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稿锦集六篇

进修社 人气:4.41K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说课稿锦集六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是_________版_____年级物理_____(上或下)册第_____章第___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

首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识基础上引入一节_______________课(概念课、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后续知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__________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_____知识解决_____问题方法,培养学生__________能力。

2.教学目标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精神,激发学习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学生什么意识和品质等)

3.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节课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限于学生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合理引导,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为本节课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教法一: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学习动机对于学生学习可以发挥明显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由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创造性。

教法二: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合作学习,兵教兵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2分钟)

为了顺利得出本节_____________概念(或规律),同时让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基本方法,采用类比法设计复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压强、功率引入要类比速度)

为更好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演示实验导入)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问题意识,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现象是……或演示实验是……)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5分钟)

学生阅读课本px页~py页,独立完成下发学案上自主预习题。为最大限度培养学生最基本自学能力、提取信息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目标,本节课设计预习题如下: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节预习题可设计为:1、浸在液体中物体,当它所受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浮力小于所受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浮力与所受重力相等时,物体_______在液体中,或_______在液面上。2、一个 50g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受到浮力是_______N.(g=10N/kg)3、采用_______办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现代化得轮船,也保持着这种古老办法。4、排水量是1000t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货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浮力是_______N.船从河水中驶入海水中,它受到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浮力_______,它排开水体积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潜水艇靠改变_______实现上浮和下沉?6、气球和飞艇能漂浮在空中,气球和飞艇里充是_______。)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后,教师采取投影学生学案、学生补充完善学案方式顺利完成此环节。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

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本环节设计合作探究题和处理方法为:

(以《浮力》一节为例:

问题(一):把体积相等、质量不等三个小球a、b、c放入同种液体中,静止后位置如图所示,它们所受浮力分别为Fa、Fb、Fc,则这三个力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密度最大。

问题(二):将同一铁块分别放入水和水银中,比较铁块受到浮力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银中受到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浮力大

C.在两种液体中受到浮力一样大 D.不知道铁块形状,无法确定

问题(一):学生自学时,能够判断出三个球受到浮力大小关系,而在解决三个球密度问题时,找不到问题切入点。

教师点拨:根据前面学过质量、体积和密度关系,在这里三个球密度没法比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都在同一种液体中,只是处于不同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试着与液体密度相联系,找出问题解决办法,即物体重力和液体浮力关系入手,进而找到密度关系。

问题(二):学生在分析物体在液体中最终所处状态时,根据生活中木块、铁块、水关系,进而去理解其他物体,找不到解决这类问题规律。

教师点拨:在这个问题中,从力和运动关系入手,当物体受到力是平衡力时,这时物体就处于静止状态,如果物体受到力不平衡时,物体将处于运动状态,向力大那个方向运动。在这里我们只要比较物体受到浮力和物体重力大小关系(或实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大小关系),就可以判断出物体将处于状态。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对应本节课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把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思想。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方式完成。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

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目标,在学案上自己构建本节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本节课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杠杆》,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四节。下面我分西部分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讲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三物理课本第十三章内容,教材第12章分别各用一节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是本章第二部分的主体内容。杠杆平衡条件是贯穿于全章的主线,起到统领全章的作用。本章内容与下章知识联系密切,学好本章知识就能为下章知识奠定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初中学生已初步形成的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他们厌倦了教师的单独说教 ,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物理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初步理解力臂的感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和杠杆的一些应用。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三、教学重点、难点

杠杆平衡的条件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本章其他几节所述物理规律的理论依据,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和画法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第二部分 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直观教学、示范画图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准确把握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归纳出利用杠杆知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探究式教学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得以更好的实现。

第三部分 教学程序设计

⒈创设情景,引入问题

教师通过让学生捏粉笔头的比赛,提出疑问,引出要研究的问题——杠杆。并由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和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物理问题:杠杆是什么?由简单到复杂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⒉研究发现,展示新知

结合教材中的几种杠杆示意图,板书撬棒撬石头、跷跷板的杠杆示意图,引导学生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出杠杆的概念。这种发现学习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有助于保护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在学生掌握了杠杆的概念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熟悉的杠杆。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认知食物的能力。

