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代急递铺的几个问题

进修社 人气:1.13W
关于明代急递铺的几个问题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作为中国古代邮驿组织之一的急递铺肇始于宋,元朝已普遍推广,至明代则成为与水马驿、递运所并称的邮驿三大机构之一,且居于首位,日夜不停地为国家、、服务,在巩固封建政权中起着巨大作用。急递铺也是中国古代邮驿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其中不甚明晰的问题诸如急递铺的数量、急递铺的递送手段、铺兵的负担与承充期限等问题做了较为充分的研究,还订正了过去人们长期认为明代急递铺是马递的误解,而得出了明代急递铺是步递的新结论。并指出急递铺的创立是邮驿发展史上的一个进步,它的广泛设立也有助于商业的贸易,促进沿途经济的交往、文化的融合和风俗的同化。

      一

  急递铺,为中国古代邮驿组织之一。它肇始于宋,迄元朝普遍推开。
  宋代,邮驿组织由兵部驾部直接。“凡奉使之官赴阙,视其职治给马如格。官文书则量其迟速以附步马急递”[①]。邮驿组织的功用与效应,日益为全所关切,分工越细密。一种高速为军事目的服务的快速军邮制——急脚递,就在这时应运而生。这种急脚递,有步递,有马递,有急脚递。急脚递最快,日行四百里。递铺之间相距不一,有10里,有20里。但据说,这种快递只用于战争时期。至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又有一种金字牌急递铺,如同古代羽檄一般,速度更快,每天可行五百里,专门递转皇帝下达的紧急军务。金国章宗泰和元年(1201年),设有都提控急递铺兵[②]。
  元代,国家疆域广大,“东渐西被,暨于朔南,凡在属国,皆置邮传,星罗棋布,脉络通通,朝令夕至,声闻毕举”[③]。急递铺的作用极为显著。元世祖时,自燕京至开平府,复自开平府至京兆,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里,则设一铺,于各州县所管民户及漏户内,签起铺兵[④]。至元九年(1272年),有人上疏说:诸路急递铺名,不合人情。急者急速也,国家设官署名字必须吉祥者为美,宜更定之。遂更为“通远铺”[⑤]。于是,后来又称急递铺为“通远铺”。
  明太祖立国之初,为完成统一大业,复兴社会经济,在南征北战、发展生产的同时,对于邮驿事业亦看得十分要紧。治水,开山,修路,造桥,备马匹,置车船,一方面承元旧制,一方面有所创新。于洪武元年(1268年)正月二十九日,同时并“置各处水、马站及递运所、急递铺”[⑥]。后来,又分别在两京和各州县设立急递铺总铺。水、马站,洪武九年改为水马驿。水置船,陆用牛、马、车。
  急递铺与水马驿、递运所,并称为明代邮驿三大机构,日夜不停地为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服务,在巩固封建政权中起着巨大作用。也是中国古代邮驿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可惜,《明实录》、《大明会典》等主要史籍,对于急递铺的情况缺乏完整的记录。有些问题说得比较清楚,有些则不甚明晰。例如:它的数量与递送手段、铺兵的负担与承充期限等,或是根本未予涉及,或多语焉不详。以致后人不能明其全貌,有的甚至造成误解。因此,很有必要加以勾画和研究。本文试就前述几个问题,略叙己见。不妥之处,敬希赐正。



  急递铺的数量与分布,事关其在明代邮驿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其数量又与铺距不无关系。
  有人说:“高皇帝(明太祖)混一区寓,幅员万里而遥,遐迩相联,将命之臣,奉公之役,趾日错于道而不休。自京师设会同馆外,每于边腹郡邑,村镇要会处所,设立水马驿、递运所,司递转运之役,所关军国机务最急”[⑦]。又有人说:“驿递者,国之脉络,不容壅滞者也。故在国初(明初),水马驿栉比蔓绵,恒处于有余”[⑧]。
  《明史》卷七二《职官志一·兵部》言:“凡邮传,在京师曰会同馆,在外曰驿,曰递运所,皆以符验关券行之”。
