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文途径

进修社 人气:4.79K
浅探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文途径
摘要:在人文与创新的关系上,可以说人文在先——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创新在后——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可以说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海尔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忧患意识”是海尔创新的源动力、“君子善假于物”是海尔的借力创新理念的文化根基、“匹夫不可以夺志”是海尔“赛马不相马”这一全员创新理念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 人文途径 忧患意识、“善假于物”借力创新 匹夫不可以夺志 “赛马不相马”全员创新
  
  一个民族落后本质上就是观念的落后,创新意识的淡漠,即人文素质的缺失。所谓人文素质,就是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人文科学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这种品格我想不外乎是探索、质疑、批判、创新的精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讲过:“思想是老子,创造是儿子。”所以,思想上的熏陶,观念上的启导,对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文社会科学在整个创新文化结构中究竟是一个什么角色?人文社会科学的功用更深层地体现于“无用之用”,在于人文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开发与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从来就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缺一不可的。在人文与创新的关系上,可以说人文在先——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创新在后——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就人文与创新的关系来说,海尔的成功无疑是最恰当的陈述。海尔是我国通过自主创新获得长足发展的经典案例,我们从海尔的成长经历中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仅需要科学和技术,更需要人文精神作为创新、发展的先导。
  海尔集团是20世纪中国出现的奇迹之一,它由一间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经过2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企业集团,被美国《家电》杂志评为全球同行业企业增长速度之首,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亚太地区最具信誉企业。海尔总裁张瑞敏也曾因此登上哈佛商学院和全球财富论坛的讲台。
  新闻界的前辈艾丰说过,看海尔必须用传统哲学的眼光才能看懂。海尔的创新、成长无时无刻不在章显人文的力量,也可以说海尔自主创新能力源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人文途径:
  一、忧患意识——海尔创新的源动力
  海尔的20年,不论是成就,还是思想,都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人们普遍认为:海尔是成熟的企业,张瑞敏是位成熟的企业家,是位企业思想家。美国《财富》杂志这样评价道:“张瑞敏是一位充满现代精神的总裁,利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把一个困难重重的企业扭转成为商战中的赢家。”我们从海尔提出的“有生于无”的文化管理、“赛马不相马”的人才管理、“先谋势后谋利”的战略管理、“OEC”(全面的每人每事的日清日高)的精细化管理、“SBU”(人人是直接对市场负责的老板)的市场链管理、“品牌是帆”的市场管理、“用户需求第一”的服务管理、“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国际化管理等等的管理理念中,深切体会到了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已经传导到了海尔的每一根神经。
  张瑞敏的创新活动首先体现在对公司理念的创新上。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哲学素养的企业家,张瑞敏深知企业理念的重要性,他曾经说:“理念的领先几乎决定企业的命运,可以这样讲,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他一直笃信这样的人生哲学:“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不断打倒自己,才能永远不被别人打倒”,这也是海尔的生存理念。
  我国最早的儒家经典《周易大传?系辞传下》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海尔的这种不断超越自我的生存理念正是上述传统忧患意识与现代市场竞争相结合的产物。它吸取了传统“忧患意识”的理念内核,又渗透新的.时代内容,成为指导海尔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方针。海尔能够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后并没有因为骄傲自满而裹足不前,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张瑞敏以及集团上下有着这种“忧患意识”。张瑞敏对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和不确定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即使是在海尔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他仍然告诫自己和员工“海尔完全有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淘汰出局”。因为海尔人明白只创业不守业,就会丢掉老本,做不长久;只守业不创业,就会吃掉老本,也做不长久;许多时候,人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自以为有优势没问题的地方出了差错。海尔的这种理念实际上是对中国古代“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生活态度的创新。张瑞敏把它应用到了现代的企业经营之中,海尔上至首席执行官下至普通员工无不生存于危机意识、紧张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