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技文阅读复习的策略探讨

进修社 人气:2.21W

科技文阅读能力是初中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中考阅读试题的四大板块之一,科技文分数权重占到阅读的三分之一以上,在甄别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在科技文阅读复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下工夫,采取哪些策略才会行之有效?笔者试图结合自身的实践体验和探索思考,谈点粗浅的意见。

中考科技文阅读复习的策略探讨

一、增强阅读积累,发展科学素养

科技文阅读复习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第一,科技文阅读在选材方面应力求内容的新颖性、时代性,蕴涵的丰富性、教育性,表达的独特性,及对学生的吸引力。内容过于浅显、过于晦涩难懂或过于陈旧,都不利于激发、保持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2011年许多地区的中考科技文阅读命题在选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浙江丽水的“DNA计算机”,北京市、山东临沂、浙江义乌的“核辐射”,浙江台州的“食品安全”,重庆市的“揭秘害羞”,山东青岛的“植物预测术”等。第二,倾心于增强学生的科学积淀。在保持和提高兴趣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拓展学生科技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复习教学的力度。第三,着力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科学思想方法的领悟。科技文的语言和内容是载体,其中所包含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才是精髓。

例(1)17.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概括一下“诺贝尔精神”。(4分)(2011年江苏宿迁卷)

【参考答案】17.(4分)执著求真的科学精神(经年累月的苦守)(2分);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2分)。

这个题目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选文所包含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要以深入理解内容为基础,以归纳和提炼为途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粗取精、从无到有地分析推导和升华生成新的思维成果。这个过程既可调动学生的阅读心智,也利于实现科学精神和方法的内化。

二、开放思想空间,张扬阅读个性

科技文往往要客观呈现某些科学现象、科学探索过程以及人们对科学热点问题的观点、看法,这就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比较宽阔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利用这宝贵而有限的空间,一方面让学生充分阐发自己对这些现象、过程以及事物相关关系的独特感悟和个性理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以个人生活体验为基础,对作品中的人物言行、对某些科学论断发表评论,提出看法,即从赏评的角度个性化地解读文本。

例(2)16.综合全文信息,结合你的思考,在下面横线上为选文补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作为文章的第⑤语段,要求先明确表述观点,然后进行简要阐述。(80字左右)。(3分)(2011年四川眉山卷)

【参考答案】16.“2012末世理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地震的发生,有一定规律可循,但至今人类还没有弄清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地震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是地壳自然运动的结果,地震频发是正常的。

例(3)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对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言行作出评价。(4分)

材料:当“非典”肆虐之时,记者问病情的控制情况。有人说已经控制得很好,钟南山说了实话:根本没有得到控制。在一次会议上,钟南山对两例“非典”死亡病例的公认结论大胆质疑。会后,有朋友问他:“你就不怕判断失误吗?有一点点不妥,都会影响院士的声誉。”钟南山平静地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2011年浙江温州卷)

【参考答案】10.(4分)①钟南山在社会热点、焦点面前,不选择沉默或逃避,有不惧流俗的勇气;②他坚持真理,凭着科学家的良心,为了公众利益站出来说话……

这两个题目提示我们:一、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个性理解寻找时机,创设情境。二、要围绕核心内容开阔思路。三、解读选文要形成相对完整的思维过程,如例(2)要求在正确把握已有论题和论据的基础上,树立观点并进行论证。例(3)要求从选文内容中获得感悟,再用感悟观照材料,最后对人物言行作出评判。因此,开放思想空间,张扬阅读个性,不但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而且可以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迁移和评价能力的发展。

三、诱导探究,力主创新

阅读过程首先要“走入”作者思维的路径,去认识作者所表现的生活世界;然后是对这个世界和承载它的语言载体的鉴赏与评价;接下来应是研究层次,即用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对作品作理性思考和创意解读。科技文中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研究”与“理性思考和创意解读”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显然是在分析理解与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之上。

探究性阅读要求突出运用联想、想象和演绎归纳等思维方式,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作品的思想意蕴,解决作品中的难点疑点,并作出判断。材料的多样性、角度的多元性、能力要求的综合性以及答案的丰富性是其突出特点。科技文阅读复习要引导学生关注选文的疑难处、关键处和空白处,既要针对选文内容探究,也要从广泛联系的.角度生成新的思维成果。要注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好引导:一是由表及里,无中生有。以选文及链接为素材,透过现象领悟本质,通过结果导出原因,由已知发现未知。二是由此及彼,揣测推断。以选文已有的道理或原理为条件,通过联想、想象和假设,揣测事物的前因后果,判断事物的性质,推导出新的结论。三是求同比异,出新入深。通过辨别和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而求证事物的相同相异之处,从而获得深刻和新颖的认识。 例(4)14.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就垃圾问题进行探究,写出你的两点发现。(4分)(2011年浙江舟山卷)

【相关链接】

材料一 目前我国历年垃圾堆存量约60亿吨,占用耕地达5亿平方米。全国660个主要城市中,有200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以城市人口6亿为例,如每人每年产生440公斤垃圾,年产生垃圾量为2.64亿吨。

材料二 英国的垃圾填埋率为90%,意大利为74%,美国为67%……美国的废纸利用率为60%,铁罐头盒回收率为25%,玻璃回收率为20%。

【参考答案】14.示例:(1)我国城市面临严重的生活垃圾问题,加强环保教育刻不容缓;(2)海洋面临着人类生活垃圾危险;(3)发达国家在处理垃圾问题方面有各自成熟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