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河长制工作总结材料

进修社 人气:4.23K

乡镇河长制工作总结开展的意义在于不断提升河长制工作质量,更好地落实好河长制工作。下面乡镇河长制工作总结材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乡镇河长制工作总结材料

  篇一:乡镇河长制工作总结材料

根据《关于开展河长制工作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活动的通知》(铜河办字〔20xx〕3号)通知精神,铜鼓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及时组织全体干职工学习“五进”活动内容,对照相关要求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开展了节约用水活动。

局里专门组织召开了“饮水思源”的专题会议,教育全体干职工树立节水意识,用水后即关水杜绝水资源浪费,同时引导大家开展家庭节水活动,注重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环境。

二、制定了措施,强化了管理。

我局成立了“河长制”办公室,根据文件要求,制定出台了《河长制专项整治方案》等相关措施,针对河道旁违章建筑,查处违章,严格执行各乡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强性规划划定的四线(红线、蓝线、紫线、黄线)。凡是在河湖、库周边进行建房的,须经水务部门同意,尚可报我局依法依规审批。

三、深入各乡镇开展河道违章建筑排查,查处违章。

我局组织机关干部、乡镇规划工作人员、水务站工作人员一同排查河道违章建筑,排查出排埠镇定江河旁3个采砂工棚,大塅镇双红村1户,但经过水务站工作人员核实该户非违章建筑;三都镇黄田村、望湖村2户住宅楼;带溪乡高岭村3户住宅楼;截至6月30日对排查的违章建筑已经处理完成,拆除了采砂工棚3处,原占用河道滩涂,未批先建,通过小流域治理了3处,依法依规拆除占用河道部分2处并罚款,保持河道畅通,不影响库容。

四、加大“河长制”工作宣传力度。

组织各乡镇规划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宣传河道安全,严禁在河道旁护堤旁搭建临时建筑;宣传建房选址安全,避免在河道旁选址建设。

  篇二:乡镇河长制工作总结材料

20xx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入实施水利“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河道建设管理的关键之年。根据省厅工作部署,结合我市清水工程建设需求,我们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取得了新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重点堤防建设扎实推进。今年来,我市各地继续加大干堤加固、独流入海和中小河流的治理力度,市水利局继续落实月度通报制和现场督查制,重点堤防建设扎实推进。一是“强塘”工程干堤加固项目。截止年底,全市最后三只未完工项目除嵊州市下王镇小学至山头宅左堤加固工程正在实施外,其余两只已基本建成,年初8.71公里的建设任务完成6.86公里。二是独流入海治理项目。曹娥江、浦阳江独流入海治理工程共65.87公里,除作为2011年应急加固项目陆续完成的30.61公里外,剩余35.26公里列入年度实施计划。截止年底,曹娥江治理工程8.4公里已完工5.04公里,浦阳江治理工程26.86公里已完工20.15公里。三是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全市列入“20xx~2015”年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共15只,建设总长度60.04公里。截止年底,7只项目已开工建设并完成13.14公里,其余项目均已开展地勘、可研报批、初设编制、政策处理等前期工作。

(二)农村河道治理大力推进。农村河道面广量大,整治任务迫切。今年来我市围绕重点县和清水河道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农村河道治理得到大力推进。一是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建设。按照“基础具备、需求迫切、相对集中”的原则,柯桥区积极推进中小河流重点县项目建设,目前14个项目区已全部开展实施方案编制,5个完成,其中2个完成招标并组织实施。根据行政区划调整情况,我们及时就孙端、陶堰和富盛2.5个项目区实施问题与市财政和柯桥区进行了衔接。考虑项目申报和实施的一致性,孙端等项目区的建设主体名义仍为柯桥区水电局,同时按照规模不变、投资不变的要求,由市财政保障相关配套资金,并落实相关开发区(新区)组织实施,2014年计划开展孙端项目区建设。二是万里清水河道建设。根据省厅年度实施计划,及时分解落实各地年度清水河道建设任务,截至年底全市共完成河道治理205.5公里,超年度计划2.8%。三是河道清淤整治建设。按照清淤常态化工作要求,继续深入推进河道清淤疏浚,截至年底全市共完成各类河道清淤449.62万方,其中市区完成36个行政村河道清淤47.82万方。各地还通过点上清淤集中处置与面上清淤分散堆放相结合的方式,对淤泥出路难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较好成效。

