果鸡妈妈找到小鸡,会怎么问小鸡,又会怎么说呢?

(五)以猜谜方式引起幼儿寻找数字的兴趣,并分段学习儿歌。

1、这首儿歌里藏着一个小秘密,请小朋友仔细听,找一找这首儿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每次朗读儿歌,注意将数字读成重音)

2、这首儿歌里藏着许多数字,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能把儿歌里藏着的数字找出来。

(1)谁找出数字了,哪句话里有数字几?(根据幼儿所说,教师贴出相应的.数字,数字按儿歌自然句式排列)

(2)集体看数字念儿歌。(学习第一段)

(3)再听听,还有哪些字的发音和数字7、8、9很相像?

(4)学习数字歌谣的第二段。

(六)以表演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1、教师朗诵并配动作表演。

2、幼儿排演儿歌。

(1)请你找好朋友,一起学着表演《小鸡的一家》。(教师巡回时,适当提示儿歌的词句)

(2)在自练基础上,集体表演儿歌。

(七)找小鸡--圆满的结局。

1、小朋友,你们刚才在表演时,老师听到外面有叽叽的叫声,可能是小鸡迷路到幼儿园来了。谁愿意帮鸡妈妈去找小鸡?如果找到了,要很小心地抱着它,千万别吓着它。(请三位幼儿去活动室外显眼处,取两只小鸡的联体图)

2、(三位幼儿在室外找鸭的同时,教师在室内出示鸡妈妈的角色图)鸡妈妈没找到小鸡,可着急啦,你们快点对呀妈妈说,别着急,我们小朋友已经去帮你找了!

3、(三位幼儿抱着小鸡走进室内)教师提示他们问鸡妈妈:"这是你的宝宝吗?"

4、小鸡一家相亲相爱在一起。现在小鸡一家一共有几只小鸡?原来,这首歌隐藏着数字10呀!

5、请小朋友回去后把学会的儿歌念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猜猜,儿歌里藏着多少数字?小鸡一家一共有几只小鸡?

活动总结及反思

1、儿歌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吸引幼儿。整个活动的设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提问体现层次性。幼儿通过看、听、表演等形式,表现出对学习数字歌谣的浓厚兴趣。儿歌的主题贴近幼儿的生活,有利于幼儿理解、分享交流、想象扩散。在目标、内容上能与计算、德育、生活相结合,体现整合观。

2、儿歌中小鸡一家还隐藏着数字"10",可以让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把数字"10"编入儿歌。这样使儿歌更有完整性,也能让家长参与,体现家园互动。

3、幼儿在念儿歌时,有些生疏,教师可以提醒幼儿想着数字顺序、记着数字念儿歌。让孩子学会念数字歌谣的方法4、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可能容易走神,如何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让整堂课可以顺利的完成成为考验教师的难点。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篇5

一、设计意图

大班的孩子语言发展很快,他们已不满足于会使用简单句来说一段话,而转向为词汇的丰富和会说一定的合成句,要理解掌握并且运用都需要经过一定场合的练习。而听说游戏就是用游戏的方式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以培养幼儿倾听和表述能力为主,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幼儿在听和说的理解和表达方面。听说游戏就能有意识地帮助幼儿练习,让他们通过专门的集中的学习迅速地把握某一种句法的特点规律,并在尝试运用过程中提高熟练使用的水平。我选择的《盖楼房》这一听说游戏正适合大班幼儿学习。

二、说话动目标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帮助幼儿学习运用“ΧΧ越ΧΧ,就越ΧΧΧ”和“ΧΧ越Χ越Χ”的句型。

2、注意引导幼儿仔细倾听同伴的发言,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不重复别人的语句。

目标中提到:教师要帮助幼儿学习运用“ΧΧ越ΧΧ,就越ΧΧΧ”和“ΧΧ越Χ越Χ”的句型。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这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三、说话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课前已学习过用“ΧΧ越来越Χ”的句型讲话。

2、鼓一面,录音带一盒。

3、两栋楼房墙基和可移动的楼层图若干。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在教学中幼儿更好的进行学习,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主要采用了倾听法、示范讲解法、游戏法。

为什么要采用以上方法?

