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之高阁成语故事

进修社 人气:9.23K

束之高阁成语故事1

释义

束之高阁成语故事

束,捆扎。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比喻弃置的人或物。

出处

唐房玄龄等《晋书庾翼传》。

故事

殷洁是东晋时出身于高门贵族的名士,他从小就喜爱虚无玄妙的老庄之学,读了许许多多有关玄学的书。不到二十岁,就已经名扬四方了。

一次,有人问殷浩:“将要赴任当官的人梦见棺木,将要得到钱财的人梦见粪土,这该怎样解释?”

殷浩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官职和钱财,本来就是腐臭和粪土之类的东西。所以得官得钱的人都会梦见这类东西。”

殷浩的回答成为当时名士表示清高的名言。从此,人们更加看重他了。甚至朝廷的一些要员也来向他请教,他也成为有名的玄学家。当时正力图收复北方的大将庾翼,请殷浩出任司马。殷浩自命清高,没有接受。庾翼再次邀请,他仍然拒绝。还有一个叫杜义的名士,与殷浩一样,也很清高,不愿当官为朝廷出力。

庾翼对杜义、殷浩两人从内心里瞧不起,认为他们虽名冠天下,其实是徒有虚名,起不了什么作用。他常对人说:“杜义、殷浩这类人,只宜把他们像东西那样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楼阁上面不去管它。等天下太平了,人民安居乐业了,他们可能才愿意出来做事。”

束之高阁成语故事2

庾翼是东晋人,他从小就有过人的才智和远大的志向,作战中屡立奇功,被封为都亭侯,官至征西将军。

与他同时代的殷浩也很有才能,而且长于高谈阔论,二十岁的时候,就出了名,后来做了扬州的刺史,不久又调任建武将军,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的军事,但是在讨伐许昌和洛阳敌人的战役中,却屡打败仗,被革了职。

后来有人向庾翼建议,让殷浩重新出来做官,庾翼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殷浩是一个徒有虚名的人,只会高谈阔论,而没有真才实干,于是带着鄙夷的神情说:“他像无用之物一样,只好把他捆起来放到高楼上去,等到天下太平后,再来考虑任用他。”

“束之高阁”这个成语由此而来。

束之高阁的意思: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丢在一旁不管,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

束之高阁成语故事3

东晋时期,有一个名叫庾翼的人,长得面貌清秀、体格雄伟,真可谓一表人才。年少时便满腹经纶,分析问题,很有战略眼光。年轻时即带兵打仗,多有建树,后来成为一个才能出众的军事将领。他的哥哥、东晋的三朝元老庾亮逝世以后,庾翼便接替他哥哥镇守武昌,拜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事。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几年之内。便使得这一带社会安定,人民富足,使一些原来认为庚翼年纪太轻难以胜任的人转变了态度,一致称赞他的才干。接着,他又不顾很多人的反对,未经康帝的批准,带兵前去收复北方和西方的失地,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对抵御外来的侵略者起了一定的作用。可惜,不久便因病逝世,终年只有四十一岁。

当时,朝中大臣杜父和殷浩负有盛名。庾翼则认为他们是徒有虚名,因而十分看不起他们,他在世的时候,常常对别人说:“对待杜父、殷浩这一类人,最好的办法是将他们丢在一旁不加理睬,等天下太平了以后,再考虑他们的任用。”(原文是:“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后来,人们常用“束之高阁”比喻放着不用,或引申为学而不用,理论与实践脱离。

束之高阁成语故事4

【注音】shù zhī gāo gé

【成语故事】东晋著名将领庾翼很有学问,他奉旨驻守武昌,把武昌治理得社会安定、百姓富足。他带兵北伐,收复了北方部分领土,他对当时两个善辩的名人杜宏和殷浩看不惯,认为应该把他们束之高阁,等天下太平时,再考虑让他们做一些事情。

【典故】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晋书·庾翼传》

【释义】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放着不用

【近义词】置之不理、置之度外、束之高屋

【反义词】爱不释手、掌上明珠

【成语造句】

◎ 当年,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神圣而膜拜着,可我们并不真正了解马克思,懂得马克思,只是把它束之高阁。

◎ 即使一些个锲而不舍的子,顶着荣誉的面具拿到了必须的学分以后,也就束之高阁,从此便讳莫如深。

◎ 也束之高阁或一扫而过,多数学生不在下次作文中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