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的导游词范文(精选6篇)

进修社 人气:2.14W

作为一位尽职的导游,时常需要用到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讲解词。如何把导游词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蒙山的导游词范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蒙山的导游词范文(精选6篇)

蒙山的导游词1

你知道吗?在沂水这个平凡的地方,有一座气势雄伟的天蒙山,它由四座主峰组成,游览路程全长有13多公里呢!当然,不会把大家累坏的。因为景区有世界最先进的索道,并配备了国内唯一的水晶吊箱,可以让游客360度的感受沂蒙山美景。乘坐索道可以节省近三分之一的路程,更好的保存体力。

天蒙山已经在我们眼前了。你们看,在不远处,隐隐约约能望见一条长长的银线,那就是“世界第一人行悬索桥”啦,因为我们从东门上山,南门下山,所以别无选择,大家必须要走悬索桥,没关系的,我相信大家不会害怕的,勇往直前!

到了天蒙山旅游景区,请把我们身上的火种放在车上,因为天蒙山景区现在是森林防火期喲!天蒙山上有很多有价值的景点,比如说万福石、天蒙顶、孔子孟子相遇处……好多好多,数不清的景点,需要大家自己去游览。

现在我们说一说安全,以及注意事项。可千万不要把安全当做小事!天蒙山很陡,但是周围都有栏杆,很安全。注意!如果谁把火种带近了景区,后果非常的严重!

天蒙山这样优美的地方,文明游览靠大家。

蒙山的导游词2

接待各人来到这里旅游,很兴奋当各人的导游!

蒙山是沂蒙山的主体,联贯近百公里,群峰嵯峨,重峦叠嶂,气魄恢宏,主峰龟蒙顶海拨1156m为山东第二岑岭,被称为岱宗之亚。

蒙山是一座迂腐的山,是一本博大博识的地学史书,是一座内容富厚的自然地质博物馆,它记录了大地28亿年以来的沧桑巨变。28亿年前,蒙山地域为一个不变的陆块。距今28—27.5亿年间,受大地裂谷浸染形成面积普及的海盆,岩浆沿裂谷喷发喷溢并接管沉积,形成火山沉积岩系,这就是齐鲁大地最为迂腐的岩石泰山岩群。之后的2.5亿年间,蒙山地域担当两期大局限岩浆侵入,吞噬了泰山岩群,形成阜平期蒙山岩套、五台期峄山岩套花岗岩类;距今25—23亿年间,蒙山地域又担当第三次大局限岩浆侵入,形成吕梁期傲徕山岩套二长花岗岩,交接或捕虏了泰山岩群和前两期岩浆岩。距今23—8亿年间,蒙山陆块经验告终构行为的挤压和小局限的岩浆,处于隆升剥蚀时期。8亿年以来,蒙山地域又经验了海进海退的变迁及陆相火山。直到距今3000万年以来,受喜马拉雅行为影响,蒙山断裂再次,蒙山主体不绝隆升剥蚀,终于雄踞齐鲁大地。

在亿万年的汗青长河中,大天然的力气是人们不可思议的,它断山裂海,培育了沂蒙山区异彩纷呈的地质遗迹。

沿蒙山山脉普及漫衍着三期大局限岩浆侵入形成的岩石:片麻状英云闪长岩、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配合组成了蒙山的主体。蒙山并由此成为蒙山岩套的定名地,是华北地域以致世界远古代TTG质花岗岩系出露最好的地域之一。形成于距今17—15亿年间的中元古代四堡期牛岚辉绿岩脉,定名地也在蒙山,是我国本期岩浆侵入最为典范的地域。这里有我国局限庞大的古结构带,形成于距今26亿年前后,经验恒久多次岩浆和结构挤压浸染,北西南东偏向延长达上百公里,宽2到9公里。

沂沭断裂带及其东临的中生代潜火山岩和侵入岩遗迹,沿线的温泉地热遗迹等,是研究华北板块东南缘结构行为、板块俯冲碰撞造山进程的重要证据。

莒南恐龙足迹化石形成于距今1.2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形态生涯齐备、数目浩瀚、种类一切,为天下少有、海内有数。来这里还可以看到天下上最大的石铁陨石,重达4吨,是研究天体演化不行多得的实证。

沂蒙山是一座富足的山。蒙山金刚石是中国发明最早的原生金刚石矿,其颗粒之大、品位之高,均居世界首位,蒙山是名副着实的中国钻石之乡。距今5到4.5亿年间,蒙山地域沿近南北向断裂带有幔源岩浆侵入,形成金刚石矿母岩常马庄金伯利岩。1983年发明的蒙山1号钻石 ,重达119.01克拉,是海内原生矿中最大的一颗钻石。

