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陷阱”职场诚信何去何从

进修社 人气:5.47K

   1月3日,天津首届国有企业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天津科技大学体育馆内举行,28家国企集团的近120家大中型企业亮相此次招聘会,提供岗位2000余个,覆盖机械、钢铁、化工、建筑、金融、制药、物流等行业。来自津京地区的近万名毕业生入场求职。图为招聘现场。 新华社记者 刘海峰摄

“求职陷阱”职场诚信何去何从

  一边是一些大学生商议着如何与已签单位“扭断”而转投“更好的东家”;一边是高校提醒学生,要提防用人单位的“求职陷阱”,职场诚信话题浮出水面……

  目前,2011届毕业生进入求职大战的白热阶段,校园招聘会如火如荼。部分毕业生表示,“今年的就业形势不错”,2011届毕业生李宴告诉记者,“我们班同学基本每人都能拿到至少两个‘offer(录用信)’,有条件考虑选择更加合适的。”

  多个“offer”存在,让“毁约”成为部分毕业生“研究课题” 。网上“违约讨论群”不断冒出,而且声音不绝,“有了更好的选择,所以我们要违约。”

  与之相对应的是,早在求职开始之前,高校就提醒学生,要及时和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劳动合同”,并且提防用人单位口头承诺或者试用的“求职陷阱”,以免影响毕业求职。

  事实上,每年进入求职季,一场有关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博弈即将开始,职场诚信问题浮出水面,让职场中人感叹,毁约之外,还毁坏着什么……

  毕业生“骑驴找马”,用人单位实无奈

  尽管很多高校在发给毕业生“三方协议”之时,都会提醒毕业生:签约一定要慎重,避免频繁毁约影响个人和学校声誉,甚至对今后该高校的学生就业产生不良影响,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毕业生仍然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先签个‘兜底’的工作再说,找到更好的再换”。

  李佳(化名)是北京某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因为男朋友工作签在了北京,她也一早就把工作地点定在了北京。2010年11月末,李佳与北京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约。“是国企,实习期工资每月3500元,转正后每月工资在5000元左右。”李佳说。

  虽然签了约,但李佳还是经常和同学去参加各种招聘会,让她没想到的是,“居然很顺利地就通过了一面、二面,找到了一家外企。”李佳说,“工资每月6500元,五险一金外加两份商业保险。”

  更高的工资让李佳萌生毁约之意,正在跟之前签约的公司商量,看能否将已上交的“三方协议”要回来。“负责签协议的人在外地出差,要等他回来再跟他商量。”李佳说。

  与李佳一样,在很多毕业生看来,“先签个‘兜底’的工作,碰到更好的再换”,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态。“我们签约的时候也是很慎重的,但是,如果签约之后又碰到更好的机会,谁愿意放弃呢?”2007年毕业的小汪说。

  在学生看来,寻求一份更好的工作无可厚非。某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小杨同学认为,“毕竟一份好的工作对于刚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非常重要,很可能影响到他今后的职业方向。”

  小汪分析,频繁毁约的通常有两种人,“一种人是没有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看见一个要他的单位就签,碰到下一个单位就和前一个单位毁约,比较盲目;还有一种是个人能力较强的,签了很好的单位,但是又有更好的单位要他,综合考虑后就毁约了。”

  “至于违约金,签了好工作,还不是干两个月就挣回来了。”小汪说。

  前几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约后,用人单位往往用违约金来防止毕业生毁约,随着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的正式实施,这一作法基本禁绝。

  因为《劳动合同法》规定,除非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签了竞业协议或者培训协议,否则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毕业生毁约对用人单位来说,意味着之前对他所有的招聘流程全部废掉了,浪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但我们也没有办法。”某外企人力资源部门孙小姐无奈地说。

  用人单位毁约,毕业生错失求职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