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挤出效应及反挤出对策

进修社 人气:1.85W
浅谈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挤出效应及反挤出对策
摘 要 论述了跨国公司对国内的“挤出效应”及被挤出的成因,提出了“反挤出”的对策。
   关键词 挤出效应 跨国公司 国内企业

1 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战略的变化趋势
  1992年以前,以华侨资本为主的第一代跨国公司成为对我国大陆投资主体。由于其产品技术简单,因此,它们大量地吸收劳动力。结果是: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利用,另一方面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因“隐蔽性失业”的减小而进步,从而农村收进水平整体进步。第一代跨国公司对我国大陆投资的加工贸易倾向十分明显,它大大刺激了以廉价劳动力本钱上风作为主要竞争上风的低技术含量制成品(如服装、普通家电产品)的出口。由于产品外销比例较大,其对生产类似产品的国内企业并不构成真正的竞争威胁,对国内低技术含量产业制成品的总体供求状况没有产生大的冲击。1992年以后,以欧美大型垄断资本为代表的第二代跨国公司开始全面进军,其看好的不仅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更主要的是中国广阔的市场潜力。因此,它们的行为更具有长远性和战略性。其突出体现是在商品市场上运用种种手段与国内企业竞争,全面挤出国内企业,从而使需求从国内企业向跨国公司转移。值得留意的是,这种需求转移的对象主要是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制成品而非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制成品。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点:(1)国内企业无法生产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制成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只能停留在低技术水平上进行再生产,而且跨国公司也难以将先进技术引进国内,发挥其技术转让载体作用。外资与中国廉价而素质低下的劳动力相结合的结果是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制成品的大量增加。(2)跨国公司转移到中国家的技术一般是处于其产品生命周期后段的成熟技术。(3)国内服务业和基础产业对外开放的滞后,使大量外资集中流进制造业部分。
  第二代跨国公司大量增加的低技术含量产业制成品的供给,对我国产生了较大的“挤出效应”。首先,从劳动力市场看,外资技术含量的逐步增高使农村劳动力无法被外资吸收,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有良好的城市劳动力。对农村劳动力的“挤出”,使城乡收进水平再度拉大,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更趋突出。其次,从商品市场看,外资的.集中进进一方面使城市市场的低技术含量产业制成品供给过剩,另一方面又使农村市场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商品市场的失衡状态。最后,跨国公司逐步将国内企业从市场中“挤出”,实现其占领中国市场获取高额利润的战略目标。国内企业经济效益的降低和大量破产又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失衡状态,给宏观调控带来新的困难。
2 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挤出策略
  从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的外部竞争看,跨国公司以商品倾销或补贴(以及作为衍生手段的股权倾销)为手段在第一阶段占有国内市场份额,然后在第二阶段单独取得市场份额扩大带来的利润增长,从而挤出国内企业。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跨国公司产品具有更吸引消费者的特点。消费者主要关心当前消费产生的福利,且由于外商产品与国内厂商产品互为替换关系,消费者并不区分产品的来源。由于外商具有资金实力,加上其产品转换本钱高,因此外商可运用倾销或补贴手段,努力扩大市场份额。因此,在现实经济中就看到了跨国公司在很多领域已挤出国内企业的结果。假如考虑到大部分的外资形态为合资企业,那么,还含有外资企业进行股权倾销的做法。也就是说,由于有相当部分的合资企业,实际经营权把握在外方手中,外方通过的第一阶段低价销售,一方面取得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造成赢利减少甚至亏损的局面,假如中方无法承受暂时的亏损,或无法预期到第二阶段的赢利回报,从而决定撤资,外方就会伺机实施收购其股份,控股该合资公司,甚至全面收购,结果单独取得第二阶段市场份额扩大的成果。
  从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的内部竞争看,跨国公司通过合资企业的形式,旨在全面收购合资企业,从而全面取得国内市场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