(三)河道保洁深入开展。一是健全长效机制。根据省厅统一部署,结合我市水环境治理需要,对2002年出台的绍虞平原河网清草保洁管理办法存在的责任划分不明、经费保障不足和工作考核不力等内容作了重大调整,拟订并由市政府下发了《绍兴市区河道保洁实施方案》(绍政办发〔20xx〕99号)。8月1日方案施行前,我们及时联系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实施后又就责任区域调整后的细节问题及时进行协调,有力保证了方案的顺利实施。全市各地按照工作要求,积极制定河道保洁方案和落实具体工作。目前,全市平原地区河道保洁覆盖率已达100%,山区河道保洁率达72%以上。二是突出专项整治。围绕重点解决市区及周边支流汊港、小河小溇水环境问题,于5月份开展了为期二个月以“清面、清养、清乱”为主要内容的整治活动,共清理各类河面漂浮物和沿岸垃圾1.5万余吨、关停沿河畜禽养殖场45户、清理非法渔业养殖设施268处、打捞沉船1051 只、拆除船屋125只,实现了“清面全面完成、清乱基本完成、清养初步完成”的阶段性目标。全市河道“双清”专项行动扎实推进,自4月以来全市已累计集中打捞处理河面漂浮物4.2万吨,清除河中障碍物3504处,清理河岸垃圾7.3万吨。三是强化监督考核。按照“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河岸无垃圾”的工作要求,认真抓好日常检查通报,积极协调区域存在问题,全年共编发清草专刊11期、下发督办函4件。其中,结合市区及周边河道水环境集中整治活动,会同市监察局开展专项督查4次并形成通报,会同市委宣传部组织市级7家新闻媒体开展集中宣传报道 60余次,有力地促进了河道保洁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河道采砂有效巩固。市水利局继续加大日常检查力度,全年组织专项检查10余次,并就发现的新嵊交界山头里、前良等轧(洗)砂场尾水污染问题进行督办。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继续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全年累计查处各类非法采砂案件334起,有力地确保了曹娥江、浦阳江流域采砂专项整治成效。目前浦阳江流域禁采执行良好,曹娥江流域允许采砂滩涂和河段作业规范,秩序稳定,未发现非法采砂及超范围、不按规定采砂现象,市区引水工程进口原水平均浊度目前基本控制在60NTU以内。越城区对鉴湖镇3家轧(洗)砂场实施了关停,皋埠镇8家轧(洗)砂场关停方案正在拟定中。

(五)“河长制”管理深入实施。今年以来,以巡查督查、劝导引导为主要内容的绍兴市区主要河道“河长制”管理工作全面推开,各三级河长单位共签订“河道三包”责任状1403份,设置宣传标志标牌279块,发放宣传资料54619份,全年各三级河长共组织巡查66873人次,劝导、阻止各类不文明行为7614起,向“数字城管”反映事项428起,解决312起。为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我局会同市城管办对市区49个三级河长分批进行了培训,并建立落实了“市区三级河长工作一月一通报”制度。当前,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重构产业、重建水城”的`决策部署,为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水环境治理责任,按照“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长效监管、严格考核”要求,《绍兴市“河长制”管理实施方案》已正式出台,相关工作正有序推进。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村河环境不容乐观,综合治理有待推进。受长期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目前我市农村河道治理在规划、措施、资金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与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二)日常管理存在盲区,长效机制仍需健全。各地重建轻管、重近期轻长效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一些小河小溇容易成为管理的盲区,也往往又成为舆情反映的焦点,水环境执法监管也缺少更为迅速有效的措施。

(三)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护水共识仍需提高。当前我市新闻媒体已加大宣传力度,但由于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和约束不够,不少市(村)民依然把河道视为天然垃圾场,而受经济利益驱使和执法存在薄弱,偷漏排污水现象依然存在,单位和个人的水环境保护意识依然淡薄。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农村河道治理。以重点县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力度。在全面完成年度项目区实施计划的基础上,积极会同市财政出台市区农村河道治理优化政策,以已编制的市区农村河道治理规划为引领,以乡镇为主体,成片推进治理。

