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工作总结报告书

进修社 人气:2.44W

篇一:昆山市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

原创工作总结报告书

20xx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中共昆山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更高水平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目标,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牢固树立“改革、开放、创新、责任、担当”理念,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求真务实、创新实干,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工业总产值8870亿元,增长4.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3.5亿元,增长1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0亿元,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8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750元,分别增长10%和11.1%。实现台湾电电公会“大陆综合实力极力推荐城市”五连冠。连续五年排名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第一。连续九年位列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首。

一、抢抓机遇谋突破,转型发展和竞争优势同步提升

经济稳中有进。新增到账外资18亿美元,注册内资253.7亿元,其中超亿美元外资项目10个,超亿元内资项目24个。预计实现进出口总额885亿美元,增长2.2%。实现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2.4亿美元,离岸接包执行额3.8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85%。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9家。180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44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3%。本外币贷款余额20xx亿元,比年初增加139.7亿元,增长7.5%。

产业持续优化。预计完成新兴产业产值317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25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39%和47%,提高2个和3.3个百分点。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202亿元,增长15.1%,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1.2%,提高2个百分点。彰化银行花桥支行正式开业,恒丰银行、泰隆银行获批设立。乙盛机械返台上市。震雄铜业跻身中国民企500强。成功举办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第八届中国零售商大会暨展会、第四届昆山电子电机暨设备博览会等会展活动。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8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2亿元,增长1.9%。完成苏州市保护和发展农业“四个百万亩”昆山任务上图落地。新增高标准农田11000亩,新认定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绿色食品29个,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6%。小麦、水稻单产再创历史新高。 载体提档升级。推动区镇联动发展,促进资源整合、功能共享、优势互补。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第一次部省际联席会议顺利召开,一批先行先试政策正式落地。第三届两岸产业合作论坛在昆山成功举行。昆山开发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海外人才中国创业示范基地和首批省创新型开发区,体制创新指数得分位列国家级开发区第一。综保区获批电子产品返区维修试点,通关、查验、监控等“三大中心”加快建设。昆山高新区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4%。启动南淞湖科技园、海创大楼、财富广场建设,小核酸基地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阳澄湖科技园成为省级大学科技园。花桥经济开发区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建设初现成效,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

重达72.2%,成为省级创业投资集聚发展示范区。旅游度假区实质性运作,“五个统一扎口管理”运作模式有效实施。张浦中德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昆山儿童用品基地成为国家出口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二、协同推进求效益,创新能力和平台功能不断增强

创新主体加快培育。新增国家863计划项目5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重大科学仪器专项1项、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3项,争取上级产业和科技专项经费4.2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67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26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品689个。20家企业纳入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三一重机被授予全国质量奖荣誉称号,好孩子集团研发机构成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业设计中心。18家企业起草的24项国家级标准发布实施,获批组建2个省级产业标准联盟。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7件、省名牌产品8个。

人才引领作用凸显。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侨商大会、20xx全英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半决赛、海外人才昆山日等招才引智活动。引进培育国家人才20人,省“双创”人才14人、创新团队2个,姑苏人才17人,高技能人才5008人,柔性引进208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昆山维信诺首席科学家邱勇当选中科院院士。全市人才保有量达31万人,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达611人,人才资源总量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数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保持领先。新增专利授权1.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7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件。成为首批县级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科技平台日趋完善。科技人才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6.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9%。第五、第六批科技镇长团完成交接。工研院获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通过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验收。北斗产业园、西电昆山研究生院正式挂牌。新增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点1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省工程中心2家、省外资研发机构3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研究生工作站16家。基本实现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第四届中国小核酸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等产学研活动顺利举行。

三、建管并举促统筹,城乡一体和区域配套更趋协调

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深化中心城区核心区城市更新研究,编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基本建立中心城区地下管线信息数据库。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延伸段通车运营。中环快速化改造工程如期推进,沿线城市设计基本完成。西城大道扩建、元丰路东延、前进西路西延等工程竣工,沪宁高速昆山高新区互通、马鞍山路东延、杨林塘航道整治等项目进展顺利。

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昆山杜克大学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市文化艺术中心(一期)等一批功能设施建成投用。康居商业中心、老年大学、老年病医院、公交派出所基本建成,阳澄湖文化遗址公园、档案馆新馆、金融街等项目有序建设。新辟、优化公交线路88条,新增、更新公交车300辆,投放出租车100辆。市区新投放公共自行车3000辆。建成自行车慢行道12公里。提高老居住小区改造标准,改造15个老居住小区54.9万平方米。完成51个小区天然气改造,惠及居民5092户。

