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进修社 人气:1.27W

人生的枷锁》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与剧作家毛姆的作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生的枷锁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一】

整本小说是主人公菲利普更是作者毛姆心路历程的成长与剖析。从原本固本、虔诚的教徒到最后自由自在的无主义者。

菲利普是幸运的,经历了亲情、爱情、友情、学业、生活的种种变节之后,穿越了现实的苦海,拨开理想的海市蜃楼,终于找到了人生的真谛。真实的人生,是一种彷徨过后的领悟,是一种激情过后的平淡,是一种不可自拔后的绝望,是一种哗众取宠后的返璞归真,是一种即便人在天涯依然心有挂念的安稳。如开篇书序中所说“生活毫无意义,也不可能变成另一个样子。只能摒弃人生的幻想,挣脱精神上的枷锁,才能成为无所追求、无所迷恋的自由人。”

人生的意义在于现实与理想的博弈与平衡。

自幼就看到大伯迂腐和不适亲情,大伯母唯唯诺诺只能追随着其夫君的步伐一生却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述求,一向无法尝到人间温暖的他来到坎特伯雷公学这样一个小社会,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欺凌、嘲讽、孤僻,让还是个孩子的他异常敏感,渐渐寡言沉默。其中几个人生考验引导着这位年轻人走上了一条并不墨守成规的路。上帝的不可信、友情的背叛、前途的迷茫,都开始引申着菲利普思索自己的未来,走着伯父凯里先生的老路还是追逐不一样的世界。他开始动摇。他的世界观渐渐开始形成,他不想在束缚在宗教的体制里。他想获得自由获得新生。他来到了海德堡,开始明白了人性的多面性,甚至说人生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事儿。欧琳教授的古板、迪克罗的一丝不苟、海沃德的文学鉴赏、维克斯的幽默自得,折射出生活的不同阶级、不同背景的形形色色,也开始教会了菲利普些许人情世故,同时也给菲利普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他时刻觉得自己幼稚的可笑,世界宛如一篇充满神奇色彩的旅程待他去征程。他渴望通过增长自己的阅历来练就自己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艺术与人生

世界上只有两件东西使我们的生活值得苟且,这就是爱情和艺术。

巴黎的学画生活是菲利普迷茫人生中一次重要的经历。踌躇满志的他在巴黎这个混沌、声色犬马的艺术之都,对于尚且年轻的他,看清了自己的路。谁说失败不能重来呢,年轻的幸福在于拥有试错的机会与权利。天赋这种东西似乎是人类追求与众不同的或者避重就轻的幌子与借口。菲利普在不顾反对声中毅然决然地来到巴黎寻求自己的艺术生涯。普赖斯的偏执,开始让他明白艺术家这条路只属于翎毛凤角的天才,而这段路又通常不同寻常地艰辛,可悲的是往往也只有后人才能敬仰。大多数人也只能成为二、三流的画师。并不如表面的那么光鲜。在所遇到的人中影响颇深的是克朗肖,克朗肖是一个诗人和翻译者,他是一个有个性的长者。不多言、心中却有一片海。他说“生活的价值在于它本身,而不在于如何描写它。我的目标是要探索生活所提供的多方面经验,从生活的瞬息中捕捉它所激发的感情涟漪。我把自己的写作看成是一种幽雅的才艺,是用它来增添而不是减少现实生活的乐趣。”这对尚处于理想主义的菲利普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是现实主义对于理想主义的一次强烈的震撼。

伦敦的学医生涯是菲利普收获与经历最多的一段时光。人生就是起起伏伏,永远不知道前方等待着自己的是什么。在这种永远阴晴不定的城市,他碰到了不可自拔的爱情、真切朴实的友情。他的生活丰富了,他不再是一个稚嫩的雏鹰。他经历的一切足以让自己人生的厚度更丰实。缘分,大概就是一种偶然的不期而遇,却在劫难逃。米尔德丽德就是菲利普人生命运中的一个重要的.过客。爱慕虚荣、鄙夷粗俗、行为乖张、期许通过婚姻来改变自身命运的人却走入了菲利普的眼里,而且不只一次两次,让这位未尝过爱情滋味的年轻人无法自拔,甚至失去一切。