(二)进一步强化监管考核机制。以强化监管抓手,不断完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继续落实清草保洁、河道采砂专项检查和专题督查工作制度,及时通报各类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同时结合我市“重构产业、重建水城”工作,严格将河道日常管理与各地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挂钩,并进一步强化考核问责力度。

(三)进一步深化河长制管理。以水城建设为目标,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逐步建立起责任明确、制度健全、运转高效的河道管理体系,2014年全市主要河道实现三级河长全覆盖。继续深化市区“河长制”管理工作,进一步发挥基层社区、社会团体和志愿服务者的作用,积极开展节水、爱水、护水活动,努力营造人人参与治水、人人共建水城的浓厚氛围。

  篇三:乡镇河长制工作总结材料

水是生产之基,生态之要,生命之源。今年以来,余新镇党委政府按照上级政府要求,结合余新实际,多级联动进一步推进“五水共治”工作,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倒逼生态转型升级。自“五水共治”启动以来,我镇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务实抓推进,以责任促落实,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现将20xx年工作开展情况及相关体会汇报如下:

一、布局体系定基调

(一)建组织,抓落实。年初我镇制定20xx年度“五水共治”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今年“五水共治”建设项目,并形成由镇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具体工作人员实际抓的工作格局。做到层层落实,步步推进,有重点地织就一张覆盖全镇的“五水共治”网络格局。

(二)广宣传,造氛围。我镇今年以来扎实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充分发挥镇、村和社区干部带头作用,做好全民“清洁日”行动。为进一步提升全镇农户治水护水意识和参与人群,我镇借助日常巡河,积极宣传“五水共治”相关规定和要求。宣传进村入户,营造一个人人参与治理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二、“五水共治”,治污先行

(一)落实河长制工作,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为进一步加强“河长制”工作管理,我镇河道通过区、镇、村三级领导担任相应河道河长,建立起区镇村三级河道全覆盖的河长制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根据联系包干河道的水质现状和水质改善规划目标指导,协调和监督相关的属地责任单位开展水污染防治逐段逐条河流水质的持续改善,提升全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成效和水平,努力实现水环境的持续改善。今年我镇对132块河长公示牌信息进行了更新,通过更新公示牌,信息更加完善。

(二)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雨污管网铺设。自2014年初开始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截止目前,我镇共治理农村生活污水2800户,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全覆盖,有效地堵截了农村生活污染源。

今年以来,我镇已完成道路污水支管网铺设1.25公里,小区污水管网铺设7.644公里,共完成铺设8.894公里。在镇西路、五星路等八个区块已完成雨水管网铺设11.047公里。雨污分流不仅改善了水质,管住了污水,同时也减少洪水和内涝,让雨水得到有效利用,促进了排水体系转型升级,助力嘉兴海绵城市的建设。

(三)进一步巩固“清三河”成果。我镇今年为巩固“清三河”成果,对91条,58公里已整治完成的“三河”进行定期抽查、督查,同时开展“回头看”,认真落实“四位一体”保洁机制,防止发生反弹。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增效等技术,开展农药废弃包装回收,从源头控制农业污染流入河道。

(四)全面完成生猪退养。根据南湖区生猪产业减量转型工作领导小组文件精神,我镇相应成立“余新镇生猪减量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相关《实施方案》、《村规民约》,发放《告知书》,通过开展违章猪舍拆除工作“回头看”和实施全面退养,对发现的26户新违章猪舍超面积养殖约1425平方米全部整改到位。到5月底全部完成生猪退养工作,共退养养殖户321户,存栏数5752头,其中母猪退养54头。退养面积13840.7平方。