沂蒙山钟灵毓秀,天然风物壮美。千峰万壑,林海花潮,奇嶂绝壁,山峦缥缈,泉飞瀑鸣,湖光滟潋,兼北国山川之雄奇,继江南水乡之灵秀。

蒙山山体巍峨高耸,在新结构行为影响下形成的花岗岩奇峰四处可观,海拔高度多在 500米之上。龟蒙顶、天蒙顶、云蒙峰等山峰,沟谷艰深、山势雄奇。鹰窝峰、刀山、大汪等悬崖绝壁,相对高差达百米以上。

蒙山的导游词3

各位好!

蒙山,古称东蒙、东山,位于山东省蒙阴县南部,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56米,为山东省第二岑岭,素称亚岱。蒙山国度丛林公园于94年12月被原国度林业部核准设立,95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当局列为省级风光胜景区,现为国度AAAA级旅游区。公园总面积5。5万亩,天然资源富厚多采。拥有野活跃物:兽类10科15种,鸟类28科78种,植物100余科900余种,丛林包围率达96%以上。有百里林海、自然教室之称。99 年经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监测,景区内氛围中负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854167个,为北京地域195倍,居世界之首,为该中心有史以来测得的最高值,被誉为自然氧吧、超清洁地域、成为中国最佳绿色健身旅游胜地。

景区奇峰矗立,气魄雄浑,自古有九十九峪,七十二峰,三十六洞天之名胜,尤以巍峨俊秀的山岳景观和原始丛林风采为众人称颂。她是玄门文化的圣地,是鬼谷子王禅老祖修炼神道之地。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鲁的记述,康熙、乾隆、李白、杜甫、苏轼、公鼐等历代帝王将相、文人书生都曾游历蒙山,留下千古绝唱。公园包罗水帘洞、雨王庙、云蒙峰、百花峪、老龙潭、望海楼六大景区。开拓出中国瀑布、雨王庙、巨细云蒙峰、栖凤山、邵家寨、等180余个景点。四序景致:春季林海花潮,夏日飞瀑流水,秋季红叶映照,冬季玉琢冰雕。

蒙山的导游词4

晋阳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况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其原有的风采,致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伟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巳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

晋阳西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三至七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西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时在六世纪。如按“巴”佛凿于“七世纪”来说,我晋阳西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13)早162年。按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晋阳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为东魏所建的大庄严寺。北齐天保二年(551),高洋赐额“开化”,又称开化寺,并依山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称“大庄严石窟二寺”,可见“西山大佛”当初是称“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寿初年(602),建起了庇盖大佛的大佛阁,改称“净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渊留守晋阳,复名开化寺。显庆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则天来幸并州,瞻仰开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长史窦轨“速庄严备饰圣容”,“开拓龛前地,务令宽广”。

武则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长安后,经两年时间,由皇帝内宫做了两件袈裟,派专使驰马飞送并州,给这两寺大佛像赐披袈裟。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了并州。唐武宗灭佛时,大阁虽然失修破败,但大佛未损。晚唐乾宁二年(895),晋王李克用竭河东之力,“计口随钱,不可胜计”,五年用工三十万,重修了大佛阁。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平王刘智远留守北京(晋阳),又修佛阁。这次重修的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可见阁之大。元末(1368),寺毁阁倾,火佛头部掉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从此埋没六百余年。

自北齐凿佛,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扩建、瞻游、纪事等碑刻,除前寺址上遗有五代后晋和元、明的几通碑刻已移置太原双塔寺保存外,其余各代碑刻均未外运,当仍在其处,共处当有大量埋藏物。至于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对这尊大佛的考查,现仅触及其一半,还需清理发掘。

蒙山的导游词5

今天一早,我们全家就来到了位于晋源区金胜乡寺底村的蒙山大佛旅游区。终于要一睹为快了,车刚一停下,我就迫不及待地向景区跑去。

一踏入景区,一股大自然的气息就迎面扑来,我深深地吸了一口,顿觉神轻气爽。展现在眼前的是茂密葱郁的树林,各种各样叫不上名的野花,还有就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听着水声,伴着美景,就像走在了人间仙境,我就是那快乐的小精灵。