倾听法:教师敲鼓、放录音是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学习兴趣。

示范讲解法:老师范讲能引起幼儿谈话的兴趣,并在谈话内容及语言表达上起到示范作用。

游戏法:在谈话过程中,如何使幼儿都积极发言,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幼儿对游戏本身有兴趣,用游戏法来刺激幼儿主动发言,克服困难,积极发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说话动程序

根据大班幼儿学习语言和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几环节:

一、设置游戏情境。

二、交代游戏规则。

三、引导幼儿玩游戏。

四、幼儿自主游戏。

第一环节,设置游戏情境。

活动开始时,教师以神秘的口吻对幼儿说:闭上你们的眼睛,用你的小耳朵听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敲鼓,敲鼓的力量由轻到重,速度由快到慢。启发幼儿用“ΧΧ越来越Χ”的句型表述。接着播放录音,录音机里传出来的风声由大渐小,猫叫声由响到轻,狗叫声由轻到响。教师根据幼儿对已有的词汇经验,提出问题:你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表达?启发孩子用“ΧΧ越Χ越Χ”的句型来表达事物变化的过程,如:风越刮越小,猫越走越远,狗越叫越响等。我可以请一些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孩子来回答。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了倾听法、提问法,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孩子们将听到用语言描述出来。“ΧΧ越Χ越Χ”的句型,反映的是一个事物的变化过程,采用组织孩子倾听各种声音变化的差异感受事物的变化,创设游戏的情况。这种方式更能使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事物的变化过程,也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为顺利过渡到下一环节作铺垫。

第二环节,交代游戏规则。

没有过多的去讲究环节上的花样形式而是直接通过语言向孩子介绍游戏,规则,这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比较容易,也能理解。我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楼房墙基图和可移动的楼层图引起孩子们了解游戏规则的兴趣。我说:“今天我们来玩盖楼房的游戏,不是用砖、水泥那些建筑材料而是让你们来用“ΧΧ越Χ越Χ”的句型说话,回答正确的小朋友就可以给你所在的这一小组盖上一层楼,看哪一组的小朋友盖的楼房高?”这是游戏规则一,规则二是提醒孩子注意倾听别人的说话,不能重复同伴讲过的内容;规则三是不用“ΧΧ越Χ越Χ”的句型谈话的孩子,说得不恰当或重复同伴语句的孩子,均不能给他盖楼房。

第三个环节是教师引导幼儿玩游戏。

教师面向全体孩子,鼓励孩子们运用“ΧΧ越Χ越Χ”的句型编说完整的句子,进行“盖楼房”游戏活动。如孩子们会说“太阳越升越高”,“气越打越足”,“花越开越美丽”,“人越长越高”等,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时教师引导孩子思考比较两种句型,即“ΧΧ越ΧΧ,就越ΧΧΧ”及“ΧΧ越来越Χ”,让孩子认识区别,鼓励孩子仿照“ΧΧ越ΧΧ,就越ΧΧΧ”的句型结构,说出新的句子来。如“风刮得越大,树就摇得越厉害”,“天越黑,小明就越害怕”。活动中我设计组织孩子思考、比较两种句型是一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孩子在原有语言经验的基础上,习得新的语言经验,培养了幼儿的主动性。从而强调了重点,难点在这也突破了。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篇6

一、教学背景分析

㈠说教材:《汉语拼音h》,本课包括两部分的内容:分别是:第一部分由图画引出声母h的发音和字形。。第二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学习儿歌。

㈡说幼儿:我班共有28名幼儿,有些上过中班,有些未上过中班,部分儿童能够认读声母h,普遍对于声母的发音的方法掌握不够好,有的字母书写不规范,因此针对幼儿的学情,我将在教学设计中给出相应的对策,来帮助幼儿来进行矫正。

二、教学目标制定

(1)知识目标:让幼儿掌握声母h的正确读音。

(2)技能目标:能用标准的占格正确书写h,。

(3)情感目标:让幼儿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收获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掌握h的发音难点:能用标准的占格正确书写h教具准备:拼音h的卡片,图片,。

三、说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教学流程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幼儿的学情,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

