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景区景点介绍

进修社 人气:1.47W

平阳县是浙江省温州市辖县,地处浙江南部沿海,陆域地处北纬27 °21ˊ-27 °46ˊ和东经120°24′-121°08′之间,与瑞安市、文成县、泰顺县、苍南县接壤,县城距温州市区50千米,境内的南麂列岛离台湾基隆140海里。小编整理的景点介绍,供参考!

平阳景区景点介绍

南雁荡山

南雁荡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分东西洞、顺溪、畴溪、石城、东屿五大景区,因山顶有荡,秋雁栖之而得名,境内峰峦蟠迥,溪壑交错,岩洞密布,怒瀑飞奔,“儒、释、道”三教荟萃,文物胜迹众多,民俗风情独特。

景区山岳由浙闽边界的洞宫山山脉延伸而来,多在海拔500米以上,迂折蟠回,北部以明王峰为主峰,海拔1077米。九溪汇流,中贯溪滩,山水相映。分东西洞、顺溪、东屿、畴溪和石城5个景区,有67峰、24洞、13潭、8瀑、9石之胜。陈志岁《载敬堂集·〈南雁荡山古今诗抄〉编后记》:“南雁荡山景区擅峰、岩、洞、瀑、溪、堑之胜,附以地毛,副之匠筑,噍类活动其间,自然状貌独具,人文形迹殊呈。初本濒海,南湖、水头、鹤溪为其宏隈,日渐年往(原字左旁有0水),水缩陆胀,云峦渐深。此其大较。其地居民具浙闽风情,汉畲混处。”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7.9C。

历史沿革

南雁开发始于唐代中期,盛于五代、两宋。唐宗室李皋任温州长史时,曾作《游南雁荡山》诗。《方胜览》载:五代时高僧愿齐“闻平阳明王峰顶有雁荡,天晴则钟梵相闻”,遂“杖锡寻访,结茅其间”。吴越王钱氏“因建普照道场,尽以平阳一乡之赋赡之。”北宋时建会文阁,后称会文书院,南宋理学家朱熹曾来此讲学,一时人文荟萃。《载敬堂集》载文:“南雁荡山‘经典景区’东西硐入山路口有‘水门’——碧溪渡,绿水沄沄,苍山四合,历史上留下很多美丽动人的有关自然人文的故事。”诗人陈志岁《偕周云帆-丹等返渡碧溪》云:“出山古道踏新晴,津岸共听回雁声。稳坐竹排梭样过,晚霞烧烧半溪明。”(原注:周云帆时为平阳县文明办副主任,-丹时为南雁镇副镇长。烧烧〔音绍绍〕,霞彩弥铺泛亮貌。)据史料记载,南雁荡山人文景观仅就古建筑而言,就有13古刹、18庵、12院、3亭8堂、2洞2楼、1庙1坛。儒、释、逍三教遗址四布,历代摩崖石刻碑记林立。而闻名的'顺溪古居,畲乡的独特民俗,则更富地方特色。 南雁荡山

人云“北雁好峰,南雁好洞”,所谓好洞,仅以东西洞景区而言。其实从全景区总体分析,南雁溪流纵横,滩潭四布是构成山明水秀的根本原因。故就自然景观而言,溪滩、幽洞、奇峰、石堑、银瀑、景岩可称为“南雁六胜”,就人文景观而言,这里的儒教、佛教、道教汇集在东西洞一个景区里,可你“三教荟萃”。因此,“三教九溪”是南雁荡山风景名胜特色的主要概括。 南雁荡山

南雁荡山“景区题咏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民国及共和国(当代)时有所作。”(陈志岁《〈南雁荡山古今诗抄〉编后记》)南雁荡山文献收集,有《南雁荡山诗选》、《南雁荡山览胜》、《南雁荡山顺溪诗词选》等,由出版社出版的诗集首见于《南雁荡山古今诗抄》(诗联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

刘英、粟裕在凤林的办公室旧址

1937年9月、10月,刘英率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和挺进师部队先后两次进驻平阳县凤翱乡凤林村(今属凤卧镇)。刘英住在该村满垟六份内大屋郑志西家中。10月中旬,粟裕率部经山门水漫到达凤林,与刘英住在一起。

刘英住在大屋南厢下首1间,粟裕住在南厢上首1间,中间厅堂为两人共用会客室。1937年10月,红军挺进师全部集中后,在六份内大屋召开关于部队改编的全体指战员大会,宣布部队番号改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会上,粟裕、刘英分别作了讲话。他们在讲话中阐述了国共合作和改变番号的意义,号召全体指战员坚决执行党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保持和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服从命令,加紧训练,随时准备开赴前线杀敌。11月,省委在六份内大屋召开了第十二次扩大会议。会上,刘英代表省委作三年游击战争最后8个月的斗争总结,并布置了抗日救亡运动等工作。粟裕作了关于抗日战争形势的报告。六份内大屋房主郑志西老人思想进步,坚决支持革命活动,在当地很有威望。省委进驻后,恰逢他七十寿庆。刘英特地书写了一幅“四世同堂,极尽天伦之乐;年届古稀,爱国犹不落后”的寿联,并设计一块上 书“礼隆杖国”四个大字的寿匾,以县长徐用的名义送给他。

刘英、粟裕在凤林的办公室旧址,位于平阳县凤卧镇凤林村六份内大屋郑志西家,坐西朝东,前有凤林溪,后靠赤砂山,四周山岭连亘,林木森然。大屋建于上个世纪初,为木质平房,共20间,面积500多平方米。该屋建筑格局俗称“四面交井”,房屋前后及两厢相连,当中留有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天井。大屋后厅旁边有一水井,水源充裕。

刘英、粟裕在凤林的办公室旧址属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浙南(平阳)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之一,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粟裕同志部分骨灰敬撒处

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为中共党员,参加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自1935年起率红军挺进师进入平阳作战,1936年率挺进师在平瑞边葛藤湖、包垟与浙南红军游击队胜利会师。1937年10月,率挺进师在平阳凤林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任司令员。1938年1月,在平阳山门创办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简称“抗日干校”)。同年3月,率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七团队(原红军挺进师)从平阳出发,奔赴皖南抗日前线。此后历任新四军一师师长、苏浙军区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等职。1954年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0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在浙南三年游击战争中,粟裕将军与平阳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他曾说,浙南平阳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深情地眷恋着当年战斗过的平阳大地,遗嘱身后把部分骨灰撒到他在平阳战斗过的地方,永远和平阳人民在一起。1984年2月5日,一代名将粟裕在北京逝世。遵其遗愿,其部分骨灰放撒在他当年战斗和工作过的平阳土地上。

粟裕同志部分骨灰敬撒处,位于平阳县山门镇山门小学。平阳县人民政府在抗日干校旧址的桂花林中,建立了1座高1.8米、宽0.8米的纪念碑,碑上镌刻着“粟裕同志部分骨灰敬撒于此”12个大字。2000年,将军当年战友、抗日干校副校长黄先河在杭州去世,其部分骨灰撒在将军骨灰敬撒纪念碑旁的桂树之下。

粟裕同志部分骨灰敬撒处属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浙南(平阳)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之一,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