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说课稿合集五篇

进修社 人气:2.65W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高中说课稿合集五篇

高中说课稿 篇1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平一中的王雕,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下面我将从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学指导思想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精彩的实验设计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让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体会科学的物理思想。 由于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的阶段,所以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但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因此我将这节课设计成了实验探究课,采用“问题→猜想→实验→结论”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弹力》是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弹力的学习可以为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打下基础。

2. 教材的特点

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及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求学生亲身体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三、学情分析

1. 知识层面

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弹力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弹力产生的原因和弹力的方向还理解的不透彻,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弹力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2. 能力层面

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对实验现象及结果作出初步分析,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3. 心理层面

学生们好奇心强,有实验探究的热情,有通过实验认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愿望,但还不能完整体会出知识所体现的内在价值。

四、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分析,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形变的概念以及形变的分类

2. 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方向

3. 知道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

4. 能够使用表格、图象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微小形变的实验,让学生体会“放大”思想

2.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体会等效思想

3. 通过学生演示实验,让学生逐步体会构建物理模型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验、讨论、交流、展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2. 感受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3.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2. 实验探究弹力产生的过程和弹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1. 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2. 弹力产生的条件 方向

3.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关系的实验设计

六、教学策略

教法

物理教学以实验探究为基础,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创设情景——观察——猜想——实验——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关系的实验设计,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采用微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进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七、教学过程

为使本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学生体验,导入新课

(课前每小组分发实验器材)

让学生动手体验实验器材,感受形变。

设计意图:学生切身体验各种器材,感受到形变,对本节课的内容充满好奇,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二)师生演示,认识形变

1. 师生演示橡皮筋、揉纸团等实验。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参与实验,亲身体会形变的不同类型,并通过展示图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情感教育。

2. 抛出问题:弹簧的形变是否一定是弹性形变。

设计意图: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弹性形变的概念后,设置该问题,通过教师引导,能够加深学生对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的理解。

3. 学生按压桌面,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到光点的移动。

设计意图:用手按压桌面,手的形变很容易观察到,但桌面是否发生了形变却很难观察,教师采用微小形变演示仪使学生观察到这种形变,从而让学生在感受到微小形变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物理实验中的“放大”思想。

(三)问题导学,初探弹力

1. 弹力的产生

教师抛出问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想做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引入弹力。

教师继续设问: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上台演示橡皮筋实验和学生两人一组演示推手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弹力的产生,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弹力的同时注意明确弹力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从而为弹力定义和方向的学习做好准备。

2. 弹力的定义

学生阅读弹力定义,然后参与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逐字阅读弹力的定义,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弹力,但由于概念较为抽象,因此在阅读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将弹力定义中的形变物体具体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弹力的定义。

(四)小组合作,再探弹力

1. 问题探究:弹力产生的条件

5名学生演示实验,教师引导,得出弹力产生的条件,之后引入例题,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先通过观看实验,清楚地感受到弹力产生所需要的条件,之后,师生共同完成练习,在练习中让学生学会利用”撤物法”判断弹力是否存在。

2. 设计实验,探究弹力的方向

设计意图:弹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难点,为顺利突破,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多个演示实验,通过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归纳总结的探究方法,不但让学生探究出弹力方向,也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培养。

3. 学生展示弹力方向

设计意图:学生虽掌握了弹力的方向,但在具体案例中如何去画弹力的方向仍存在疑虑,通过上台展示,进而组内交流、更正,之后再展示,最终由教师点拨,掌握常见弹力的方向。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五)实验探究,感悟应用

1. 问题探究:弹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实验,总结出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较难回答,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中

亲身体会,得出结论。

2. 进一步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播放微课,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引入微课,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感受数据处理在实验探究中的魅力。

3. 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弹力在生产和生活当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

(六)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让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教师提出问题:弹簧的弹力与弹簧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留给学生进行课后探究。

设计意图:当堂总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纲要,提高学习的水平,而课后探究实验的设计则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高中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分析