美丽镇村示范点建设有序推进。完成86个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人防工程竣工面积16.3万平方米。

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完善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开展城市环境“六大整治”行动,启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831”行动。落实迎峰度夏有序用电各项措施,保证正常生产生活用电。改造12条街巷店招立面,升级123辆环卫车辆。扩大市区货车限行区域。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导控机制,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556次。完成老城区城市道路雨污水窨井“防坠网”安装工作。市民卡接入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网络,拓展自助挂号等功能。“智慧昆山”移动客户端成功上线。成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四、广拓渠道惠民生,保障水平和幸福感受稳步提高

拓展富民之举。推进劳动力技能提升工程,培训劳动力3.3万人次。实施“131就业帮扶”计划,帮助8069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发放居民创业小额贷款3.4亿元。成立村级联合发展实体10个,新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13家。村均集体经济总收入670万元,比上年增加91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3%以下。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每人每月提高了60元。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660元。继续落实困难群体物价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发放价格补贴资金1529万元。推行困难人群住院自费医疗费用补助制度,支付救助金4700万元。发放公积金贷款18.5亿元。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3351套。竣工动迁安置房303.5万平方米、22077套。分配经济适用住房303套、廉租房17套,对499户低收入、低保家庭发放住房补贴282万元。

推进社会事业。建成中小学8所、幼儿园10所,设立学前儿童看护点30个。西部高级中学主体完工。高考本二及以上达线率首次突破50%。39所学校食堂实行原材料统一配送。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督导验收。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覆盖面,让利惠民4000万元。启动新一轮公立医院改革。市妇女儿童医院正式挂牌,西部医疗中心奠基。成立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被评为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市。有效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新增食品安全监测点20个,完成重点品种监测6600批次。成功举办市第十届体育运动会。昆山籍运动员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夺得4枚金牌。扎实推进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人口家庭服务社会化工作。编制完成全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市福利院分院正式开工。新增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5家、民办养老护理院2家,改扩建公办养老机构3家。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系统,拓展紧急救助、家政保洁、物业维修、精神慰藉等服务内容。市残疾人服务中心建成运行。健全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成为全国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市。开展“慈善一日捐”公益活动。新建农产品平价直销店4家、放心粮店2家、放心粮柜8个。征兵工作位居全省前列。荣获省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创新社会治理。开展社区“减负增能”专项工程,行政事项准入制有效落实。以直选方式完成第十一届村委会、第九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出台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扶持意见,试点实施政府转移公益项目公开招标,开展第二届公益创投活动,新培育公益服务类组织30家,成为全国首批企业社会工作试点地区。市工商联被命名为江苏省“五好”县级工商联建设示范点。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挂牌运行,举办首届中国(昆山)法治微电影大赛,

通过“六五”普法中期考核验收。强化接访下访工作,重点信访案件停诉息访率达80%。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制,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开展消防安全行业性区域性火灾隐患、“九小场所”专项治理行动,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深化平安示范区创建,依法打击食品药品、环境安全等领域违法犯罪行为,违法犯罪警情降低2.7个百分点。启动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联合审查机制。

五、内外兼修树形象,公共文化和城市人文互动融合

文明创建深入开展。积极培育具有昆山特色的核心价值理念,大力践行“开放、融合、创新、卓越”的城市精神。深化“道德之城、乐仁昆山”建设,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及第三届“感动昆山”道德模范评选,设立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弘扬凡人善举,传承道德力量,凝聚社会正能量。新增339人加入中华骨髓库。推进“文明交通共铸”、“公共文明行动日”等主题实践活动,创设“昆山乐仁学院”,推广“道德讲堂”。举办文明行业文艺汇演、欢乐文明百村行、广场文艺周周演等群众文化活动2200场,送图书6万余册,送电影3500场。成立群众文化学会、群众文化艺术创作中心、群众文化辅导培训中心,创作文艺作品1200多件。市民在线学习注册人数达68万。

特色文化加快形成。通过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开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17处。国际文化旅游节、国际啤酒节、20xx世界电子竞技大赛全球总决赛、第四届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昆山序幕赛、第七届国际徒步大会等大型文化体育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和海内外爱好者的热情参与。编制昆曲十年中长期保护规划。组织《玉出昆冈》省内巡演、“昆曲回故乡”等活动。小昆班演员获小梅花金奖9个。成功举办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月等活动,设立昆台联合画院昆山分院,全力建设台商大陆“精神家园”。新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名、昆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启动闵氏伤科、锦溪宣卷国家级非遗申报工作。《昆山市志

