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实施

进修社 人气:1.18W

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绝大多数课程均是在教师的讲授下开展的,实践课时偏少,实验教学体系缺乏完整性,实训内容和形式单调。以下是小编J.L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实施之论文范文。

探索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实施

进入21 世纪以来,一方面是大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是许多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管理人才。导致这一尴尬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实施系统不完善,课程目标乃至培养目标没有实现,导致学生应用能力培育不到位。

一、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实施问题分析

1.学生主体缺位

传统的学问中心思想认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知识传输方向为单向流动。工商管理本科学生由于长期应试教育所养成的被动接受心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学生听老师和学校的安排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使得学生好像独立于课程实施过程之外,不能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之中。而根据人本中心思想的观点来考察课程实施的主体,知识传输方向为双向,即由教师指向学生,同时,又由学生指向教师。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方式显然己不能满足双向知识流动的需求。

2.缺乏教与学的互动

由于学生主体的缺位,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知识呈现出单向沟通的特点。在单向沟通的方式下,课堂讲授成了最主要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尽管有些课程采用了案例分析,但是案例分析也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讲解。由于受学问中心思想的影响,学生十分重视期末成绩,忽视学习过程,严重影响了工商管理课程实施质量。工商管理课程学习不同于自然学科,其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学习培养是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投入紧密相连的,课程目标与学习过程关联性高;要将学生以往的经验联系起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通过团队合作,使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教师实践能力不适应管理活动

需要的是职业水准而非学术水准,市场需要管理人才的不是“学术研究能力”,而是“动手实践能力”。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活动的典型特征是教师不应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而应密切结合市场实际开放课堂,让实践知识深入到课堂中来。但是,工商管理教师多为科班的硕士、博士,理论知识扎实,实际工作经验不足,这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应用学科性质不相适应。如何通过教师互访和教学合作途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通过学校与实际部门的交流,使教师参与一些实际部门的工作,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已成为制约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4.实践课薄弱

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绝大多数课程均是在教师的讲授下开展的,实践课时偏少,实验教学体系缺乏完整性,实训内容和形式单调。实验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多为灌输式,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实验方法和技能;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按课程分类,实验各自独立,缺乏层次性、目标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实验项目多为验证性、演示性,缺乏综合性和创造性;实验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依据是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缺乏对学生综合知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主动性、钻研精神等)的考察。没有一定的实践课时做支持,要想培养工商管理学生的“知”“行”合一,显然不太可能。

二、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实施的思考

基于目前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上述四大问题,黑龙江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正在探索建立并实施能力主导型的“二环节+ 九阶段+ 二基地”的应用型课程实施系统。即“二位一体”的应用型课堂教学环节,校内“九阶段”实践教学平台+ 校外两类实践教学基地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为培育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提供适用的课程资源、坚实的优质教师资源和实用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一)强化“二位一体”的课堂教学环节

根据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要求,结合市场需求与专业定位,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应用性、学生学习能动性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而建立并实践以设置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为核心的“二位一体”的应用型课堂教学环节。

1.提高课堂教学应用性

在教学内容上,适当调整、完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谋求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资格证书”认定的要求对接,增加职业或岗位中应用和操作层面的教学内容,增加“做”的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成果。在教学方法上,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将理论讲解与其他调动学生思考和互动的方法结合起来,强调学用、学做结合,树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唤醒教学的学生主体,强化教学的教师主导地位,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如在《运筹学》课程建设中,探索可视化教学方法。运用可视化教学方法,能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技术和学生的碎片化时间,拓宽授课渠道,改善教学过程中的理解、对话、探索和交流,通过完成听讲、跟做、练习、实训四步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如通过嵌入案例和企业视频及场景交互式模拟等方式的SPOC 模式赋予学生更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学习动机。同时释放教师从事重复性活动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从事具有较高价值的活动,最大程度的优化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促进学生学习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