通过快速跑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各种快速反应能力、机体无氧代谢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青少年勇往直前、奋发向上的精神。教材对于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健康起着积极作用。而摆臂动作是整个短跑技术动作中比较容易被忽视但又很重要的环节,所以在教学中强调正确的摆臂技术,让摆臂来影响两腿的动作,可以改进许多学生抬不起腿的错误动作;快速跑的一些专门练习是在多年的教学和训练中总结出来的,通过这些专门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短跑的技术。本课从竞技教材内涵出发,在前一课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了国际优秀百米运动员的录像及雅典奥运会刘翔打破110米栏奥运会记录并夺得冠军的录像,将学生的思绪又重新带回到当时那激动人心的雅典赛场。在此基础上,本课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多样的让距离跑及充满激情的障碍接力,激发学生对快速跑的兴趣,提高跑的能力。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作为课程学习的主体,他们学习的经验是一种课程资源,高一年级学生已经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在练习方法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自练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练中已经具有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合作、自控能力。而在生理上,学生的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日趋完善,与初中相比,骨骼变粗,肌肉增强,心脏容积,肺活量,最大吸氧量的绝对值都有所增大。

三、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摆臂技术在快速跑中的作用及一些短跑的专门技术练习;

2、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80%的学生掌握快速跑摆臂的技术动作,70%以上的学生掌握正确的高抬腿跑、后蹬跑技术动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研究、团结协作、主动参与、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自己的技术特点,有效的利用各种跑的专门技术练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快速跑姿势

五、说教法设计

热身游戏采用各小组自选方法,各小组间不同的游戏热身,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及组织能力;

摆臂练习中采用两人互相练习及三人定位练习,使练习者及时得到正确的反馈,利于纠正错误,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自评、互评的能力和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

让距离跑中可利用男生让女生、素质条件好学生让素质条件差学生,提高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让部分学生体验成功感,不会觉得自己与其他有太大的差距;

障碍接力中,学生可根据所提供的场地器材及有关规定,自行讨论选择编排障碍的顺序,培养学生探索思维及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整堂课采用收、放、松、紧相结合的组织方式。

六、说学法设计

本课的学习方法主要采用自学法、自练法、并辅与讨论法。自学法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自练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讨论法可以通过各种探讨交流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七、说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给予了学生自由练习的时间、空间及多种练习形式。在分组上,实行动态分组,有友伴型、帮教型、讨论型、探索型、合作型分组;在活动范围上,划定三个区域:高抬腿跑区、后蹬跑区、技术探索讨论区,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与发展情况选择练习组别与练习区域。通过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项信息交流,达到教师与学生共识、共享、共进的效果。

八、说教学程序

课的导人阶段 (2分钟)

介绍本课教学内容,结合上节课所观看的百米录像及刘翔夺冠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及学习兴趣,产生我要学的想法。

激发求知欲阶段(热身部分) (6分钟)

引导学生进入游戏自选超市,选择感兴趣的游戏,从教师处领取游戏规则,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学习、组织、参与游戏。在激发学生兴趣及热身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与组织能力。

运动参与体验阶段(基本部分) (27分钟)

摆臂练习 (4分钟)

学生间相互观察,互相帮助指正,了解摆臂在快速跑的作用和意义,形成正确的跑步姿势;

跑的专门训练(高抬腿跑、后蹬跑); (8分钟)

了解高抬腿跑有利于改进大腿前摆不够的错误动作,后蹬跑有利于改正后蹬不充分、坐着跑的错误。在运动场上设置高抬腿跑区、后蹬跑区、技术探索

讨论区,学生根据老师、同学的反馈及自己了解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区域。体育教师在探讨研究区随时和学生探讨其他练习方法并解释合理性。三个区域同时进行。

3、让距离跑 (7分钟)

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与情况,设置男生让女生,素质条件好学生让素质条件差学生,避免男生与男生之间、女生与女生之间、男女生之间的太大差距的出现,让部分素质较差,自信不足的学生也同样能够有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感觉。

4、游戏:障碍接力(8分钟)

