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感大全

进修社 人气:1.25W

你们有没有读过《史记》这本书呢?大概是讲了什么样的事情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史记》读后感大全,大家可以参考别人写的优秀的同学,希望采纳。

《史记》读后感大全

《史记》读后感一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鲁迅给《史记》的评价,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翻开《史记》,一种悠久的古代气息扑面而来,它仿佛让我脱离了时代的束缚,和文字共享那人物的英雄气概。

《史记》记载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三千多年的历史,有灿烂也有黯淡,有明主也有慵君……

面对这么双面性的历史,我们也是各有各的观点。

对于项羽,我们都很敬佩他,虽然他是一个失败的人,却拥有着让我们学习的精神,但是我相信,他只要懂得低头是一种智慧,他或许会将历史改写,正如那句话:纵然你的决绝是于过往的回顾,于尊严的维护,与耻辱的对抗,但是如果你懂得低头是一种智慧,渡过乌江,以你的才能,以你的勇敢,卷土重来,历史或许会被改写。

最后的那一战,你输了,带着所剩无几的军队,来到乌江前,本想跨过乌江,回到家中,你想到自己的脸面放在那里?面对滚滚的乌江,你不是选择反思,从江水中洗涤自己的内心,而你选择了自刎,你说,你无颜再见父老乡亲,可你又曾想过,这个国家,还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滔滔乌江水前,西楚霸王丢了命。

而与你相反的刘邦,比你好的多。可以把你比作一座山,一座不会弯腰,低头的山,刘邦则是一个无色无味无形的水,遇圆则圆,遇方则方,那么灵动,随机应变,这才是他赢得最后的胜利的原因。

因为刘邦经受了前几次战争的挫败,他埋下了头,随机应变,而你,却没有低下头,以至于让自己心爱的虞姬死在自己的战争中。

学会低头,会让你得到柳暗花明的转机,能够得到绝处逢生的惊喜。

慢慢合上《史记》,悠久的古代气息任在心中回荡,在那些经典的人物中,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那就是:学会低头!

《史记》读后感二

历史是一面镜子,观照祖国璀璨的古代文明,学好历史,擦亮智慧的眼睛,我们永远不迷蒙。

《史记》整理和保存了从五帝传说到西汉中叶三千多年的历史资料,全面而系统地记叙了我国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着,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有荒淫残暴的商纣王,有礼贤下士的齐桓公,有大义灭亲的陈桓公,有卧薪尝胆的勾践,有机智勇敢的甘罗,有公正无私的石奢,有奉公守法的公仪休……都有十分深刻教育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久久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节中。

《史记》作者司马迁为写此书经受的磨难同样也打动了我。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宫刑对司马迁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这不仅催残了他的肉体,而且在精神上给了他极大的打击。开头他简直感到痛不欲生,然而,当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使命犹在,他不能轻易毁灭自己的`生命,多少个寒暑过去了,司马迁殚精竭虑,耗尽心血,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内容浩繁的巨着。

从司马迁写《史记》中使我体会到: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艰苦的。

《史记》读后感三

书是人类世界的瑰宝,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它的存在。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人类离不开书。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史记》。《史记》是有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用一生的心血写成的,贯通祖国三千余年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历史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经典之作。

在我的《史记》中一共有五个大故事:项羽本纪、陈涉世家、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淮阴侯列传。在这五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淮阴侯列传。廉颇蔺相如讲的就是廉颇是优秀的将军,赵王得到 一块和氏璧,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换着块璧,可是生怕他拿了璧就不给城,于是,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十分聪明,就让他有璧换城。秦王果然没有要用璧换城的意思,蔺相如就用他的聪明才智,拿回了和氏璧。

淮阴侯就是韩信,他出身平民,但志向远大。秦末反秦斗争中,他先投奔项羽,但不得重用,后经萧何举荐,投入刘邦麾下,被封为大将军。汉朝建立以后,由于不得刘邦信任,他决定谋反,最后被萧何斩于长乐宫钟室。

然而,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不用担心发生战争,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在这种环境里,我们更要努力学习。

这就是我对《史记》的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四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或豪义满天,或威风凛凛,或礼贤下士,或仁义贤能?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让我像她一样,欣赏着项羽。从此便对项羽有了不可磨灭的崇拜之情。