(1981—2010)》出版发行。举办顾炎武诞辰400周年、朱文鑫诞辰130周年等纪念传承活动。与美国达勒姆市结成友好交流城市。

文体产业快速增长。新增文化产业项目70个,投资总额85亿元,预计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189.5亿元,增长13.6%,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5%。完成体育产业增加值40.2亿元,增长8.7%。体育产业基地跻身国家级。昆山影视网络动漫产业园成为首批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科技产业园。1部原创动漫作品获国家动漫品牌建设和保护计划最佳创意奖,2部作品入选国产优秀动画片。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申报版权作品8543件,增长16%。

六、标本兼治优环境,生态文明和宜居家园加快建设

绿色发展能力持续加强。实施加快转型升级腾出发展空间、已批未开发土地清理处置、经营性土地集中招拍挂等专项行动,整治淘汰高耗能、低产出企业72家,腾出存量用地3775亩,清理闲置土地5267亩,建设用地亩均产出比上年提高6%。健全节能降耗长效机制,淘汰热电产能2800万千瓦时、化工产能1.5万吨,关停28家重污染企业,培育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4家、清洁生产企业74家、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60家。对全市562家企业开展环境评级。完成66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节约标煤5.5万吨。万

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4吨标煤,下降4.1%。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幅度均超过10%。昆山开发区获评中德合作节能示范区,被列为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昆山高新区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新增绿色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全球首家一站式电子废弃物精炼厂开业投产。全市第一座电动汽车充电站投运。

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强沿线污水排放监控,加大吴淞江流域整治力度。开展电镀行业、“固危废”专项整治。推进七浦塘拓浚,实施阳澄湖生态优化行动和南部水乡岸线整治工程。完成12条、14.2公里黑臭河道整治,对老城区33处排水口进行控源截污。新铺设污水管网69.6公里,新增生活污水日处理量2万吨。成为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获得全国农业节水科技一等奖。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三类以上地表水比例提高到63.6%。严控扬尘污染,严禁秸秆焚烧,扩大高污染排放机动车限行区域,淘汰黄标车800多辆。基本完成出租车“油改气”工作,150辆公交车更换国Ⅲ高压共轨发动机。新建空气自动监测站2个。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0.1%(新国标)。建设声环境功能区自动监测点4个,噪声达标区覆盖率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0.8。

生态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出台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调整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淀山湖列入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施黄浦江路南段、城北大道、同周路二期等道路绿化工程,完成京沪高铁沿线环境整治及生态绿廊建设,改造西塘街、东门街等街头绿地,推广屋顶、桥柱、围墙等立体绿化,新增绿化面积1100万平方米,城镇绿化覆盖率、林木覆盖率分别达42%和19%。实现国家级生态镇全覆盖,创建国家级生态村2个、绿色社区1个、绿色学校1所。改造现有湿地,恢复滨岸植被,完成阳澄湖湿地景观公园建设。

七、降本增效转职能,政务服务和权力运行更加规范

行政效能不断增强。承接43个部门1138项省直管县下放权限。压缩承诺办理时限,审批再提速33.8%,网上审批率达55.8%。所有建设项目实现联合竣工验收。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站点“三级政务服务网”建设,审批系统平台实现所有区镇延伸覆盖。减少10个部门24类项目前置审批。公布行政事业性收费最低标准项目目录,取消、减免、降低12大项15小项收费。推进张浦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再下放行政服务事项35项、行政处罚事项44项。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各项准备工作。 机关作风不断优化。办理人代会议案和人大代表建议150件、政协委员提案192件,满意率分别达97.4%和97.9%。创新开展二次办理工作。开展规范行政执法专项行动。“机关服务品牌”创建向区镇延伸。加强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和依法申请公开工作,稳步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定期召开老干部咨询会、民主党派情况通报会、市民恳谈会,广泛听取工作意见建议。完善“四位一体”政风行风热线媒体联动机制,9个市级参评部门进行现场评议直播。开展通信行业“诚信服务、满意消费”专项治理活动,切实规范通信行业服务行为。

自身建设不断深化。水利、交通项目招投标统一纳入建设有形市场,卫生医药器械采购纳入政府采购中心,率先实现全流程网上政府采购。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完善电子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实现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收费等环节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强国资经营管理,提升市场化运

