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

进修社 人气:8.64K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又充满着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践中引出数学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也有利于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数学与生活相联系。

浅谈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

一、把生活引入课堂,提高理解水平

在绝大多数学生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和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是学生天天经历的。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有关的生活内容引入课堂,并与课堂所教知识相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对(a+b)×c=a×c+b×c这个公式感到既抽象又枯燥,很难理解,且不易记牢。这时,我想到生活中的爸爸和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于是:

老师:爸爸和妈妈都爱你吗?

学生:(齐答)爸爸和妈妈都爱我。

老师:谁能把“爸爸和妈妈都爱我”换个说法,但意思不变。

学生:爸爸爱我和妈妈爱我。

老师:刚才乘法分配律里的字母a、b、c、d分别代表谁?(板书)(爸爸+妈妈)×我=爸爸×我+妈妈×我。

学生:哇塞!真容易记!

二、联系生活实践适当改变教材,提高效率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办法。《课标》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出生活现象,自觉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圆环的.面积》时,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观察两个同心圆花园——在外圆和内圆之间有个圆环形状的草坪。

老师:会计算草坪的面积吗?

学生:(小声地)不会。

老师:想学吗?

学生:(异口同声)想!

老师:请大家回教师按要求动手操作:先在一张纸上画半径5cm大的圆,剪下圆,并算出圆面积,再在这个圆内画一个3cm的同心圆,剪出小圆,并算出小圆面积。(数学教学论文 )最后举起剩余部分。这个圆环的面积会算吗?

学生:(齐答)会。

老师:怎样算?

学生:用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

老师:真了不起!那个草坪的面积会计算了吗?

学生:(高呼)会!

老师:好吧!我们在去量一量、算一算。

三、以生活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学生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有,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如:在教学《用比例解决问题》时,通常是引入课题,出示例题,讲解例题,巩固练习,等等。这样,不少学生会认为老师讲这个知识完全多余,没必要。因为这两个例题可以用学过的算术方法来解决,而且很容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更不会主动去探究。于是,我改变了教法。恰好那天是晴天(如果不是晴天,那就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

老师:要测量教师外那颗高大的巨安树的高,你有何好办法?

学生:纷纷发言。

老师:这些方法有的测不准,有的测起来不方便,有的爬上树有很危险,到底有没有既不爬树,又能准确测量的方法呢?

学生:(思考)怎么办呢?(产生了学习需要。)

老师:今天我们就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树高的)问题,板书课题。

学生:半信半疑,兴趣激起。

老师:分小组用皮尺测量出同一时间树的影长,再测出一个同学的身高及影长,并做好记录。

学生:测量完毕,回到教室,自主研究,尝试用比列解题。

总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