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周恩义的“充电”与“放电”

进修社 人气:2.16W

□万应慧

解读周恩义的“充电”与“放电”

“老周啊”、“恩义啊”、“老部长啊”……在盘锦,提起周恩义,人们用各种各样的称呼来表达亲近和敬仰,人们提起他,还有众多头衔:“土专家”、“百事灵”……

周恩义总是率先垂范,带领他的团队冲锋陷阵。他说过这样的话:“领导干部有新生事物要第一个学会。”“宣传工作要有创造性才有生命力。”

解读周恩义,敬业是一方面,他的精神魅力之花的绽放还要归结为他善于学习、主动学习和为别人的学习倾情相助上。

他随时在“充电”,把社会管理创新与工作创造性结合。他在10年时间里组织培训240多次,培训党员2万多人次,邀请专家、学者为万名农民讲了百堂致富课。

在学习型社会,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既是“充电”又是“放电”。这一点,周恩义与“当代雷锋”郭明义非常一致。郭明义想方设法进行管理创新,缩短汽车运距、发挥铲运设备效率……不断给自己“充电”的郭明义像当年当兵时那样,一边时刻储备着战斗力量,一边时刻准备着冲锋陷阵。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所有挑战,都要靠我们的“电量”去战而胜之。惟有不断学习、“充电”,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滴水穿石,赢得尊严和荣誉。

有人说,“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这话千真万确。人们之所以“充电”,是因为我们需要学习先进的工作方法,需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付诸实践。在“充电”与“放电”之间,事业前行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密切了,就会成为“一颗星”,为人民所追随。

周恩义讲课,“从来不用稿,净是大实话,干巴巴的政治理论让他讲得通俗易懂,俺们都爱听!”源头活水哪里来?是因为多年来,他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写下了120多万字的日记和读书笔记。每个人都应该把“充电”作为修身养性、成就事业的功课。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寄语人们,有高远志向的人,绝不会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而是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像瀑布一样临高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