1、律动{小白小白上楼梯……}

2、借助情景图引出字母3、通过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形式认读字母。

4、利用标音标图利于记忆的特点,识记字母。

5、利用“语境歌”巩固字母的认读。

6、通过描红练习,帮助幼儿学会书写h。

7、游戏激趣,巩固拼读。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寓教于乐,趣味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根据这一要求和学前班小朋友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直观,生动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将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同有趣的游戏、儿歌、故事、比赛等结合起来,把幼儿带入一个“有声有色”的拼音乐园中去学习,如:在课堂上让幼儿开火车拼读音节,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寓教于乐,使拼音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充满吸引力。

2、幼儿主体,先扶后放。

幼儿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幼儿,让幼儿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我力求做到:要扶的扶,要放的放。采用“先扶后放”,逐步放手的方法,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自主探究新知识,如:在教学与单韵母拼读的时候,我先领着幼儿读,当幼儿基本掌握发音方法后,我通过“当当小老师”的形式鼓励幼儿来领读,这不仅让幼儿潜能得到发挥,让他们的自信得到飞扬,而且他们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加激起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愿望。

3、联系生活,学会应用。

儿童学习汉语拼音,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幼儿创设一种语言环境,让幼儿在具体的语言情景中学习音节,如:当学完了声母相应的音节后,让幼儿用这些音节组词,造句,还通过读儿歌帮他们进行巩固强化,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再现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所学新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幼儿的头脑中建立起一座抽象汉语拼音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这样他们才会学得更主动、更快乐、更有信心。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篇7

一、说活动教材

我国寓言文学历史悠久,自先秦以来名家辈出,脍炙人口的寓言精品佳作灿若繁星。先秦文学史中的许多寓言如“拔苗助长、守株待兔等,世代流传,早已变成了成语,为人们广泛应用。“人生多少哲理, 尽在寓言中”。著名作家 严文井老 先生对寓言曾做过绝妙的比喻,他说,著名”:“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守株待兔》是一篇,情节简单却促人深思,语言浅显而寓意深刻。故事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的兔子,他就丢下锄头整天守着树桩等待**的兔子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孩子们介绍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比较深奥的道理。

考虑到大班小朋友形象思维的特点与寓言故事本身的特点,以及我们的科学认读的活动要求我将目标定位于以下三方面:

1、能用连贯的语句表达画面内容,并乐意在集体面前表达,初步理解作品内容、人物感情。

2、通过各种形式的玩字,激发小朋友认读汉字的兴趣。

3、通过观察农夫守株待兔的经过,知道偶然发生的事情不能代表永远、不劳动是没有收获的。

二、说活动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谈话,引出话题。

兴趣是孩子学习获得成功的良好保证,以适当的提问回忆小朋友的生活经验,并让小朋友用身体动作来感受体验。对小朋友来说,既激发了孩子们对寓言的兴趣,又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同时又顺理成章地揭示活动主题,使小朋友在活动中主动热情、投入积极的参与。

第二环节:观看课件,理解故事内容。

留有悬念,给小朋友提供表述的机会。为了帮助小朋友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将故事最后一部分情节隐藏起来,创设一个小朋友创造性表达的机会,教师通过一个主要问题,再以追问的形式,逐步引导小朋友观察画面,让小朋友联想和猜测故事发展的情节变化,创编出各种情节,最后共同寻求故事发展的原因。

第三环节:观看结果:理解寓意

(一)理解种田人“为何守”兔,体会“不劳而获”的虚幻

活动中小朋友通过教师的追问理解了种田人之所以坐在树桩边,是因为希望兔子还会来**在树桩上;也知道兔子**在树桩上是一件及其偶然的事。种田人是偶然得到了兔子。在得到了兔子后他就异常高兴,他想以后就可以不付出任何辛劳就可以收获,用一个词叫“不劳而获”来说明了此时种田人的心情,而故事里面的乐滋滋、哈哈的笑声就体现出了他的情绪变化。

(二)感悟“怎样守”,体验“一无所获”的可悲

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通过 老师的提问,回忆故事内容,体会种田人在一天一天的等待中逐渐失望,到后来的结果兔子没有等到,由于自己不再劳动自己的庄稼都死掉了,这时追悔莫及的可悲情绪都表露了出来。

