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我们怎么办发言稿

进修社 人气:6.27K

导语: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城市品质将大大提升,更多的蓝天绿地、更清新的空气,将让普通市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更高。不妨看看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我们怎么办发言稿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我们怎么办发言稿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我们怎么办发言稿】

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坚定信心、拼搏进取,坚定走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之路,不断开创郑州发展的新局面。

一个区域有一个区域的资源禀赋,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发展之路。

走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之路,要认真把握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思路,明确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六个定位,着力做好十个方面的重大任务,推进九大支撑性工程,做实六大基础性工作。这就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路径选择。

这样的路径选择,符合国家、省委对郑州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期盼,有利于承续郑州的发展基础、发展态势,有利于强化郑州的发展优势、补齐郑州的发展短板,也符合郑州发展的阶段特征、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

走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路子,要积极作为,加压奋进。“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可以促进工作,提高质量。”和武汉、成都相比,我市在经济总量、全省首位度、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直面这种差距,但也必须看到郑州所独有的发展优势,看到郑州发展面临着的难得的战略机遇。既不能故步自封、自我满足,也不能妄自菲薄、丧失机遇。

良好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国家政策在我市的叠加,省委政府集全省之力支持郑州发展,这些都为我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明确目标、加压奋进、积极作为,将叠加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发展落差转变为发展势能,将远大目标转化成现实作为。

走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路子,要坚定信心,鼓舞干劲。“今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用更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要用更坚定更深入的改革来破解。”国家发展是这样,地区发展同样如此。

有信心才有力量。近些年郑州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部不断拼搏、不断赶超、不断“逆袭”的发展史。在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有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有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有志在千秋、“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有真抓实干、顽强不息的务实拼搏。增信心、鼓干劲、强共识、敢拼搏、聚合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必能迎来高质量、高效益、持久可持续的赶超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郑州路子,也一定能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畅。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我们的事业是一点一滴干出来的,我们的道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全市上下要继续坚持“四重点一稳定一保证”工作总格局,继续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优势、增实力、补短板、能抓住”的十二字方针,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统揽,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为引领,以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为方向,着力发展枢纽经济,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着力增强经济综合实力,以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重干的工作作风,努力建设具有发展活力、人文魅力、生态智慧、开放包容的国家中心城市,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国际化都市,为中部崛起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我们怎么办发言稿】

当前,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已拉开帷幕,成都发展的恢弘篇章正翻开崭新一页。

“规划龙头”的科学引领

谋定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布局

城市发展,规划是龙头。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当前,成都正从区域中心城市跃升为国家中心城市,未来最终将迈入世界城市行列。市委、市政府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站高谋远、抢先发力,坚持“干五年、看十年、谋划三十年”,系统谋划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体系和行动纲领。在编制《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的基础上,把制定《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行动纲要(2016—2025年)》作为落实市委“157”总体思路的“施工图”抓紧推进,系统开展2025战略规划及专项规划编制,及时启动2049远景战略研究。这一系列规划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了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强化“五维支撑”,推进“七大任务”,各类规划有机衔接引领发展的工作格局,力求在新的经济版图中赢得主动、占据高位,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构成了治蓉兴蓉的总体战略布局,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总纲、建设的蓝图和管理的依据。

“双核共兴”的空间结构

打破千年单中心发展的城市格局

总书记指出,“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世界城市的发展普遍经历了“从单个城市孤立发展走向城市群协同发展,从单中心走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从快速粗放式扩张发展走向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精明增长”的转型演变过程。成都城市发展自古就在府河、南河形成的冲击区域内呈点状展开,新中国成立后,成都城市空间开始以旧城为基础,不断轴向扩展和内向填充,逐步形成了“环+射”的空间格局和一城独大的'单中心结构。当前成都城市发展已处于“郊区化”与“大都市区化”叠加期,调整优化成都城市空间布局迫在眉睫。要防止变成“摊大饼”,防止形成走廊式城市形态,必须加快城市空间形态从单核到双核、从圈层状到网络化、从城市单体到城市群的跃变,以此增强城市承载力、破除城市资源环境约束瓶颈、扩展城市发展腹地,以城市空间的优化,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格局,将进一步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推动区域协

“四轮驱动”的动力结构

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新引擎

城市动力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驱动力量,决定着城市发展的速度、质量和可持续性,影响着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动力转换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这种转换,不是要搞推倒重来,而是一个无缝接续、均衡协同、优化增强的过程,是一个逐步转换的过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推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增强混合动力,解决现实稳增长的动力问题;又要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创新驱动,解决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动能问题,真正使经济发展动力加快转换,培育新的增长点,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当前,成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从以要素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从对外开放向对内对外双向开放转变,从人力资源大市向人才资源强市转变,加快形成以创新、改革、开放、人才“四轮驱动”为主的城市动力结构,为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引擎,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活力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工业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铸就建设西部经济中心的城市实力

城市发展,基础在经济、支撑靠产业。按照法国经济学家佩鲁著名的“发展极”理论,城市经济具有要素空间分布高集聚性、经济活动高开放性、投入产出高效性等突出特点,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接续奋斗,成都成为全国第九个经济总量进入万亿级的特大城市,城市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我们仍然面临既要做大总量又要转型发展的双重任务。做大经济总量就要结合成都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发挥投资的底盘作用,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吸引民间投资;转型发展就要针对成都没有经历充分工业化的特点,大力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建设全国服务业核心城市,加快西部金融中心、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国际购物天堂和国际会展名城建设。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推动农业向集约式、经济型、现代化转变,打造农业天府品牌。

“包容创新”的精神内核

彰显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城市魅力

城市实力靠经济,城市品位靠文化。每一座国际大都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鲜明的个性和表现符号,以及因之散发出的精神特质。文化不仅能给城市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会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经济起飞的重要发动机和助推器。成都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十大古都”之一,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又地处中原文化和羌藏文化的交汇点,历经多次大移民、大融合的洗礼和碰撞,涵养出和谐包容、开拓创新的城市精神内核。以打造城市第一会客厅“成都中心”充分挖掘和展现“千年城市中心、历史文化源点”的特点,留下延续千年的文化痕迹和文化记忆,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及互联网等融合发展,打造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将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根脉,推动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显著提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健康宜居”的生活品质

体现城为民建市为民享的城市价值

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城市生活品质,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近年来,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年超过六成,已构建起宽覆盖、多领域的“大民生”工作格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求我们以民生民向民愿为工作导向,不断加大政府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更高标准推进就业、教育、医疗、扶贫等工作,坚定不移保护和优化城市生态,增强城市吸引力和市民认同感、归属感,着力建设健康成都、幸福蓉城,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努力让孩子们快乐成长、让青年人乐业创业、让老年人颐养天年,让全体市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人共生共荣,真正让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

检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经历了发展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的成就前所未有,人口和资源聚集度越来越高,成都已进入城市加速转型阶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城市,必须加快推进大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的必然要求,意味着必须改革创新,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管控,转变为多方参与、多元共治。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正是顺应城市转型和变革要求的现实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法治为基,通过依法治理、系统治理、智慧治理,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