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求职陷阱,请擦亮你的眼睛

进修社 人气:8.72K

又到了5月,一个求职的高峰期,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纷纷穿梭在各大招聘会上,寻寻觅觅,希望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不承想,不仅找工作不易,求职路上还布满了各种陷阱,让不少初涉职场的大学生尝尽了苦头。为了不让更多的的人重蹈覆辙,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些求职陷阱的面纱……

面对求职陷阱,请擦亮你的眼睛

背景资料

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对初涉职场的毕业生来说,最容易遭遇求职陷阱。求职陷阱指的是用人单位以招聘名义,非法牟利的活动。我们进行了一个总结,求职陷阱主要有这么几种:

1、试用期陷阱(以试用的名义廉价谋取毕业生的劳动力);

2、收取各种不合理费用(包括风险押金、培训费、置装费、建档费等);

3、工资陷阱(如虚假承诺高薪等);
4、智力陷阱(如利用考试无偿占有计算机编程、广告设计方案等)等。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求职以其方便、简捷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青睐,但网络陷阱也随之而来,并随之成为一种主要的求职陷阱。

其实,不管哪种就业陷阱,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用人单位其实根本不想安排就业,而是利用毕业生求职心切、经验不足的弱点,通过各种手段榨取他们的钱财和劳动力。

试用期陷阱

关于试用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21条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第三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十五日;劳动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三十日;劳动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六十日。”此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依法协商约定的试用期满后,不得以任何理由再延长试用期。对于在试用期间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也可以不解除劳动合同,但是不得任意延长试用期限。

专家建议,求职者千万不要轻信用人单位的口头承诺,任何试用期的要求和考核应该落在书面上,同时也要考察一下该单位现在用人的情况,如果人来人往,怨声载道,还是吸取前车之鉴,另寻明主的好。

此外,一般同一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刊登相同的招聘广告,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且急,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若一个单位数周后再次刊登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收费陷阱

这类面试往往特别简单,对于你的学历、工作经验等各方面的条件几乎都没有要求,只是派个人和你进行简单的谈话或者鼓动,然后就非常激动迫切地告诉你已经被录用;而对于公司的具体情况,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胡编乱造。同时,还会对你以后的工作许以高薪、工作环境舒适和工作内容非常轻松等诺言。

在轻松许诺的同时,对方就会对你提出收费要求(包括风险押金、培训费、服装费、建档费等)。一般让求职者交保证金的理由是一旦由于求职者的原因造成业务和客户的损失应该由求职者分担,求职心切的人在交钱后没等到上班或有机会犯错误的时候,往往就被辞退或被告知招聘职位已经满了,但钱也不退还了。也就是说,求职者很少有能通过后期的“培训考核”的,即使通过了,骗子也会用各种苛刻的工作要求迫使求职者自己知难而退的。

国家已经有关于“用人单位不得以收取押金、保证金、集资等作为录用条件”的明文规定,如果用人单位不遵守这项规定,你就该怀疑他们的真正动机了。

高薪陷阱

此类招聘往往以高薪为诱饵,对所招聘的职位加以粉饰,冠以诸如“主管”、“经理”之类的头衔,有正规的笔试、面试程序,但简单易通过。并且被录用后,往往要求做几个月的基本业务,直到完成一定的业务额才能晋升到原来承诺的职位。此类职位实际上就是各种业务员、保险代理员、营销人员等。面对此类陷阱,如何识别呢?关键在于面试、笔试等环节,如果此环节不是很难,而且大部分应聘者都通过被录用,那么,就要小心了,此类招聘极有可能就是陷阱。

智力陷阱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甚至个别大型企业都利用求职者在应聘考试中急于表现自己的心理,将公司内接下的项目作为考试题目直接交给应聘者完成,在不付出任何成本的情况下骗取应聘者劳动成果。招聘公司往往以考试为名,要求求职者提供劳动,并无偿占有其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策划方案、文章翻译等。比如某公司在设计时遭遇难题,以考试形式将这一难题发布,结果有应聘者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公司得来全不费功夫,但最后并不录用该人。一般来说,这一类的考题相对来说都会非常个体,或者对应聘者的创意要求很高。

如果你看到招聘的题型有此类嫌疑,最好事先要和公司约定好策划或者创意的劳动版权问题,声明你的创意或者策划不得随意使用。

网络陷阱

网上求职简捷、方便,没有传统求职的种种烦琐细节,因此,备受求职者的欢迎,但需要注意的是网上求职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陷阱。对于如何破解网络招聘陷阱,有关专家建议:求职者上网发布简历时,最好到信息监管较规范的网站登记注册,慎重填写个人信息资料。要选择专业网站,因为有些网站的招聘广告审查不太严格,这就很难保证其招聘信息的真实性。求职者还要保持清醒头脑,对应聘企业尽可能多地全面了解,尤其对于各种名义的收费应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