顺着小溪往山上走,没觉得有多累时,就看到了一个大大的广场,在广场的正前方是一大段台阶,沿着台阶一步一步地往上走,我的心也越来越激动了,马上就要看见蒙山大佛了。怀着这样期待的心情终于走完了最后一个台阶,“哇”一个好大好大地佛像就在我的面前,他那宽宽的双肩,高大的身躯,慈祥的面容都那么让人心灵为之震动。人们都从见到他的惊奇中转变为静寂,静静地观赏他的雄伟,为他的恢弘气势所震撼。这真是世界摩崖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我举起像机拍下了这一奇观,我要拿回家好好地品味,并且告诉我认识的人,让他们也快快来这里看看。

蒙山的导游词6

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蒙山晓月为旧太原八景之一。北齐高洋帝于天保二年(551)将东魏大庄严寺扩建为开化寺,开凿了高200尺的摩崖大佛,称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国最大的乐山大佛略高。隋文帝时新建了庇盖大佛的殿阁,唐高宗和武则天曾来此礼佛,赐宫内袈裟。由于寺毁阁倾,大佛淹没于乱石瓦砾之中,仅见胸颈部分,胸宽25米,高17.5米,颈部直径宽五米。目前做为旅游资源正在规划开发之中。

蒙山大佛,也称晋阳西山大佛,是一尊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的蒙山中的摩崖大佛,现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本是蒙山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曾来此礼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毁。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发现,发现时佛头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风化严重。古籍记载,蒙山大佛高二百尺(合今制59米)。根据实际测量,蒙山大佛两腿底部至颈部高约30米,按比例估计原来的佛头高约10米,加上后世重修时补筑的基座高6米,蒙山大佛原本的高度大约为46米。2007年起,太原市对蒙山大佛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加固了佛身,并参考太原出土的北齐佛头新修了高12米的佛头。2008年10月,蒙山大佛景区向公众开放。

蒙山大佛本是开化寺后的佛像。开化寺建于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9年),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额“开化寺”。寺后凿石修路,在寺后一里处依山凿刻佛像,即蒙山大佛。当时太原被称为晋阳,是北齐王朝的陪都。北齐太祖高欢在此创业,击败尔朱荣,后来实际掌控东魏朝政,为北齐的建立打下基础。此后北齐各代帝王常往来于首都邺城和别都晋阳之间,相当重视对晋阳的建设。按照五代苏禹圭《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中的记载,《北齐书》等史料中北齐后主高纬“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说的就是蒙山开化寺大佛。因此,蒙山大佛有时也被称为“晋阳西山大佛”。

蒙山大佛开凿的年代存在争议。一种观点根据《永乐大典》中《太原志·太原县》的记载,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始于北齐天保二年。另一种观点根据明嘉靖《太原县志》、明成化《山西通志》的'记载,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在开化寺建寺之后,即晚于天保二年。有研究者根据五代苏禹圭《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中所述“北齐文宣帝天保末年,凿石通蹊,依山刻像”,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始于天保十年(公元559年)。研究者据《北史》中后主高纬“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的记载,认定蒙山大佛完工于后主高纬时;又根据宋人记载中蒙山曾有北齐天统五年三月撰《蒙山碑》、《北史》天统五年三四月间北齐后主身在晋阳且有重要佛事举行,推定蒙山大佛的完工时间就是北齐天统五年(公元569年)。

蒙山大佛为利用陡直崖壁开凿而成,位于蒙山近山顶处。佛龛为摩崖敞口式,宽29.60米,进深17米,平面大约为半椭圆形。佛像头部已经遗失,山与颈部平齐,研究者推测当时此处很可能有自然突起的岩石,开凿时将它刻成佛头。佛像背后的山崖有大片平地上有寺院遗址,散落有残碎砖瓦,还有刻着“杭州天目山峰彻禅师”的断碣。蒙山大佛为单体佛像,龛内外没有胁侍像的遗迹。

大佛头部遗失。颈部直径5米,高2米余,有三条阴刻项线。颈部至腹部高22米,两肘间距22.70米。两肩平而宽,胸胛肥厚,身形壮硕。由于大佛的岩体为疏松的砂岩,风化、崩塌相当严重,佛像衣纹服饰已无法辨认。佛像的胸部存有若干排小方孔,据推测为重修大佛时留下的遗迹。佛像小臂长12米、宽2.80米,保存较为完好。佛像施禅定印。右手长3.10米,手掌及小指尚存;左手已残。两手之下为条石补砌的双腿,高3米,结跏趺坐式。腿下为条石台基。双腿和台基均为重修大佛时砌。研究者认为,佛像原来的坐姿虽未必是重修时的结跏趺坐,但是由两手的禅定印判断很可能就是结跏趺坐式。宿白根据清理前的遗迹推断蒙山大佛是倚坐的弥勒佛。然而,清理之后的佛像施禅定印,结跏趺坐,并不是倚坐的佛像。后来的研究者认为,蒙山大佛可能是释迦佛。理由之一是《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提到“成招提之胜因,侔释迦之真相”;另一个理由是北魏开凿的云冈石窟第20窟的释迦佛也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与蒙山大佛相同。