要进一步了解杠杆,提出要掌握杠杆的几个概念,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支点、动力、阻力、动力作用线、阻力作用线、动力臂及阻力臂。对于动力臂及阻力臂作图,学生比较难于理解,需要反复地讲解和强调,因为在初中教学中已经学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那么从这里入手,讲解作图过程,

在过渡到力臂的画法中来,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⒊探究活动 增强体验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要认真引导学生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在试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F 与 的乘积和F 与 的乘积相等、相差很小、相差较大,教师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处理,根据所处理的数据讨论、总结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F × =F × 。

⒋拓展分析 发散思维

从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看出,影响杠杆平衡的不只是力,也不只是力臂,而是力和力臂的乘积。力再大,力臂若为零,则对杠杆的平衡不起任何影响。

最后让学生通过画出杠杆的示意图,明白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优缺点,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应用它们解决简单问题,增强解题能力。

第四部分 反思与小结

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要点进行回顾,加以总结,训练学生归纳物理知识的能力。

布置作业使学生更好的巩固掌握本节课内容,为下节课深入认识大好基础,作业包括了本节课所有的内容,有利于加强巩固。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杠 杆

一、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⒈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一般用O表示。

⒉动力:是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⒊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里,一般用字母F 表示。

⒋动力作用线:过动力作用点沿动力方向所画的一条直线。

⒌阻力作用线:过阻力作用点沿阻力方向所画的一条直线。

⒍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字母 表示。

⒎阻力臂:从纸雕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字母 表示。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 =F

三、杠杆的应用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一、教学背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声现象)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者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现象是学生刚接触物理并逐步参与系统学习和研究的第一步,因此保护好学生这一宝贵的好奇心和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尤为重要。而这又主要来源于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激发。《声音的特性》是第二节,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道理之后,对身边出奇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这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小节,也是难点一节。这对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认识噪声、听不见的声音从而把握声现象,培养起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并可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物理学习的持久动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发声情况不同有关。

2、过程和方法层面:

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感受科学探究方法的伟大,并能激发起为科学进步而努力奉献的决心和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响度、音调、音色是理解日常声现象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比较三个特性,我们觉得,声音的响度与音色特点稍许容易接受一点(可能与生活原有的经验知识基础有关),可对于音调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困难,可视作一个难点。另外,学生对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声音的音调(高低)概念也易混淆,这也算作一个难点吧,应重点突破的。同时,难点的还有一点就是概念较多:强弱、大小、响度、振幅、高低、音调、快慢、频率、赫兹等,需要逐步深入。对响度、振幅、音调、频率应重点强调。

五、教学法选择及其依据:

本节课准备采用演示实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与本质。因为毕竟声现象与生活结合的还是比较紧密而易于建立模型的。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感官,对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有帮助的。

从学生层面来理解,刚接触到的物理现象,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开始的。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代言,然而唯一缺失的就是从生活中总结归纳现象的能力,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在引导下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握新兴知识还是必要的。本课的设计就是注重了这一点的训练。

六、教学辅助手段

实物器材:羊皮鼓、二胡、纸屑、钢尺、梳子、扑克牌、A4纸、橡皮筋等。

多媒体器材:视频、各种课前录制的声音文件、展台等。

七、教学过程及思路设计:

(一)、课前活动

为了能够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活动的目的性和操作熟练程度,为解决重难点服务,设计了三个实验,其中一个为自选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主导思想。

实验1:选择钢尺或橡皮筋做这样一个实验

伸出长度

拨动方式

振动幅度

声音强弱(大小)

等长

用力拨动

轻轻拨动

活动2:撕一张纸,比较快撕、慢撕发出声音高低的不同(注:只要判断出尖细与低沉即可)

撕的方式

快速撕动

缓慢撕动

声音高低(尖、沉)

活动3:用硬纸片划动梳出,比较有何不同(类同活动2)

划的方式

快划

慢划

声音高低

(二)、课堂实施过程:

1、温故知新:

用孔子的话“温故而知新”,引出对前面知识的巩固,此环节中涉及到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固、液体传声的不同。既是对前面的总结,也是为今天的学习做一个知识性的情景渗透,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声现象中来。

2、激趣导入:

世界真的精彩。声现象便是一例,然后用多媒体播放课前采集的各类声音:动物叫声、音乐铃声、烟花绽放、车水马龙等等。让学生辨听并体验不同,接着让学生交流感受,也给学生一个消化吸收的时间,最后请学生代表课堂公开交流心境。为引出探究这些声音的特性打下内部需要的心理基础,这样课题的揭示便显得水到渠成而不费力气。