三、深化水利建设同步发力

(一)三大工程协力掀起热潮。我镇农庄、金星、长秦、黎明四个村开展了“20xx年河道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工程”、“黎明苑河道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和“20xx年度水系连通工程”,共涉及河道(港)11处,整治河道总长度4063米。通过水系连通新开通河道,建造生态护岸、清淤、修坡、拓宽、修筑圩提、护岸绿化有效的改善水环境和汛期时水流速度,为防汛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防汛防台体系进一步健全。进一步加强农业防汛抗旱防台等气象灾害应急应对能力。完善防汛防台工作预案,落实以主要领导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我镇建立防汛防台、抗旱、防冰雪灾害抢险队伍12支,全队169人组成。配备有潜水泵62台,另备有木材、铅丝园钉、编制袋、应急照明及救生设备等。全镇共有12个避灾点,用于人员紧急安置。由于早落实、早准备,确保了安全渡汛,今年顺利通过市对《基层防汛防台规范化建设》验收。

(三)做好平湖塘延伸工程的协助工作。我镇涉及平湖塘延伸拓浚工程沿线及安置区块农户共计184户,其中工程沿线涉及170户,安置区块涉及14户。截至目前,已评估签约178户,安置175户,土地征用工作已全部完成,共1655.64亩。

(四)加快河道疏浚工作。为了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我镇坚持以清淤治污为突破口,以标本兼治、牢抓源头为导向,全力推进“五水共治”。我镇今年疏浚河道21公里,投资200余万元,完成区下达疏浚河道任务。目前清淤工程仍在进行中。清出淤泥填入空泥塘后复垦复耕,进行生态处理。

(五)农田水利提升项目防洪排涝保节水。我镇长秦村20xx年粮食生产功能区提升项目已经过现场勘察、校核及规划,即将启动施工。该项目重点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提升。项目区通过对部分排、灌渠道进行清理和修复,使农田排灌水畅通。这将有效减少农田渗漏水现象,达到“有效防洪防涝,高效节水”的目的。

四、科学举措探索治水

(一)治水“请来”狐尾藻,净水又美化。20xx年我镇在辖区海盐塘所有支流河道中种上了相应比例的狐尾藻。狐尾藻既可以通过根系吸收臭水底质中的氮磷,也可通过茎叶利用水中的富营养物质,氮磷被吸收后用以合成植物自身的结构组成物质。狐尾藻还能吸收河道中重金属元素,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今年以来,共种植水生植物8000余平方,对水质的改善起到了一定催化作用。

(二)微动力人工湿地农村生活污水终端。我镇微动力和人工湿地的污水终端建设大大提高了污水过滤效率。 普光村是我镇第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设试点,现已经经过了一年多的正式运行。这里农户产生的生活污水经过物理和生物作用,生活污水中的固体垃圾得到沉淀和分解,最后经过土壤渗透作用净化,借助科技堵住污染源头。

(三)农田退水生态拦截试点。农业面源污染因具备范围广、分散快、难处理等特点,仍是当下水环境治理中的一大难点。针对这一现状,我镇建立了南湖区农田退水生态拦截首个试点,其原理是利用湿地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中氮磷浓度。相当于构成一个小型农田“湿地公园”。生态沟渠里种上野茭白、菖蒲等水生作物后犹如一道天然屏障,对农田排出的水进行首道沉淀和净化。

五、心得体会

(一)治水过程中的难点

其一:由于整个工作涉及面广、条线多、工作量大,资金投入支出大,增加了镇财政的资金压力。

其二:农民政策处理难。主要表现为借地难。比如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过程中,要进行管道铺设,势必要开挖土地。部分村民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热情不高、支持不够,导致一些工程在推进过程中进度缓慢。

其三:治水过程中劳力治水比重大。劳力治水耗时耗力,效率不高。部分工作需要长时间反复去做,不能做到“一锤定音”。这无形中束缚了劳动力也增加了资金压力。

(二)治水工作心得

其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应当积极借鉴其他乡镇、街道的治水经验。在沟通交流中,谋寻一套最适合自身的治水方法。在对比中发现自身方法中的短处,消化吸收别地方法的长处。

其二:加大科技治水力度。进一步引领专业和技术更新,让治水科学化、专业化、高效化,逐渐降低治水的经济、时间成本。慢慢让技术含量低的劳作治水向专业化的科学治水转型。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提供有利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