蒙山大佛自双腿下部至颈高约30米。研究者按照双肩宽度18米估计佛像头部高度大约十米左右,即蒙山大佛通高为40米,加上后世重修时增砌的6米高的基座,总高度大约46米。这与史籍的记载有所不同。唐代的《冥报记辑书》记载蒙山开化寺大佛高二百尺。按唐代一尺合现代0.295米,唐代记载中蒙山大佛的高度为59米,比蒙山大佛的实际高度多十几米。一些媒体按现代一尺合0.33米计算,得出蒙山大佛的高度为66米;也有媒体计算为63米;还有媒体称蒙山大佛“通高(大佛站立高度)66米”。这些媒体由此认定,蒙山大佛比55米高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还要高。甚至有媒体声称,蒙山大佛与乐山大佛、巴米扬大佛齐名,并根据三者的高度关系(认为蒙山大佛高66米)将蒙山大佛称为“世界第二大石佛”。

大佛前的平台上存有面阔三间(约15米)的建筑遗迹,门墩石和地栿尚在,研究者判断建筑年代可能晚于五代。建筑遗迹北面存有一龟趺,碑已失。佛龛西侧壁上存有若干小石洞,是修建佛阁时嵌入梁檩所用。大佛龛外东侧,崖面上还有一块摩崖碑刻和二个洞窟的遗存。摩崖碑刻大约处在大佛胸部的高度上,为长方形,高2.50米,宽1.85米,是预先雕刻成之后嵌在山崖上的,文字已漫漶不清,只能判断出刻的是佛经,无法确知是哪一部经。摩崖碑刻东侧的小窟高、宽都在1米左右,因岩石崩塌,此窟已被破坏。小窟的东边是一平面为方形的大窟,面阔2.97米,进深2.99米,高2.94米,四角攒尖顶。长方形的窟门高1.74米、宽0.97米、深0.52米,门两侧雕有石柱,石柱上雕出栌斗,栌斗之上是雕刻的阑额,阑额的斗栱为一斗三升式,柱间斗栱为人字形叉手。叉手为弧形,向外撇出,尾端微微上翘。结合四角攒尖顶、人字形叉手尾端上翘两个特征,研究者认为此窟可能开凿于北齐。窟内为素壁,并无龛像,属于禅窟,窟内残存有清康熙四十六年的题记。

另据《嘉靖太原县志》载:“法华寺在县西北十五里,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建,赐额开化,寺后凿石通蹊一里,依山刻佛像,隋仁寿初(601年)建佛阁,改额净明。唐武德三年(620年)李渊自守河东来游于禅之后,复改为开化寺。会昌甲子岁(844年)佛阁废毁,乾宁二年(895年)重修。宋淳化元年(990年)修释迦如来舍利塔二座,塔高二丈。元末(1368年)废毁,只存僧房舍利塔。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晋恭王重建。”

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前,于后晋自运二年(945年)曾在此修建佛阁,名曰“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将高200尺石刻大佛,庇盖于内,同时建“雁塔蜂台”,修“鹿苑鸡园”。大阁凌云,气势非凡,豪华之极。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庄严阁”等建筑塌毁,从此大佛便被掩埋于山石、残砖、碎石、泥沙之中。明晋恭王朱棡镇守太原,重修开化寺,实际是只修了前寺院,即现在的开化寺,后寺院未修,大佛亦因湮埋不为后人所知。

1980年太原市南郊区地名办公室在地名普查中,发现大佛遗迹。1982年顺势探索“大肚岩”一名的来历时,实地勘测实为大佛胸部,其高有五丈多,宽约8丈,头部尚未找到,仅现找到的颈部高达五尺,真经一丈五,胸以下部分仍埋于山石碎瓦斜坡中。整个大佛还有待发掘现已露面佛身及其周围发现的建筑遗迹,经与史籍记载相吻合。目前已引起国内有关史学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