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原文及解读】

进修社 人气:1.6W

人民的名义提到“挥泪斩马谡”,一则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如果认真思考,让我们获益良多,都说读史能明智,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谁也不会否定你的高度,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管理也就少走弯路。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原文及解读】

原文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司马懿引兵出关,对抗诸葛亮,双方把焦点放在街亭,三国演义原著中相关描写是这样的:

“孔明大惊曰:“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

马谡这句话,看诸葛亮如何反应:

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马谡的三句话注定了悲剧的开始:

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谡曰:“愿立军令状。”

诸葛亮是个谨慎之人,让马谡立军令状,派副将王平随往,还特意交待副将王平一句最核心的话:

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

马谡与王平到达街亭,面对街亭地形,马谡做了愚蠢的决定:“山上屯军”

副将王平对此据理力谏,陈述山上屯军的利弊得失,建议马谡慎重考虑,马谡对王平的谏意不但不听,最终说了两句话,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马谡说:“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

诸葛亮了解此事后,只能仰天长叹:“马谡无知,坑陷吾军矣!

街亭失守,诸葛亮又是如何处理的呢?一边是军法,一边是深深欣赏的爱将,知已,参谋。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的做法简单明了,两句话:“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叱左右推出斩之。

事后诸葛亮自作表文请自贬丞相之职。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解读

马谡在三国中算是很有争议的一个人物,最著名的有三件事:一是白帝城刘备托孤时提及马谡的“言过其实”;二是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提出了攻心为上的策略;三是因失街亭从而引发的空城计和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简称失空斩。作为蜀军中为数不多的谋士,究竟该如何评价马谡其人,而刘备托孤单独提到马谡想说明什么?而失街亭究竟是不是马谡之罪?马谡又是死于何时何地呢?今天不妨就来一次脑洞大开,回到三国那段历史当中,来看看马谡其人吧。

马谡,字幼常,三国时期襄阳宜城人,也就是现在的湖北宜城南。马谡生于公元190年,死于公元228年,年仅39岁(虚岁)。不由得一声慨叹,如果当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没有杀掉马谡,凭借马谡的的风华正茂,联手魏延、姜维等猛将,抵抗魏国延续蜀国之气数,也并非不是空想。

我们在第一回当中已经分析过,诸葛亮在军事上很难得到刘备的信任,所以才用川蜀势力的代表人物李严来掌管军权,仅仅让诸葛亮来主持内政,而不是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一人来统管。作为三国的最高统帅之一,刘备识人用人的本事还是有的。蜀国身处蛮荒之地,不想曹魏、孙权地处中原,人才本就稀少。尽信和不信诸葛亮都是不可取的做法,最佳的方式就是在诸葛亮身边安插自己信得过的人作为眼线,起到从内监督诸葛亮的作用,同时李严从外掌控兵权,一旦诸葛亮有不臣之心,可以迅速的里应外合。所以刘备的.注意点落在了马谡的身上。而刘备深知诸葛亮之前得不到器重,自己死后诸葛亮定会推翻之前所设定的军政纲领,来证明自己的才华。刘备器重之人不为我用,比如魏延、马超都没有在诸葛亮的战斗序列中得到太多的施展表现机会,托孤重臣李严也因为向前线运粮不及时而被治罪。

当然,刘备也并不看好马谡,因为其荆州帮的背景,以及其兄马良与诸葛亮的私教,成为诸葛亮的得力参谋长。说到此处,故事的本来面目已经慢慢的浮出水面,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个符合各方面逻辑的推论,马谡就是刘备安插在诸葛亮身边的那双眼睛,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马谡也是唯一可能出其不意缉拿诸葛亮的内线。刘备深知诸葛亮的优缺点,所以才会故意在白帝城警告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因为刘备已经算准了诸葛亮会因为这句话,而去重用马谡,用自己和马谡的才能展现来证明刘备当年不用诸葛亮是一个错误。这样子刘备对于身后事的布局才算是完美无缺。

接下来,马谡也确实展现了自己作为参谋长的才华,时常与诸葛亮秉烛夜谈,讨论军事策略,常常讨论到大天亮。令诸葛亮刮目相看;再接下来就到了失空斩的故事了。首先说明,失街亭是事实,空城计并不存在,是罗先生完全假借的其他人的故事凭空按到诸葛亮的头上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件事情,其实也是假的。据史书记载,马谡丢了街亭之后,逃亡了一段时间被抓回投入大牢。做了逃兵的马谡本应该被处斩,但在还未行刑之前,马谡已死。那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失街亭到底是不是马谡的责任。当时诸葛亮的北伐的兵力共有十万人,这也是诸葛亮能够拿得出来的几乎全部家底了。当时蜀国国内总共兵力应该不超过20万人,还要分兵守住各方面的要塞,所以当时能够调动的兵马十万已经是上限值。诸葛亮居中坐镇西城指挥,兵力分布在武都、祁山、西县、天水、南安这五个据点,同时分兵三万人给魏延去攻打陇西。而街亭之重要在于街亭是保障进入关中的通道———陇山道西口的畅通。而陇西道全长150公里,一旦一点被突破,十万蜀国大军就将被彻底的割裂开来,必将不战而败。诸葛亮手中的将领已经分别取攻打陇西和守五个关隘了,已经没有可以拿的出手的将领去守住街亭要地了,马谡这时候主动请缨,其精神可嘉。诸葛亮只能派出一万人马给马谡带着去守街亭。而对手曹魏大将张郃已经是三国后期一等一的武将了,手中还有五万精骑。谁先到达街亭谁将占据整个话语权。

所以马谡并无过错,即便是诸葛亮本人带着王平和1万人来守街亭,也未必能够得到比马谡更好的结果。而在三国演义中,把此次北伐失利的全部原因嫁祸给马谡,真是三国演义当中的第一冤案啊。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会起了杀心呢,有两点原因,明线上当时的蜀汉政权并不完全掌控在诸葛亮手中,如果失败的责任由诸葛亮来承担的话,对于其掌控蜀汉的军政大权是不利的,因为朝中就会有原来的川蜀帮的势力来干预影响。所以必须要找到一个替罪羊来顶包,马谡是诸葛亮最信赖的人,可以拿来定罪,但诸葛亮并不想杀马谡。但第二个原因的出现,改变了诸葛亮的想法,马谡逃跑了,为什么呢?马谡认为诸葛亮拿自己顶包是因为看出来刘备托孤时的疑点,要接机除掉自己。而诸葛亮联想到马谡第一次违抗自己的命令、然后逃跑,不由得不联想到当年先主刘备托孤时的那段评价马谡的话,自然也是吓出一身冷汗,下令缉拿马谡。后终于抓到马谡,投在大狱中,在狱中亡故。并非当时在军中就挥泪斩了马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