  以上都只提到水马驿、递运所。万历《大明会典》卷一四五《驿传一·水马驿上》、卷一四六《驿传二·水马驿下》、卷一四七《驿传三·递运所》,分别胪列了分布在全国各府州县水马驿、递运所的名称与数目。水马驿总计1032处,递运所146处。该书卷一四九《驿传五·急递铺》,却只寥寥数语,铺名、铺数,一概全无。《元史》、《永乐大典》编修于明初,二书对元代水马驿的名称与数目,记载甚为详备,唯独对元代急递铺的名目是空白。可见《明实录》与《大明会典》的做法,也是本于“明承元制”[⑨]。
  汉制,每30里置一驿。唐与汉同,全国共有水、驿1639处。宋代,对驿站之间的距离做了更新,改为60里置一驿,不如汉、唐那般稠密。而其急递铺的建制,为10里,或25里,设一铺。从里距看,急递铺多于水马驿,应属无疑。
  元朝建国以前,元世祖忽必烈于中统元年(1260年)下诏:“随处官司,设传递铺驿”,急递铺自是广泛建立。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进一步在元大都“设置总急递铺提领所,降九品铜印,设提领三员”,以加强对急递铺的管理。据《元史·兵志四·站赤》载:元代中书省所辖腹里各路,以及河南与江北等处、陕西、四川、云南诸路、甘肃等9个行中书省,所辖陆站、水站、牛站、狗站、马站、轿站、步站,总计为1401处。元代驿站的里距,史书(包括《永乐大典》在内)没有留下明确的文字。但由宋、明前后二代驿站的里距推测,元代驿站的里距,与宋、明当相去不远。元代急递铺的里距,一般是:“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则设一铺”[⑩],铺兵5人。以此观之,元代急递铺的数量,亦将在水马驿之上。
  明代驿递之制,基本上沿袭元代。急递铺尤其如是。从铺舍建设、内部经理、公文、包装、交接手续,到急递之法与对铺兵的具体要求等,几如出自同一模式。明代水马驿的里距,“陆站六十里或八十里”;水站一般比陆站长些。
  急递铺的铺距。洪武元年正月规定:“急递铺,凡十里设一铺”。实际虽非如此划一,但以10里者居多,则是凿凿有据。
  例如:北直隶顺天府宛平县万历时,有急递铺12处。其规制、职掌、铺兵额数、铺距、方位、邮递路线为:每铺设铺司(铺长)1名,掌送到官文书籍记件角时日而递发之。铺兵3名,轮次传送,凡46人。
  自县前铺起,10里至施仁,分为二:
  一自施仁10里至彰义铺,又10里至义井铺,又10里至芦沟桥铺,又10里至新店铺,通良乡;
  一自施仁10里至高店铺,又40里至田家庄铺,又25里至黄垡铺,通固安县。
  县北路:5里至石牌铺,又15里至双线铺,通昌平州。
  县东路:18里至胡渠铺,通密云县[①②]。
  又如,浙江嘉兴府嘉兴县除分秀水、嘉善二县外,计有急递铺8处。
  东塘三铺,达嘉善县;常丰铺,在县东10里;团港铺,在县东北20里;龙华铺,在县东北30里(秀水县给司工食)。
  东南塘三铺,达平湖县;常丰铺(见前);十八里铺,在县东南20里;新丰铺,在县东南40里。
  南塘三铺,达海盐县;落纤铺,在县南10里;钟塘铺,在县南20里;马泾铺,在县南30里。
  常丰,落纤二铺,冲要,每铺原设司兵9名,后各裁减1名。团港等5铺,偏僻,每铺原有司兵7名,后各减去1名[①③]。
  再如,广东惠州府各县急递铺数量甚多,而里距则颇为划一。
  归善县,有急递铺19处:
  府门铺东由县学前10里至响地;20里至冉棠;30里至莲塘,俱东里。40里至冷泉,在驯雉。50里至茶亭;60里至仙角,俱东里。70里至白花;80里至黄果;90里至平山;100里至迳心,俱内外管。110里至秀鹿;120里至笔山,在上下淮。130里至平桥;140里至白云;150里至分水;16 0里至梅实;170里至平政,俱内外管。
  府少铺西由登云坊10里至北津;20里至清塘。
  博罗县,有急递铺24处:
  县东50步县东铺;10里汤泉铺,在罗溪。20里至小金;30里至迳心;40里至黄沙,俱铁治都。40里莲塘;50里清塘,俱罗溪。60里白茅;70里乌石;80里双江;90里黄塘;100里大桥;110里蓼洲,接河源界,俱长平县。
  西10里万安;20里石田;30里冷水;40里槎冈;50里浮牌,俱罗仙。60里横沥;70里仙迹;80里松冈,俱仙福。90里徐衙冈;100里花园;110里官陂,俱神护。
  海丰县,有急递铺30处:
  县西10里佛岭;20里小液;30里垅春;40里王化;50里味田;60里茶亭;70里平安;80里梅挑;90里新迳;100里深涌;110里香抗;120里水尾;130里长垅;至归善界,接平政。