通过学生各小组在跳绳、垫上前滚翻、钻栏架、过独木桥、蹲着跑等障碍中自行选择编排顺序,即提高了比赛的趣味性及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又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能力。

恢复身心(放松沟通部分)(5分钟)

伴随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进行放松操,在优美的乐曲中下课。

通过师生的交流,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从而实现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健美、以体长技、以体怡心的学校体育目标。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高中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本科数学**号选手,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函数单调性与最大(小)值》(可以在这时候板书课题,以缓解紧张)。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陈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方案。恳请在座的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主要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

(2)它是在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这一课题的前后章节来写)

(3)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

(根据具体的课题改变就行了,如果不是热点难点问题就删掉)

2、 教材重、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难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这个必须要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之处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

2、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只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前三部分用时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可适当删减)

四、教学过程

1、以旧引新,导入新知

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行绘制出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归纳。通过课上小组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发现,教师总结:一次函数f(x)=x的图像在定义域是直线上升的,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是一个曲线,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适当添加手势,这样看起来更自然)

2、创设问题,探索新知

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用二次函数f(x)=x^2表达式来描述函数在(-∞,0)的图像?教师总结,并板书,揭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注意强调可以利用作差法来判断这个函数的单调性。

让学生模仿刚才的表述法来描述二次函数f(x)=x^2在(0,+∞)的图像,并找个别同学起来作答,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

让学生自主学习函数单调区间的定义,为接下来例题学习打好基础。

3、 例题讲解,学以致用

例1主要是对函数单调区间的巩固运用,通过观察函数定义在(—5,

5)的图像来找出函数的单调区间。这一例题主要以学生个别回答为主,学生回答之后通过互评来纠正答案,检查学生对函数单调区间的掌握。强调单调区间一般写成半开半闭的形式

例题讲解之后可让学生自行完成课后练习4,以学生集体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2是将函数单调性运用到其他领域,通过函数单调性来证明物理学的波意尔定理。这是历年高考的热点跟难点问题,这一例题要采用教师板演的方式,来对例题进行证明,以规范总结证明步骤。一设二差三化简四比较,注意要把f(x1)-f(x2)化简成和差积商的形式,再比较与0的大小。

学生在熟悉证明步骤之后,做课后练习3,并以小组为单位找部分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自行完成,并通过自评、互评检查证明步骤。

4、归纳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及证明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5、作业布置

为了让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我将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一组 习题1.3A组1、2、3 ,二组 习题1.3A组2、3、B组1、2

6、板书设计

我力求简洁明了地概括本节课的学习要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这部分最重要用时六到七分钟,其中定义讲解跟例题讲解一定要说明学生的活动)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跟主动性,及时吸收反馈信息,并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让内部动机和外界刺激协调作用,促进其数学素养不断提高。

(这一部分不能缺,话语可适当精简)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谢谢!

高中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地位特点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

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四、说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

1、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2、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交流、汇报、讨论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

1、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分析人物性格。

3、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

A、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资料的网址)

5、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课外研究拓展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A、《雷雨》的命名。

B、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

2、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五、结束词

同学们:今天,在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雷雨》。现在走出《雷雨》。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

刚见面的对话30——27?

鲁侍萍的控诉你们——你?

周朴园的形象?周朴园的怀念虚伪?真实?

周朴园大变脸原因?心理?

周朴园签支票方式?五千块钱?

高中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项脊轩志》是苏教版必修5“此情可待成为追忆”的第二篇课文。要重视阅读指导,突出基础性。

《新课标》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据此,本课地教学重点是诵读与积累;难点是领悟与鉴赏;知识能力目标是积累文言知识,领会作品的表达技巧,培养阅读、欣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与习惯;过程方法目标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由宏观到微观,逐渐深入,点滴理解,提高应用、审美、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发扬教学民主,激发情感共鸣,从作品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二、教学方法。

一是情景教学法。本文抒发的是亲情,切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但由于文言文年代较远,学生积淀不厚,多数学生兴趣不高,有畏难心理。所以教学要面向学生实际,做到“古为今用”。我校传统美德教育和感恩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以本文为例子,能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唤醒其感恩意识,从而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二是诵读法。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又走出教材,关键在于读书。实践证明,诵读对于形成文言文语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文质兼美,篇幅不长,全文仅700来字,适合反复诵读、品味。

