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进修社 人气:2.58W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叶老通过细致的观察,描写了爬山虎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以及爬山虎没有触着墙以后脚的变化。

课文的重点是写爬山虎脚的3-5自然段,非常生动形象,怎样让这些富有生命的语言内化成孩子自己的语言,而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呢?

课文第三自然段,叶老重点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但有些词孩子们不去“咬”,不去“嚼”是很容易忽略的。比如“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孩子们不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蜗牛的触角”这些词嚼透,在他们的脑海里是不能勾画出爬山虎脚准确的样子。怎样引导孩子把这些关键的词语读到心里去呢?我先让孩子们自由读书本上的语句,然后请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并请两位学生画到黑板上。结果这两个孩子都没有画准确。我借机放足时间让他们反复朗读,寻找画的不足,这下,大家情绪高涨,认认真真地朗读起来,通过对语句的推敲,大家一起一点一点修正了图画,看到黑板上正确的爬山虎脚的简笔画,大家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色,读这段文字就更带劲了,很多同学当堂就会背诵。

第二单元的单元主题就是“观察与发现”,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激发观察的兴趣自然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观察的兴趣不是说有就会有的,需要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就去激发出来。

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叶老连续用了六个动词,把爬山虎爬墙的动作刻画出来。原句是这样的:“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如果单单让学生圈出句中的动词(触、变成、巴、弯曲、拉、贴)来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学生能够依葫芦画瓢说出来,但理解不深。教学时,我让孩子们先读一读,想一想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然后圈出它爬墙的动词;接着,我又让他们坐在位置上一边读一边用手比划: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片;想象自己的面前就是一堵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墙面,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亲身演示,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

让孩子们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阅读本课教学的难点。

读过几遍课文,我发现课文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那两自然段写得特别具体详细,可以作为孩子们仿写的范文。于是我决定重点带着孩子们研读作者写爬山虎的叶和“脚”的片段,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然后指导孩子们仿照原文进行小练笔的训练。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这个片段,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写了叶子的哪几个方面。写了叶子的颜色以及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铺排,还有风吹叶子的样子。有静态的描写,也有动态的描写。然后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读出叶的可爱和惹人喜爱。接着引导孩子们重温作者的写作方法,作者是抓住了叶子的多个方面对叶子进行描写的。最后让孩子们仿照原文写个片段,写自己比较熟悉的一种植物的叶子。孩子们写的兴趣比较浓厚,而且没有觉得有什么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