3、教学新知:

(1)理解响度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以教师演示敲鼓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响鼓重槌敲”的道理,进而自然引出“响度”概念。深入一步:“响度与振动振幅有关吗?”同时向学生揭示“振幅”概念。在学生充分讨论并得出初步猜想的前提下提问学生“怎样检查振幅大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法,不失时宜地加以方法的指导——“转换法”,同时用学生的演示实验来结束讨论验证猜想。接下安排了学生的一个活动过程,同时体现课堂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用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检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钢尺、橡皮筋等皆可成为实验的器材。在此活动中仍然遵循“先说方法,再实验,后交流”的思路,体现对方法指导和对实验有效性的调控,在此过程中,也渗透给学生另一种科学方法,即“控制变量法”,如“钢尺伸出长度一定、橡皮筋伸长长度一定等”。这些物理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对于把握实验环节,培养科学思维是有帮助的。

在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这个问题时,这里还补充了与“距离声源远近”的关系,同样是采用学生身边可信服的理由——“对前排学生说句悄悄话,请后排同学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了声音响度的特性。

(2)理解音调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音调的特性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教学设计加大了时间分配的额度。首先以汇报划梳齿实验引出声音高低的概念,并指出这就是音调,与刚才的强弱有所不同。

接着引导学生从声音产生的角度看,“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吗?”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个环节预设了一个视频演示和活动模拟的情节——撕布、撕纸,以帮助学生朝着定向性目标进发,得出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进而指出频率的概念。在教学这个概念时,为避免学生脑海中概念混淆,这里并未花费更多时间,而是一笔带过,听懂就行,以免强调过多适得其反(因为在以往的实际教学案例中就有过这样的教训)。接着以两个视频软件来介绍和表现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不同声音频率音调的高低,让学生辨听并找出规律。然后又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探究如何改变弦乐器的音调——二胡演奏的应用,既轻松了课堂氛围,并渗透以民族自豪感教育,让学生感同身受,更加亲切,得出“长短、粗细、松紧”时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道理。这里同样也渗透了“控制变量法”的思想。然后用介绍人体发声频率的不一样指出男女生声音的不同。这对于学生一般性知识的拓展也是一个途径。为了巩固难点突破的成果,让学生及时对生活中的两个现象进行了判断,即男低音唱,女高音伴,女生小丽和爷爷学唱戏的不同,加强了对音调特性的理解。

(3)理解音色特征,探究其影响音因素:

首先让学生欣赏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段音乐的方式,表面上是让学生放松一下,其实是在轻松之余渗透了知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审美理念。(当然素材是课前老师录制的)引出了音色的概念,并指出(或由学生讨论)由于发声体结构或材料不同造成,同时从“声音是一种波”上理解波形与对应音色的关系,播放一段音乐,示波器显示不同波形,加强对音色特性的感性理解。最后介绍了音色在生活中的应用——音色密码。这一块处理较为简洁,因为学生有“未见其声便知其人”的生活基础做铺垫。

4、全课小结阶段:

此环节分两步走,一是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特性),二是涉及对具体概念,影响因素的讨论。为了全盘把握,用媒体先后展示,形成知识结构模型及框架,便于意义记忆。

5、课堂巩固:

以“学以致用”的观点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男女声音的差别,声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听诊器如何增大响度等。

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吃的更好,本课堂最后设计了一个“延伸学习”环节。即让学生判断生活中的声现象主要由声音的哪个特性所决定的。(烧开水,向水瓶灌水,自制塑料管笛等)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6、板书设计:

二、声音的特征

1、响度——振幅 (转换法、控制变量法)

距离声源的远近

2、音调——频率 (粗细、长短、松紧)