三是自主合作学习法。学习是个性化很强的脑力劳动,要努力构建开放、有序的课堂教学,确保学生学习、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学完”而不是“教完”教材。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综合运用以上教学方法,旨在调动学生参与,在活跃而又充满思辨的课堂上,在生生、师生之间开展思维的交锋,充分展示学生的精彩。

三、教学过程。

教学整体设计。利用早读预习课文,初步解决字词、句式等问题,完成“文言文学习卡”中的有关内容;第一课时为新授课,侧重诵读与理解;第二课时为鉴赏课,侧重品味与鉴赏。这样安排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优化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分四步):

1、激情导入,明确目标。旨在“以情激情”,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

2、诵读课文,感知作品。旨在通过反复诵读,充分接触课文,感知、梳理课文的内容与思路。

3、课堂训练,阅读指导。旨在通过文言词句训练,积累、巩固、应用文言知识。通过课文断句、翻译等各种实践活动,点拨阅读方法,加深课文理解。

4、总结评价,布置作业。旨在肯定学习表现,清点学习收获,激发后续学习的兴趣。通过组织填写“文言文学习卡”,引导学生自主评价;通过布置思考题“本文为何如此感人”,自然过渡到第二课时的学习。

第二课时(分五步):

1、复习导入,明确目标。旨在温故知新,通过预设问题“本文为何如此感人”,引发学生思维的交锋,让学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新课的学习。课时学习目标是: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细节抒发情感的技巧;品味作品的语言与蕴含的感情。

2、赏析开头,品味语言。旨在了解品味语言的方法,培养品味语言的习惯。先进行示范引导,通过分析“借书满架”“明月半墙”“风移影动”等,总结品味语言的基本方法,然后鼓励学生阅读课文,品味、交流其他精彩文句。

3、品读课文,鉴赏写法。旨在鉴赏、揣摩文章的写法,培养从文中找依据的习惯。先出示预设问题:课文写了哪些可悲之事,为何让人觉得可悲?主要引导学生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个层面进行鉴赏。

品读2——3段,重点研讨细节描写的作用;品读4—5段,重点研讨间接抒情的写法。为加深印象并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可鼓励学生把这两处课文分别改写为概述和直接抒情性文字,再与课文进行比较,进而探讨前后文写法不同的原因。

本环节讲究相机诱导,要善于通过动态的对话调节,引导学生发现、探究问题,不要急于给出结论。通过充分肯定学生课堂学习表现,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为下一环节的学习作好情绪上的铺垫。

4、迁移训练,作品交流。旨在通过课堂表达与交流训练,实现“变所学为所用”的目的,以拉近作品与现实的距离,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对亲人的感恩之情。训练题目是:以“感受亲情”为话题,仿照作者怀念亲人的写法,要求先进行细节描写,再进行直接或间接抒情,200字左右。课堂交流作品由小组推荐,然后全班集体评议。

5、总结评价,布置作业。旨在运用积极性评价,通过充分肯定学生课堂学习表现,进一步激发和保护学习浅易文言文的热情,接着布置作业:

①阅读归有光的《先妣事略》,比较与本文的异同;

②收集感恩或怀念亲人方面的材料。

四、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中的板书主要以幻灯片形式呈现,主要分为:学习目标类;预设问题类;知识梳理类;内容结构类;写作特点类;作业练习类等。比如“内容结构类板书”:

项脊轩志

修葺前后(小破暗——亮雅静)

多可喜

轩中乐趣

家道中落

慈母早逝

亦多可悲祖母见背

轩多变故

失偶之痛(补记)

课堂细节处理:一要抓好早读并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包括准备好示例材料);二要以情激情,不要破坏课堂气氛;三要采用积极性学习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表现。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总会发现不如意的地。其实,一堂课不可能承担太多目标,也不必刻意追求完满。通过反思课堂上的缺点,往往能找到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