(三)揭示寓意

最后通过故事中的感叹词变化,体验了故事中人物情绪的变化从而揭示了寓言故事寓意。并通过列举小朋友生活中努力的案例,引发小朋友对自己生活态度的认识,进一步感受成功的快乐。

四、完整欣赏故事,一起进行讲述。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再次对汉字守株待兔进行认识。

守株待兔是一个成语故事,它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了,除了今天我们学的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还有很多的成语故事也非常有意义,小朋友回家也可以去读一读,或请爸爸妈妈给你讲讲。下面我们一起再来把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欣赏一边。

2、完整欣赏故事。

此环节是激发小朋友我国的文学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也激发小朋友继续去关注、去阅读更多的成语故事。

活动延伸:

1、利用“小舞台”的游戏进行成语故事表演,感受成语故事的魅力。

这个意义的故事我们下次还可以在小舞台游戏中进行表演呢!

2、老师这儿还有几个字请你来拼一拼,看谁能拼出我们今天认识的这几个字。

延伸活动表演故事是为了让小朋友加深对故事是的理解,而拼字游戏也科学认读的一种方法。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篇8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说说我家的人》。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次活动来源于明天出版社《山东省孩子园活动教材》第二个主题第一个活动。

家是每个人生活的港湾,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关系会影响孩子对人和社会的态度,孩子对家庭的感受也将影响其人生的道路。孩子自己家里的人,孩子并不陌生,但是孩子对家庭成员的生日、职业、爱好等并不是很了解。“说说我家的人”是通过孩子熟悉的人物来激发孩子对调查的兴趣,并通过调查及记录增进孩子对家人和家庭的了解,帮助孩子树立对家人、家庭的爱。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孩子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孩子的生活,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孩子生活,有服务于孩子生活。所以我选择了本次活动。鉴于对以上内容的分析,特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激发孩子调查的兴趣,增进对家人的了解。

2.技能目标: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调查结果,并能有条理地讲述。

3.情感目标:培养孩子对家人的爱。

根据《纲要》中教育目标及孩子的年龄特点,我将激发孩子调查的兴趣,增进对家人的了解和爱作为重点,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调查结果,并能有条理地讲述作为难点。

为了使活动呈现出综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中,特做以下准备:

1.知识准备:事先让孩子调查家人的生日、职业、爱好等并于活动前和孩子讨论调查的结果。

2.教具准备:

(1)请孩子每人带一张家庭成员较全的全家福照片

(2)提供摆放照片的版面

(3)孩子人手一份彩笔、画纸

二、说教法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理念,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活动采用的教学法有:

(1)启发提问法:这种方法在各活动中是最常见的。通过启发提问激发孩子的调查兴趣。

(2)讨论法:通过师幼、幼幼之间的讨论,使孩子对家人有了一些了解,也让孩子在讨论中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标。此外还有绘画法,通过绘画制作小册子,来增进孩子对家人的了解和爱家庭的情感。

三、说学法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孩子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围绕目标,主要运用的方法有:

(1)调查法:通过对家人的调查,激发孩子了解家人的积极性。

(2)记录法:通过动手、动脑记录家人的生日、职业、爱好等更直观形象地加深印象。此外还有动手操作法,用画笔来记录家人并做成小册子,能进一步巩固对家人的了解。

四、说活动过程

1.导入。老师这里有一张我的全家福照片,上面有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我,小朋友有这样的照片吗?教师用一张自己的全家福照片给孩子介绍,从而引出孩子自己的全家福,并让孩子分组交流。孩子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孩子通过对照片上的人的了解,激发孩子主动调查的兴趣,孩子很快进入主题。

2.介绍家人。

(1)请部分孩子展示照片和调查表,教师通过提问照片上的人是谁、做什么的、喜欢什么、生日是什么时候启发孩子介绍对自己的家人的调查结果。此环节体现了孩子对家人的初步了解。

