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外语教学水平提升策略

进修社 人气:5.5K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培养既懂英语又懂科技的人才应该是大学外语教学,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外语教学的工作重点。

科技外语教学水平提升策略

[摘要]科技外语人才,定位于以科技知识为主体知识结构的“科技+外语”的“外语型”科技人才。以理工科院校发展科技外语教育为立足点,定位科技外语人才需求市场,提出纵横联动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建立符合理工科学生特点的科技外语立体教学体系,以期优化科技外语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高校外语教学体系,提高科技外语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关键词]科技外语;就业竞争能力;对策

21世纪经济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培养高素质具有较高专业外语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以满足多元发展的社会需求,显然已经成为高等外语教育的共识。人才市场绝大多数招聘职位对求职者的外语水平均有明确要求,而且外语应用水平与其收入高低密切相关。既通外语又通专业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必将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科技外语人才培养的实践现状

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虽然各院校十分重视具有较高外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但是实践中却存在着重文轻理的倾向。

当前,外语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外语类课程与经济、贸易、金融、新闻与商务知识等文、法、经类学科的复合,而外语与理工类学科的复合结构则长期受到忽视,以致于当前懂经贸、商法的文科复合型人才很多,而工程、机械、化工、软件、信息技术和电子等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却频频告缺。

首先,从科技外语教育的历史来看,科技外语学科建设起步较晚,有些高校在外语学科的建设方面存在着专业外语边缘化,投入少等不良状况,从而导致专业外语学科发展较其他学科相比呈滞后发展状态。

其次,从课程体系方面来看,高校外语课程设置上仍然是以通用外语课程为主,根据市场实际需求以及科学技术发展而设置的课程很少。科技外语教学的机制设置、课程设计、教材内容和单一的语言教学模式将外语学习者局限在对语言本身结构的理解和研究以及对文章的翻译等范围之内,从而忽视了语言的广泛交际功能和应用性。

一个英语学得很好的学生在论述英语句子结构时,可谓条条是道,但是如果要求他翻译科技类文章,通常会感到举步维艰。此类情况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比比皆是。

再次,从科技外语教学师资队伍来看,现行的高校外语教师队伍主要是外语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缺少科技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具有科技专业知识的教师又往往不具备过硬的外语教学能力(洪流,2006)。

此外,高校内有关科技外语类与就业的相关活动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展。活动少,就意味着学生的实践学习机会少,因此,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赵颂平,2004)。

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科技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有效地满足人才市场对高质量科技外语人才的需求

由于高校对市场的调研还不够深入,高校不能完全了解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外语能力的具体要求,因此无法开展针对性较强的科技外语类教学活动,不能真正满足市场对科技外语人才的需求。

(二)现行的理工科专业外语教学体系难以保证科技外语人才培养的质量

多数高校的理工类专业课程设置中,外语类课程只安排在一二年级,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仅仅局限于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同时,部分高校虽然意识到外语不间断学习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学时,学分、经费等种种条件限制,而只能开设课时量极少的专业文献阅读类课程。

学生的听、说、写等应用能力培养几乎为零。此外,科技外语师资力量总体薄弱,成为科技外语人才培养的发展瓶颈。提高技术类人才专业英语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建设较强的师资队伍。同时,科技外语教学环境不够理想。多数高校受教育基础设施及外语师资等条件限制,对理工类学生的外语教学往往采取大班型授课,因此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学生外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