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石》观后感

进修社 人气:2.37W

应该是20XX年开始,无意间买了本《魔法石》,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连读四本。之后便是望眼欲穿地等待,期间还担心罗琳别出什么意外,否则故事不能读完。最后三册,从初中到大学,都是先买本英文的盗版,然后等待中译本。读到第六本都一直是很激动的,罗琳用整整一册毁掉一个魂器,还搭上了邓布利多的性命,就可以想象第七册得有多多么精彩。过高的期待,总难免一定的失望,其实最后一部并不失前作的水准,只是故事讲到这里也就只能这样,大开又并不都一定大合。不过最终的决斗总觉得草草了事,哈利是典型星矢式的,不是张无忌式的,一句“除你武器”就搞定了伏地魔,看的时候的确被雷到了。

《魔法石》观后感

时至今日,8部电影完美谢幕,感慨之余,也想梳理下多年的感受。

其实自己对魔法体裁并不感冒,现在是,小时候其实也是。记得20XX年中国刚出版这部小说时,看到封面一个骑扫把的小男孩,自己心里非常鄙视。20XX年初,借第一部电影上映,出版社把四本重印,自己也是闲来无聊买来看看。现在来看,自己非常喜欢这部小说的因为以下几项:悬疑、幽默、校园、友谊与博爱等情感和历史性的神秘感。前三项没有过多可说,着重说说后两项。

情感元素是很能抓住有这种情节的人的心理的,罗琳作为一个女性作者,并且人生经历坎坷,能够表现出这种情感张力,既感染人心又恰到好处、不做作,与那种琼瑶式的滥情苦逼作品有天壤之别。友情不必多说,从铁三角到邓布利多军,还有哈利的父辈,虽然有懦弱的虫尾巴的背叛,以及没有坚守住友情阵地“堕落”为爱情的罗赫组合,并不影响整体上的荡气回肠。个人觉得友情是人类情感中相对最纯粹的一种,不涉及血缘及性,真友谊核心完全看是否情投意合,又基本靠个人选择。铁三角不光是典型的真友谊,又是出生入死可托付性命的.战友,这份情谊自然打动人。

爱情在这部主要给孩子看的小说里是点到为止,并且表现出的归因总是很简单。赫敏必然要选择哈利或者罗恩,一方面肥水不流外人田,一方面符合我的观点“男女之间就没有非常纯粹的友谊”,条件成熟,友谊变爱情自然而然。金妮漂亮、勇敢、大气、又是运动健将,在小说的出场人物中是数一数二的美女,和有媚娃血统的芙蓉不相上下,更重要的是——她是罗恩的妹妹。英雄配美人,肥水再次不流外人田,好哥们儿又成了好亲戚,最俗套却又最符合读者的心理期待。

被藏到最后的、那份敢称“always”的爱,想必感动了无数人。最坚强的外表,往往有最柔软的内心。与之对比的邓布利多,表面上慈爱而幽默,内心的大局观和责任感却近乎冷酷。斯内普完全是一个黑暗版与悲剧版的哈利,并且一生都牵绊在一份永远无法有结果的爱情之中,着实令人唏嘘。

贯穿整个作品的还有“博爱”,不论血统出身、提倡各种智慧生物的平等等等。上中学时,对这种理念是非常买账的,因为知道的太少。现在来看,不能说这种观念不对,只是说对于这种观念你没法钻牛角尖,不能看得过于纯粹,否则就是自讨苦吃。一部通俗的半儿童的文学作品,少不了这种幻想,也能把很多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至于“历史性”及“神秘感”我至今没有什么免疫力。比如日本的一些漫画,有宏大历史背景的,或者像《XX帝国》这样的故事,非常喜欢。所以,非常喜欢看第六册时的那种感觉,不停地穿梭在伏地魔个人的历史之中。很多人都说女性文本创作者,不能很好的驾驭历史,我至今也不确切地知道很好地驾驭历史是什么样子。是能有条不紊得讲好多年里发生的事?还是能通过讲述历史表达历史它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但是很确切的是,在文史哲名人堂里,女性一直是少数,甚至是绝少数。有很多的女性小说家,不过在我个人看来,女性作者多以表现细腻乃至微妙的情感见长,历史性哲学性总离得太远,可能是我看的太少的缘故。罗琳可能有条不紊地讲了一段时期的魔法界的历史,但你没法指望在这个被限定的文本里能通过这种叙述讲出什么观点,至于她能不能讲出,不得而知。

现在来看魔法世界的设计,就注定伏地魔这种人物会没完没了的出现。小说中,拿来与伏地魔对抗的“爱”这种观念,就和“正义”这种观念差不多,不会是柏拉图的完美形式,不过是人们心里和嘴上的一个幌子。不可不信,否者被人骂没人性;又不可全信,那是自讨苦吃。在罗琳那里,通晓并设计全局的邓布利多,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也没有在哈利的生命上感情用事,活脱的一个政治家面孔。十多年包装起来的爱的教育,实际上是为了让哈利勇敢地赴死。在小说里,这种牺牲变得正确无比,可现实中这种观念真的值得商榷。没伤及别人,可能算是牺牲,伤及别人就成了恐怖主义,结果可能达到更可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