在他看到秦始皇游于会稽,渡浙江时,他那句?彼可取而代也?充满着豪气。虽然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局,可是我还是被他的霸气所折服。小时候父亲项梁教导其应好好读书,学习剑术时,项羽回答道“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可以感受到他目光短浅,不至于眼前。

钜鹿之战前,由于宋义的贪财好色,贪生怕死,让楚国军队按兵不动。项羽没有丝毫犹豫,?即其帐中斩宋义头?。那种知道把握时机的果断,让他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之后,他指挥军队,破釜沉舟,英勇奋战。好似让我看到了他的雄姿英发,不费吹灰之力就斩敌人于马下的场景。这时的他勃发,这时的他英勇,这时的他英明,这时的他让人崇拜。

本以为,这样的他会成为一代君王。但,似乎他缺少了些什么。

他下令让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二十万,一笔不小的数字,一个规模不小的军队。只是因为这些人担心跟随楚军,如果兵败,自己妻儿被掳而心有忐忑,他就下令将这些人全部坑杀。这样的项羽有些残忍,有些缺少仁义之心,没有体会到生命的可贵。这样的项羽缺少政治家的那种缜密的心思。我想,如果是刘邦,他绝对不会将这些人都杀掉,而是让他们为己所用。二十万人,能够大大的加强他的军队力量。他却下令直接杀掉。他的目光短浅这让人为他着急。

鸿门宴上,再次因为他的目光短浅,给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失败。因为他的目光短浅和自负,没有意识到刘邦对他的威胁,让他对杀刘邦没有太大的感触。最终因为他的摇摆不定和妇人之仁错失了杀刘邦的良机,最终让刘邦逃脱。可以说没有远见是他没有成为一代君王的一个最大原因。

从项羽的性格特征、行为做法上来看,其实,他不适合成为一个君主。他更适合成为一个将军。纵观历史,哪个皇帝没有一些缜密的心思,尤其是从乱世中开国的皇帝。他们都是有一定的政治手腕的人,否则,他们不可能从许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隋文帝,他也是从后周的幼帝手中抢到的皇位;赵匡胤,一朝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了皇帝;朱元璋,和刘邦相似,一个乞丐摇身一变,也成为了皇帝;雍正,在九龙夺嫡也是挖空了心思,才能够坐上皇位。而项羽与他们相比完全像是一个武夫,没有算计人的心思,只是凭着自己的战功,让他最初的时候在楚汉相争的乱世中占据着领导地位。最后的落败,也证明了他不适合成为君王。

《史记》读后感五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12本纪的其中一篇,本纪是史记中的一种体裁,主要按时间顺序记录帝王言行功绩。大家想想,项羽未称王,司马迁却为之作纪,原因何在?我想司马迁是站在项羽杀降王子婴,推翻秦王朝统治功不可没。

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归楚。蒲松龄概括恰到好处,点明巨鹿之战。项羽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土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及军队,下定决心,义无反顾,呼声喊声,惊天动地,以一当十,势如破竹,节节告成。秦朝军队,落花流水,一溃败地,

主力摧毁。破釜沉舟的勇气,决心,狠劲,是项羽在巨鹿之战成功的一个原因。细细回想,求学路上,临近高考,将与考试无关的杂虑抛置九霄云外,心无旁骛投入高考中。今后在考研考博,生活工作,关键时刻,关键几天,咬牙坚持,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绝处逢生,柳暗花明。

项羽入咸阳后,火烧秦宫,收取财宝,运回彭城。项羽所过,屠杀城民。人民无辜,失去民心,失去威信。相反,刘邦入咸阳后,登记人口,以便之后打战用,约法三章,杀人者死,盗窃伤人者罚,百姓拥护,箪食壶浆,惟恐刘邦不为王。二者对待人民态度截然不同,这是项羽失败要因,中国古代,爱民,利民,惜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民为水也,君为舟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为主,君为客等。中国现代,中共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共践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等。二者均表明人民重要性,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乃社会变革决定力量,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创造者。具体到班级,班干部要努力团结同学,想同学之所需,急同学之所急。舍友关糸,大方融洽。

以上是我对本纪中巨鹿之战,民心所向的刍荛之见,不足之处,还望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