(2)请孩子说说自己的记录方式。教师引导孩子观察讨论并得出结果。如:爸爸可画男人的头像、妈妈可画女人的头像;生日可用数字,可以画上蛋糕或蜡烛;喜欢的衣服、食物可直接画出来;喜欢的颜色可用相应的彩色笔涂画出来;职业可以画相应的标志等。《纲要》中指出“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中”,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讨论增进孩子对家人的了解和爱以及记录的方式,既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动脑筋积极思考记录的方法,又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起交流经验、分享快乐,在说中学、听中学、思考中学,以孩子为主体,孩子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3.制作家庭小档案

(1)请孩子通过绘画制作自己的家庭小档案,必要时补充对其他家人的调查结果。本环节通过孩子自己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了对家人的了解。

(2)在家庭小档案的首页画上自己的全家福,与补充的其他家人的调查结果装订成小册子。

4.课堂小结,对孩子制作的家庭小档案进行展评。

5.延伸活动

(1)将全家福照片布置在墙面上,供孩子自由欣赏、介绍和交流。

(2)家庭小档案可根据孩子需要随时添画内容。

延伸活动不是一个活动是结束,而是另一个活动的开始。因此,通过延伸活动可增进孩子对家人的了解和爱,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新知识新经验的获得。

以上活动过程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既关注了孩子原有的生活经验,又有新经验的获得。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注:在说课时要声音洪亮,要有起伏,要与评委进行眼神交流,要在半脱稿的情况下完成说课。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在一次常规的身高体重测查后,我把前一次的测查结果和这次的测查结果同时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对自己成长的关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为此,我设计了这个主题系列活动,一方面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让孩子了解长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改善孩子只会享受长辈对自己的爱,而不懂得会报的心理状态。纲要中要求:应“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我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纲要》的精神:“教育活动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目标定位: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融合了语言、科学、社会、艺术领域的整合。目标为:

(1)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2)激发幼儿欣赏自己的成长,展示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

(3)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

(4)让幼儿尝试制作个人成长册,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

(5)让幼儿体会父母的辛苦、关心,增进亲子之情。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感受“我长大了”,主要是发现自己成长与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录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根据人的成长过程进行排序、制作个人成长册,主要是通过自主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在目标定位上,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各领域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幼儿小时候的照片、衣物、用品布置于墙上,桌椅呈同字型便于评价和集中。

(2)物质准备:“人的成长过程”图片,卡片纸、彩笔、彩纸、剪刀、胶水等美工材料与工具若干,已制作本领树的树干,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

(3)知识准备:幼儿向家长了解爸爸妈妈的故事及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观察各个阶段自己成长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征。

二、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主要有:

1、情景教学法:本次活动通过环境的刺激,让幼儿寻找、辨认同伴小时候的照片,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

2、演示法:通过电教手段、多媒体动画“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让幼儿对自己的成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这一个过程中,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3、操作法:本次活动用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让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与现在)获得了最直接的经验,并在交流操作的过程中增进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第二次分组操作把自己获得的经验再一次深化,通过制作、想象绘画、排序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成长的理解与期盼,体验成长的快乐。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对自己的成长发生了兴趣。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积累经验——交流体验——展示自己——操作表现——分享快乐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以活动室环境的变化引发幼儿对小时候用品的兴趣。

2、自由探索(欣赏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幼儿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谁?一起议论为什么猜不着?从而发现小朋友的变化。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真实地感受自己长大了。在这一过程幼儿的经验是浅显的,我就通过集中让幼儿互相议论的方法:现在与小时候比,自己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从更多的方面有目的进行比较,目标一得到了体现。3、观看录像,积累经验:幼儿对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长大的,充满了好奇。通过观看录像把幼儿带到了神秘的生命起源时刻,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妈妈怀孕的辛苦、父母养育的艰辛,增进了对父母的感情,目标五得到了体现。

4、交流体验(回忆童年趣事):让幼儿讲述自己小时候的趣事,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目标三得到体现。

5、展示自己:幼儿分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领,同时又让幼儿有互相学习、感受别人长处的机会,并在适当的时候请个别孩子在集体面前进行展示,树立自信心,目标二也得到了体现。

6、操作表现: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长、了解成长的过程,我让幼儿分组操作,一组制作“成长变化图”——我小时候是这个样子——我现在是这个样子——我将来会变成这个样子——请幼儿画一张自己将来的画像。一组排序:请幼儿给人的成长过程图片排序,表现人是怎样变化的?一组幼儿在每片树叶上画一件自己会做的事情,然后贴在树上。让幼儿自主选择,有领域的整合,目标四得到了体现。