  县东在城10里至赤岸;20里罗山;30里长桥;40里白沙;60里法留;70里沙塘;80里东海;90里麻海;105里廪头;120里涌口;135里砖头;150里蛟溪;165里碧沟;175里长山;185里南山;200里大陂,至惠来界。
  河源县,急递铺14处:
  县南50步为翔鸾;10里至石迳;20里至水东;30里至白石,接博罗蓼洲。
  东10里至水京;20里至山塘;30里至和溪,在大洲都。40里至黄石;50里至白马;60里至右桑;70里至水图;80里至都罗;90里至杨柳;100里至柳城;俱蓝能都,接龙川界。  
  龙川县,有急递铺7处:
  自县20步曰总铺。西20里曰官桥,接河源。东20里涧步;40里赤岭;60里乾坑;80里两头塘;100里通衙,接长乐。
  长乐县,急递铺7处;
  县门之左曰在城。西10里曰曾冈;20里曰高沙;30里曰清溪;40里曰黄沙;50里曰绿水,接龙川。
  东10里接兴宁县。
  兴宁县,急递铺7处:
  曰县前。西曰茅塘,接长乐。南曰刀坊;曰官陂;曰大水坑;曰水口;曰小峰,接程乡。
  和平县,急递铺8处:
  曰总铺,在旌善亭后。曰合水;曰永丰;曰扬冈;曰梨树;曰浊溪;曰黄竹;曰石头塘,俱在县南,接龙川正北陆路。自本县东门水车头、石鼓皆山,高岭、中冈、岑冈、三角山。至赣州府龙南县界,地名阳陂,约100里;至龙南县治约200里[①④]。
  从以上3处不同时期的抽样,可以得到如下四点认识:
  ⒈明代各县急递铺,多以县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连续周边邻县(或邻省),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快速邮递网络。
  ⒉铺兵额数有多寡,非尽如朝廷所立“要路十人,僻路或五人,或四人”。
  ⒊直至明后期和明末,各地方志对水马驿与急递铺仍明白分别记载,可证到了明代,急递铺与驿站虽然邮传道路多数互相重合,但机构、人员、等,并没有“合一”,还是分立两个系统,各司其职。
  ⒋各地急递铺的里距,均明显短于水马驿与递运所,绝大部分是10里,15里、20里、30里、40里等,只占极少数。可知急递铺之数必在水马驿与递运所之上。
  据笔者,惠州府、潮州府、福宁州和嘉兴县二府一州一县,总计有急递铺296处,平均每县16处以上;水马驿与递运所共30处,平均每县不足2处。因与篇幅所限,不可能一一列举。透过这个抽样,大致可以获得一个粗略的概念,急递铺之数,大约比水马驿与递运所之和多出八九倍。
  明代水马驿与递运所,合计1100余处。依此推算,急递铺当有万处左右。

  三
  一定的技术条件,是邮驿组织实施其任务的重要保证。
  明代自京师至四方,都设有邮驿组织。在京师称会同馆[①⑤],在外叫水、马驿和递运所,以便公差人员往来,货物运载。至于公文递送,则置急递铺,以免稽迟。急递铺、水马驿、递运所三者,除机构设置、职责范围等各有差异外,递运技术也不一样。
  水马驿、递运所,专在递送使客,飞报军务,转运军需等物①⑥],日常事务繁忙,负荷最重。它们依靠的工具,主要是马、驴、牛、车、船。
  急递铺任务单一,职专公文递送(主要是朝廷政令),而要求特别严格。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做到安全、快速;凡递送公文,照依古法,一昼夜通一百刻,每三刻行一铺,昼夜须行300里。但遇公文至铺,不问角数多少,须要随即递送,无分昼夜,鸣铃走递[①⑦]。可见,急递铺的最大特点,就在一个字,也就是急者急速也所谓铺之云者,急递公移①⑧]。公文到铺,不论件数多少,不管白天黑夜,严寒酷暑,刮风下雨,都必须随即递送,不得滞留。面对如此严厉的特殊要求,急递铺采用什么技术完成任务?对此,以往一些研究者不无误解,故需再作探寻。
  古者置邮而传命,示速也。设置邮递,传送政令,贵在迅速。所谓照依古法,急递铺创于宋,盛于元。宋、元两代之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立限里程;随到即行。宋代有日行四百里、五百里。元代,铺兵一昼夜行四百里。明代,昼夜行三百里。为了按时到达目的地,宋代用马递、步递等多种形式。元代,没有见到用马递的记载。明代,究竟是用马递?还是步递?