3、音色——结构 材料 (波形)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惯性现象》是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六节《惯性 惯性定律》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惯性定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虽然内容相对简单,但对于惯性定律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在多媒体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中,通过有趣的惯性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培养学生有重点地观察实验现象,和准确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的能力。在对惯性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和解释时,纠正学生对惯性概念可能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加强学生使用物理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难点在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实验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从而达到会用惯性概念解释现象的目的。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为上这节课作铺垫,我提前一周让学生以惯性为题出了一期黑板报,使学生对惯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起到预习的效果,在接受这节课的知识时不会感觉太过生硬。在惯性概念和对惯性现象的解释方法的得出中,采用了学生自主分析、讨论、归纳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电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八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继电流、电阻、电压、电能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电学基本概念。本节内容,既是对电能知识学习的深化和具体化,又为本章第三节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学习作理论上的准备,而且它是生活中用电器铭牌上一个重要的指标,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对学生今后体验生活意义重大。本节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部分的电学知识,电流和电路,电阻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了一些解决电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具有一定了的电学基础,学生感性思维能力较强,同时通过对前面功率的学习,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单本节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较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功率定义、公式、单位,会用电功率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2.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关心日常生活中各种用电器功率的大小,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准备

电风扇(有铭牌),电吹风,学校用的电子计时器,空调机的铭牌图片、灯泡。

五、教法分析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合作探究,学习新知→例题讲解,巩固体验→学生总结,体验心得→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讲解法

学法:观察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本环节教学大约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电能表转动的快慢情况,发现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有时急匆匆,有时慢悠悠。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在使用一只普通灯泡时,铝盘转的慢,而使用大功率灯泡时,铝盘转得快!让学生交流,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用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铸就良好的开端。)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学习新知(本环节教学大约25分钟)

活动一:自主讨论,认识定义

1、通过看课本讨论和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的定义和公式及单位进率:

板书:电功率是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

启发:如何来比较不同用电器做功的快慢呢?(应引导学生得出:可以让时间相等,看消耗电能多少;或者让其消耗电能相等,看所用时间的多少;只要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变量法。)

得出:电功率大小等于用电器在1秒时间内所消耗的电能。(类比于功率的定义)

2、提问:如何计算电功率的大小?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各小组推荐同学回答,由学生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

活动二:解决问题。

板书: 消耗功率100W中的100就是电功率是100W,它的意义是此灯

泡在1s内消耗的电能是100J.学生回答25W的意义。

谈话:正是因为100W的灯泡比25W的灯泡在相同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多,所以转化为内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这就是为什么100W的灯泡比25W的灯泡亮的原因。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三:阅读资料,理解概念

让学生看书本上92页的小资料,并观察教师带来的用电器上的铭牌,请学生读出某个用电器的功率,并回答:①各家用电器的电功率相同吗?②谁的电功率最小?③谁的电功率最大?引导出单位 千瓦(KW)指出 1kW=103W

(设计意图:从现象中认识意义,讨论问题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初学者常常会认为电功率大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一定多,这样设计可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深刻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并为下面千瓦时学习做铺垫。)

活动四:单位比较,明确概念

<讨论>:(1)功率为1千瓦的电热水壶,正常工作1小时,它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单位,t用小时作单位,则W的单位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推导能力,理顺各单位的关系,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并且明确所求的是W电能!)

引导得出:"千瓦时" 的来历

活动五:自主学习,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P.95的电功率的测量。教师归纳总结

第三环节:典例剖析,归纳总结 (本环节教学大约7分钟) 板书典型例题,学生分析剖析,教师分析讲解并总结。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本环节教学大约3分钟)

在完成第四个环节的教学后,本节课的新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可以根据小习题练习检查本节课的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之后老师动员学生收集家里的电冰箱、 电熨斗、 电视机、 电风扇、 微波炉、 洗衣机等用电器的铭牌,了解它们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STS活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附:板书设计

电功率

1.电功率: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

2.计算公式:P=UI P= 导出公式:P=U2/R,P=I2R.

3.功率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瓦(W),常用的还有千瓦(KW),1KW=103W.

4.电功率表示的意义:用来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5.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U实

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容易被大电流烧毁

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发挥其额定功率

灯炮亮度由灯泡消耗的实际电功率决定,灯泡的亮度越大,消耗的功率越大。

6.电功率的测量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 号,我说课的题目《 》,是人教版的 年级物理 册第 章第 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难点:

②重点: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4.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

教师演示用:

学生每组器材:

二.说学情

八年级上册

初二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八年级下册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二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级上册

初三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初三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九年级下册

经过之前三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面对的是农村初中生,相对来说知识面窄,知识信息不丰富,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腾现象及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2.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程序)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了使学生对 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 ”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