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禅语智慧

进修社 人气:3.06W

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佛经禅语智慧吧!

佛经禅语智慧

佛经禅语智慧(一)

1. 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 差 " )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2.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3. 佛陀教我们自行化他,不但是自己明白道理,认真修学,更要尽心尽力的把佛法介绍给大眾。眾生早一天认识佛法,就能够早一天觉悟,离苦得乐。多少人听闻佛法之后,都深深感叹自己学佛太晚。所以我们传播佛法的速度要快,我们耽误别人,将来别人也会耽误我们。无心的耽误,虽然没有罪,但是一定有过失,有心的耽误,造的罪业就更大。

4. 在这个社会,我们虽然出家,但是离不开人群,要知道敬重君子,远离小人,否则受人利用、被人欺骗都不知道。

5.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6. 诚恳可以感动人,谦虚可以说服人。

7. 举杯独醉,饮罢飞雪,茫然又一年岁。

8. 戒定慧表现在日常生活上,有种种的形态,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最好的`例子。有时候我们看他破戒,事实上并不然,反而那些作法,是真正的持戒。

9. 一念心清静,莲花处处开。

10. 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11. 聪明之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之人,事事向后看;聪明之人,是战胜别人的人;智慧之人,是战胜自己的人。

12. 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和敬行、质直行,所应礼敬,所应合掌。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源自:《随念僧经》

13.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4. 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能成大器。

佛经禅语智慧(二)

1. 这个身体,只是借我们暂住而已,如房屋,无常一到,就要搬家,切勿执着。

2. 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3.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4. 若值无道,俎醢之酷,汤火之厄,终不释正从彼妖蛊也!——源自:《六度集经》

5. 一切惜身命,人畜等无殊。若欲食众生,先试割身肉。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6. 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

7. 月华悬静夜,寒露灭尘埃。

8. 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源自:《楞严经》

9. 如果抱怨成习惯,心灵就像上了枷锁,没有一刻解脱。唯有放下抱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幸福。

10.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1.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12.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13.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14. 已过清明风未转,妾处春寒,郎处春应暖。——屈大均《鹊踏枝》

15.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16. 缘起法身偈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17.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

佛经禅语智慧(三)

1. 佛说: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那你我的相遇又是前生怎样的缘分?

2.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3. 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安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悦。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4.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5. 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6.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7.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8. 一切诸法皆从自业因缘力故而得生起,而是因缘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源自:《无字法门经》

9. 六道、天、人、地狱、畜生、鬼、阿修罗。五戒、不杀生、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偷盗。这些都是佛法也是世法。

10. 那一场盛世流年、我们守着寂寞伤得面目全非。

11. 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12. 稻穗成熟,头自然低下。

13. 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14. 欲为第一火,痴为第一暗,瞋为第一怨,此三在世间。——《正法念处经》

15. 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16. 撒谎是罪恶的根源,它使一个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里出现臭味,他所说的话语,不为人喜欢,而且受别人轻视。

17. 大乘万行,大悲为先。——《大乘理趣六般若经》

TAGS:禅语 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