  根据各种事象研判,明代急递铺用的是转递,即步递
      第一,从急递铺的配备看
  古步递曰邮,马递曰驿。凡以羽檄不时,令缓亟无壅情也①⑨]。邮与驿之差异在此。元代,驿站(站赤)均备有相应的马、牛、车、船交通工具及役户[②⑩]。
  明代,在这方面同样有明文规定:
  凡陆站,应用马、驴、船、车、人夫,必因地里量宜设置。如冲要处,或设马八十匹,六十匹,三十匹。其余非重要,亦系经行道路,或设马二十匹,十匹,五匹。驴亦如之。马有上、中、下三等,验民田粮出备。大率上马一匹,粮一百石;中马,八十石;下马,六十石。如一户粮数不及百石者,许众户合粮,并为一夫,视使事缓急,给上、中、下马
  水驿,如使客通行正路,或设船二十只,十五只,十只。其分行偏路,亦设船七只,五只。船以绘饰之。每船水夫十人,于民粮五石之上、十石之下者充之。不足者,众户合粮,并为一夫。余如马站之例
  递运所,置船,俱饰以红。如六百料者,每船水夫十三人;五百料者,十二人;四百料以下者十一人;三百料者,十人。皆选民粮五石以下者充之。陆递运所,如大车一辆载米十石者,夫三人,牛三头,布袋十条;小车一辆载米三石者,夫一人,牛一头。每夫一人,出牛一头,选民粮十五石者充之。如不足者,众户合粮,并为一夫②①]。
  尔后,于洪武二十六年又定:凡新开地方堪设驿分、递运所,或旧设驿所相离鴪远,往复不便,可以添设,差人踏勘明白,取勘彼处乡村、市镇画图帖说回报。验其里路,远近相同,应设驿所,船、车、马、驴数目具奏,移咨,工部盖造衙门,吏部铨官,礼部铸印,合用人夫行移有司照例佥点②②]。
  而在提到急递铺时,都是这样写的:
  元代,每铺置铺丁五人,安置十二时轮子一枚,红绰屑一座,并牌额及上司行下、诸路申上铺历二本。每遇夜,常明灯烛②③]。
  明代,亦如制:每铺设十二时日晷,以验时刻。铺门置绰楔一座,常明灯烛一副,簿历二本②④]。
  自始至终,都见不到备有马、牛、驴、车、船之类的交通工具。
      第二,从铺兵的选择标准看
  元至元八年(1271年),申命州县官,用心照刷及点视阙少铺司铺兵……随路铺兵,不许顾人领替,须要本户少壮人力正身应役。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中书省定议:铺兵须壮健善走,不堪之人,随即易换②⑤]。
  明代仍然坚持这个条件。
  洪武元年正月规定:铺兵,必少壮正身②⑥]。
  所谓正身,就是必须有户籍,没有犯罪前科,诚实可靠。无籍之徒不容混入。少壮,就是年青体壮,善于行走。
      第三,从铺兵的装束特征看
  《元史》对铺兵的装束是这样描绘的:铺兵每各备夹板、攀铃各一副,缨枪一,软绢三尺。衣一领,回历一本。又说:凡铺卒皆腰革带,悬铃,持枪,挟雨衣,赍夜则持炬火,道狭则车、马者、负前者,闻铃避诸旁,夜亦以惊虎狼也。若用马递,骑马或坐马车,似乎不必响铃以惊虎狼
  明代铺兵的形象,依然故旧:各置夹板一副,铃攀一副,缨枪一把,棍一条,回历一本鸣铃走递。这副打扮模样,显然是徒步行走。
  第四,从昼夜三百里的速度看
  一昼夜通一百刻,每三刻行一铺。亦即四十五分钟行十里,每小时行十二点五里。因为是前、后铺交接、轮次传送,铺兵只负责本铺地面。这样的速度,对于少壮之人是绝对可以做到的,若是马递,速度应该快得多。
  综上所述,明代急递铺是用步递,而非马递。那种以为明代急递铺,从交通工具看,仍然是马递。

TAGS:急递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