篇二:江苏20xx政府工作报告

江苏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xx年1月27日在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省长 李学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以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紧紧围绕三项重点任务,拓展深化八项工程,着力抓好十项举措,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全面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主要目标任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1万亿元,总量折合超过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33.14亿元,税收占比达83%;全社会研发投入16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4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8元,分别增长8.7%和10.6%;城镇新增就业138.34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2%;民生十件实事全面完成。全省经济稳中有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一)积极主动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省委、省政府出台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国企国资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等8个专项意见,273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以“5张清单、1个平台、7项相关改革”为基本架构,推动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取得重要进展。省级层面减少行政审批事项506

项,精简幅度近40%,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机关绩效管理取得积极进展。“营改增”试点企业达34万户,累计减税358.6亿元。全面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开展“三证合一”试点,新登记企业和注册资本分别增长14%和49.7%。同时,在完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扎实推进。

抓住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重大机遇,认真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加强与上海自贸区全方位对接互动,推动内贸和外贸、进口和出口、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进出口总额5637.6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出口额272亿美元,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首次超过加工贸易,实际利用外资281.7亿美元,新增对外协议投资额72.2亿美元,各类开发园区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新的提升。

(二)注重协同拉动,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措施,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适应需求新变化,以建设“智慧江苏”、“健康江苏”、“畅游江苏”等为载体,培育新的增长点,发展消费新业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4%,消费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5%,服务业投资占比突破50%,民间投资比重达到67.6%。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长江负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完工,南京禄口机场二期工程、苏南硕放机场二期航站楼投入使用,沪通长江大桥、连淮扬镇铁路、宁启铁路二期开工建设,新一轮铁路建设项目里程达1600公里,其中高铁1500公里,新建成城市轨道交通320

公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五年目标四年完成。南京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运营。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超过70万户,215万人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以调结构稳定外贸增长,推进通关便利化改革和外贸综合服务体系试点,开展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和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总额增长

2.3%,其中出口增长4%,对外贸易实现稳定增长。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持续开展江苏产品万里行活动,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着力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贷款规模保持合理增长,社会融资总量13440亿元,完成直接融资4231亿元。

(三)突出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以调高调轻调优调强为取向,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位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新增专业技术人才44.19万人、高技能人才30.56万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9.5%,高新技术企业达7700多家,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88%。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和质量强省建设,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保持全国前列。各地国家和省级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新成效。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校企联盟”规模扩大、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大力培育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13.2%。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重点发展金融、物流、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扎实推进工业强省六大行动,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工业企业技改投资增长19.9%。全面完成化解过剩产能年度任务,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目标。

(四)加大统筹力度,现代农业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全省粮食总产698.1亿斤,实现“十一连增”。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2%,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占比达45%,家庭农场达到2.18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1037万户。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危仓老库维修改造。严守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新建高标准农田170万亩。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顺利实施,又解决农村31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各项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城乡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城镇化率达到65.2%。积极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苏南转型发展步伐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认真落实促进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政策意见,加大对苏中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支持力度,苏中整体发展水平有了新的提升。强化内生动力,主攻薄弱环节,苏北发展六项关键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坚持科学开发导向,沿海开发六大行动取得良好进展。认真做好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和青海等工作,年度援建项目全面完成。

(五)坚持标本兼治,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以省政府1号文件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深入开展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等各类污染物的综合治理,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区域联防联控机制,青奥会后又出台了改善空气质量的九项措施,全年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9.6%。加强水污染防治,完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太湖水质持续改善,南水北调江苏段水质持续达标,长江、淮河流域治污规划考核居全国前列。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整治,累计完成3.7万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6.6万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新增造林65.2万亩,新增城市绿地7.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2.2%。实施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推进重点节能减排工程,

节能减排年度任务全面完成。有效实施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省级补偿专项资金增加到15亿元。建立绿色发展第三方评估机制,绿色发展综合指数明显提升。生态文明示范市、县(区)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

(六)加强社会建设,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全省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民生保障,其中省级财政达到80%左右。认真落实促进居民增收的28条政策措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深入实施就业服务体系七大行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1%,失业人员再就业77.64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96%以上。社保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率均稳定在95%以上,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分别上调10%和12.5%,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4.2%、71.2%和76%,46%的涉农县(市、区)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新开工保障性住房27.75万套、基本建成26.55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户4.2万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630公里、桥梁1478座。加强对重点县、集中连片区和黄茅老区的扶贫开发,新增100万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

TAGS: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