少年菲利普的烦恼——爱情

美好的爱情应是一种舒适与心灵的安稳和踏实。而米尔德丽德带给菲利普的总是焦心的苦恼、心灵的煎熬。两个人缺乏心灵的交流,生活目标也截然不一致。情感上一切的困难皆来自一方的一厢情愿和一方的无谓无知。两方的身份、家庭、阅历、追求的不平等造就了这两个年轻人的距离以及关系的岌岌可危。溘然越走越远。只要一旦有任何外部力量的干扰,这段关系就必然会竭尽。也许是执着也许是人性的善良,使得菲利普一次次地将米尔德丽德从人生的悬崖边缘解救过来,但是换来的仅仅是一句“你是我见过最真实的绅士。”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也许受惠者知恩图报的心情要远比施惠者给予奉献的爱心来得淡薄的多。我一直认为施比受重要,但是面对一次次受到伤害的困境,为什么不学会放下。最适合的情侣应该是“她之所以喜欢他,最重要的还是他还是他。”反之亦然。这种两两相惜、相识才能走进彼此的生活与心灵。亦舒曾说最稳定的夫妻应该是从朋友演变而来。现在想来也不无道理。从米尔德丽德与诺拉的对比中,我开始思考喜欢和爱的区别。所谓的爱,是一种情有独钟;而喜欢,则是一种泛泛的选择。这多么可悲。我喜欢诺拉的性格,善解人意、有内涵、宽厚、可爱与幽默。当知道菲利普的心已经飘到米尔德丽德时,即便是伤心,但也懂得潇洒地转身。这是一种智慧。她有这样的一种自信“我一生中碰到一种人,他们能从生活经历中学习些东西,这种人寥寥无几,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个”。也许,it’s about time吧。因为在菲利普心中去爱远比被爱重要吧。

爱情之苦,不偏不倚,是上天对于每个人的考验。亦舒说“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债。”一边是求而不得,一边是得而不惜。是什么在作祟,也许是那份执着。

可是在经历过后,往往嫌恶之情又袭上心头。

人生的格局

克朗肖之殁、海沃德的离开、劳森的疏远,这些年轻时的朋友故事让菲利普开始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人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人一生中所作的努力同其最后结局显得多么不相称啊。人们却要为年轻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付出饱尝幻灭之苦的惨重代价。痛苦、疾病和不幸,重重地压在人生这杆天平的一侧,把它压倾斜了。”他也认为“人生也不过是一种格局而已,生活既无意义,也无必要,生活只不过是满足一个人的乐趣而已。”什么是格局呢?“一个人可以从那宽阔无限的生活长河(这是一汪无源之水,奔腾不息,却不汇入大海)中掬起几滴不同的水,拼凑成那种格局,从而使自己心满意足。有一种格局,最明显、最完美无缺,同时也最漂亮动人。这种格局是:一个人呱呱坠地来到人间,渐渐长大成人,恋爱结婚,生儿育女,为挣片面包而含辛茹苦,最终蹬腿弃世而去。”

人生的意义何在?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去寻找答案。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二】

《人生的枷锁》在前言中已经告诉读者,这是一本关于毛姆的“类自传体”小说。所有的文学作品“取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鲜有把生活平铺直叙的描述,毕竟人的生活往往都是过于平淡,但是借助作家之手,可以变的生动有趣。而借助画家之手,却可以将一个瞬间定格成永恒,并迸发出超出画面本身的光彩。

随着对毛姆作品阅读的深入,越来越发现其实文学作品和哲学作品非常想象。任何一部哲学作品其实是和哲学家本身联系在一起,就像离开孟子的“中庸之道”会变得没有根基;逃脱柏拉图的“理想国”境界本身就是虚无缥缈;而没有佛洛依德,则对梦的解析又很可能成为无根之水。文学作品也是,每一部作品都有作者本身太鲜明的痕迹,以至于你读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这本书理所当然应该是谁写的一样。

读毛姆,逃不开的几点,就从《人生的枷锁》做一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