7、分享快乐:这是活动的延伸,《纲要》指出“为幼儿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幼儿在这一环节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愉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很有成就感。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篇10

1、活动与主题的结合:

近阶段我班开展了主题活动“我喜欢……”,由于时值年尾,幼儿的家中、商店里到处都有挂历、台历、年历、日历等等,幼儿在教室里也在谈论这些东西,于是出现了一个小主题“我喜欢的挂历”,许多幼儿都把自己家里的挂历、台历带到教室里来,阅读、欣赏挂历、台历的活动就应运而生了。幼儿感受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挂历、台历作品,有动物的、有山水的、有名车的、有风景的各种各样类型。在欣赏阅读的同时,感受了多元文化。他们最喜欢的是今天桌上的“看图说话”台历,因为这些作品和画面是来自幼儿,是幼儿生活内容的写照。所以今天活动,我们选择了这些台历。

幼儿在欣赏、阅读挂历上漂亮图案的同时,对挂历、台历上的数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他们不知道这些数字到底代表什么?是什么意思?而本次活动就是帮助幼儿看懂挂历,了解这些数字的意思,并且尝试用较清楚的语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那么在这些数字中,最能够引起幼儿注意的就是彩色数字。有红、绿、蓝,他们渴望了解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我就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幼儿纷纷采用了不同方式去了解,有的问父母,有的同伴间相互交流等。今天的活动就是帮助幼儿理解这些数字的意义,把幼儿零碎的经验加以整合。过节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平时过节时,“六一”节是幼儿自己的节日,他们都相当关注,充分感受到了自己节日的快乐。而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最重大的节日,幼儿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会有比较多的切身感受。但在近阶段的日常交谈和讨论中,我却发现幼儿对已经过去的节日庆祝活动反应相当淡薄,有的甚至已没有记忆,因此,今天的活动中,我将根据幼儿的反应及时调整。

2、活动体现的整合性:

大家在活动过程中可以看到,整个活动始终贯穿着幼儿寻找和指认数字的过程,其实这也是我对活动形式的一种尝试,也就是说将寻找和指认数字作为一种手段、一种载体,让孩子在对数字的寻找、指认过程中了解挂历上的数字和我们生活的关系,获得诸如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归类能力、听辨能力、感受、合作能力等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

3、活动的延续性:

今天的活动是这个小主题中的一个部分,通过今天的活动,将幼儿零碎的对挂历的认知和相关经验加以提升,懂得并了解挂历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幼儿自己设计、制作挂历的兴趣,让幼儿能够在认识并看懂挂历以后创作出一本属于幼儿自己的挂历。

4、活动目标:

了解挂历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知道一些挂历上数字所代表的意思,尝试用较 清楚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

5、活动准备:

(1)幼儿已欣赏过许多挂历上的图案,并在此过程中发现了挂历上有许多数字,产生了解读的兴趣。

(2)各种台历和挂历。

(3)五角星粘纸。

6、活动过程:

(1)看看找找,了解数字。

①前几天我们阅读欣赏了许多的挂历、台历,有山水的、有动物的、还有各种建筑的。我们在看挂历台历的时候,你们还发现上面有许多的数字,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今天,你们知道了吗?

②幼儿在讨论和集体指认中了解表示月份、日期、星期数字特征。

③教师设疑,指认表示节假日的颜色不同的数字。

(2) 自主辨别,寻找节日

①一年里有哪些节日?(幼儿自主寻找节日看看讲讲)

②师幼共同小结:挂历有什么用?

挂历真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可以在挂历上找到许多的日期。

③在台历中寻找日期。

a、寻找当天的日期,在台历上贴上粘纸。

b、元旦是几月几号?请一名幼儿在挂历上圈圈找找1月1日,感知是红色的,数数还有几天?

④迁移经验,愉快表现。

a、你们这几天在忙什么?是怎样迎接新年的? (用多元方式表现)

b、新年即将到来,你们想不想设计一本自己的挂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