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 听听职业顾问如是说

进修社 人气:1.73W
大学生求职 听听职业顾问如是说
  面对就业环境的骤变,大学生求职者该如何应变?是降低预期先找份工作,还是抓住机会出国镀金,成为摆在许多大四学生面前的两难选择。不过,按照惯例,最终出国留学的大学生总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是选择留在国内寻找就业机会。面对就业环境的骤变,处于弱势的大学生群体该如何应变?笔者采访了人力资源领域的几位专家,请他们为大学生指点迷津。
  
  建议:做足准备再行动
  
  专家:欧阳晖(中华英才网副总裁)
  
  欧阳晖认为,在现实情况并不乐观的情况下,盲目是最要不得的心态。在他看来,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如果能够在找准定位,选择应聘部门、应聘地区等方面深思熟虑,做足准备,仍然可以在环境欠佳的情况下脱颖而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创造一个良好开局。
  
  找准定位,首先要调整好心态。毕业生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放低薪酬要求,为自己争取到更多就业机会;同时,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社会,从基础做起,不要眼光过高。
  
  对应聘的部门要进行冷静分析,规避掉那些企业在扩张期和鼎盛期才考虑到、而一旦面临经营压力就容易被裁减的部门。比如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公关广告、品牌推广等不能直接产生利润的部门,其预算很可能是最先被截流的。欧阳晖提醒大学生求职者,尽可能选择公司核心或者有潜力的部门就职,与其四面碰壁,不如寻找一个大的入职空间。
  
  对应聘地区也应进行必要的筛选。经济震荡往往会最先影响行业关联、经济发达或者发展迅速的地区,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都要有所顾及。因此,欧阳晖建议毕业生从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可以选择有潜力的二级城市,避免扎堆,以致竞争激烈丧失就业机会。
  
  建议:不走寻常路 机会在脚下
  
  专家:保罗(任仕达集团中国区总裁)
  
  金融海啸让一些行业举步维艰,却也让另一些行业获得了机会。灵活派遣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全球第二大人力资源供应商的中国区总裁,保罗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就建议明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不妨尝试这种新的就业模式。
  
  有别于目前国内较为普遍的薪酬外包式劳务派遣,灵活派遣以项目为中心,岗位周期一般在12至15个星期左右;一个项目结束后,具备相关技能的员工会被公司派到新的项目工作,而派遣机构则担当起员工雇主的角色,无论是福利还是培训,都由派遣机构来承担。
  
  任仕达的定期调查发现,在中国,青年的离职率比欧美国家要高出许多,一些青年在就业之初就希望成为稳定的正式员工,而就业后6个月左右,却又因为“公司发展不好”、“与同事关系不和”或“这不是我想做的工作”等原因而考虑跳槽。在欧洲一些国家,大部分刚刚工作的青年员工都通过劳务派遣加入岗位,通过1至2年的工作历练,完成自己的职业经验积累之后,再向着正式员工、骨干员工、核心员工层层迈进。这样的员工发展方式与商业环境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比较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