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

进修社 人气:2.44W

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实习基本上是企业商业核心部门岗位实习,很多企业不愿让学生接触实际性业务,自然降低了学生实习的效能。

新建本科院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

摘要:在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转型中,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众所认可的,而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社科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借鉴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从教学目标、规范管理、校内实验平台、校外基地等方面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1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体系不合理

新建地方院校由专科学校或与其它学校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在思想上认为学生的理论应比原来高端大气上档次,理论课程的开设与综合性大学保持一致,重视理论教学轻视课外实践,课堂讲授主要是传授理论知识,成绩评定以考试成绩为主。地方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基本相似,首先开设公共基础的实践教学,军训、思想政治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等,然后开设专业课程(实验)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各种实践是相互独立,缺乏前后连贯。

1.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重不协调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不协调,不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湖南xx学院以“重基础、多方向”的培养原则,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25%以上,适当减少了理论教学学分,但在实践教学中,课程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室其占90%以上,而创新性实验几乎为零,培养的本科生充其量是比高职高专学生多学一些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甚至不及他们。

1.3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升格为本科地方性院校,其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师是前身学校的教师,出现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教学业务水平不高,钻研精神缺乏,其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是“照本宣科”或“照屏宣科”;升本之前和升本后面临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急需招聘大量的教师,满足教育部的师生比要求,大量引进教师,这样引进的教师90%以上是缺乏到实践锻炼的经历,理论水平很高,授课时只能讲解空洞的理论,缺乏实战经验,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

1.4激励机制不完善

对于高校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践教学激励机制、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内容研究不足,其真正的问题是学校激励机制不完善,教育导向出现差错,大学的职称评定和考核其最重要的指标是完成多少科研发表多少论文,而不是完成多少教学(但也有基本教学工作量要求),社会也是以申报课题项目来评价学校水平的高低,导致很少有教师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加上文科实践(实验)项目缺乏量化指标,大部分通过写作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就完成了实践活动。1.5实习条件和经费的限制在人文社科类专业相比理工科专业办学成本低很多,很多地方性本科院校愿意增加该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其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收益。

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带来了连锁性的.反应,首先是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实验资源严重不足,使得已有的实验室超负荷的运转,影响实验效果。实习经费偏低,某校的实习分为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2周)、毕业实习(4周)、毕业论文投入经费500多元,导致学校投入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不够,实习单位并没按照实习协议中条款进行对学生实践,加上招生人数增加,很难找够实习单位为学生实习;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实习基本上是企业商业核心部门岗位实习,很多企业不愿让学生接触实际性业务,自然降低了学生实习的效能。

2国内外实践教学的模式

2.1国外实践教学模式: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培养的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在入学前学生在企业有半年时间的预实习,对企业有感性的认识,积累实践经验为进校后打下基础;在入校后的第三个学期组织学生到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企业或岗位进行生产实习,其目的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更能理解将来从事的职业;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帮企业解决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学生利用顶岗实习获取的素材进行毕业设计,企业对学生实习进行考核及成绩评定,学生必须完成详细的实习报告之后才能获取学分应用科技大学的理论课程与校内的实训内容与企业密切相关,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多数是来源于企业实际案例,校内实践内容也是解决为企业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聘请资深企业人员讲授理论知识,学校与社会组织合作研究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企业发展问症把脉,因此企业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英国是通过职业资格认证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其中包括专门从事某一岗位需求的国家级职业证书和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书两种,前者根据某一岗位需求的素质能力设计的特定职位的资格认证,促使学生在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完成“干中学”、“做中学”,要求资格认证者必修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业务能力,才能达到资格认证的基本要求。

2.2国内实践教学模式:

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湖南G学院为例分析G学院是湖南省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校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二本院校,学校提出了“基础实、技术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承担社会责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人文社科类实践教学总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25%。在实践教学中以模拟实验为基础,以校外实践教学为平台,以课程实验、专业实习、校外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为内容,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能力,从初级到高级,逐渐提高学生实践层次,形成良好的递进推动,初步形成基本技能训练、初级综合技能训练、高级综合技能训练、创新技能训练四层次的实践体系。在高级和创新技能训练中,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基地,少范围进行卓越计划,专业教师进企业,企业精英进课堂,学生进驻校内和企业“双课堂”,这样有利于高校教师研究的方向更有社会意义并及时转化成社会成果,人才培养中减少高校教育的盲目性,培养的人才更能接地气,学生在基地实践中提高了实践水平,缩短学生毕业进入社会适应的时间,同时有利于企业建立充足的储备人才,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系列的问题,如实习基地不足,学校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将全校的实习单位进行统筹管理,形成条块分割,如工科学院的联系的实习单位必然需要管理、会计、物流、贸易等方面的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人才,文科学院联系的单位也需要工科人才,如果这样整合资源,就能缓解实习单位不足的问题;实习经费不足,企业精英不愿意或没有时间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评估理念、标准、方法、机构缺乏权威认定,国家没有法律制度约束企业必须承担高校实践教学的义务等问题,使得实践教学中理念好但实施中受到困难重重。

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社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3.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3.1.1可行性原则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是对理论教学的检验、补充、综合,也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升华,利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进行创新,因此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不能脱离理论知识,必须以理论为支撑;实践教学的成果可以进行监控及评价;实践教学的实施充分得到学校相关部门、教师和学生的接纳并认可,积极参与实践教学,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

3.1.2系统性原则

人才培养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整个人才培养中的两条主线,在构建实践体系中应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构建的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中,首先根据不同时期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任务;其次是随着课程的开设,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应该是相互依存和互为关系,整个系统才会发挥到最大的效用;最后是体系构建中应该是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递进关系,才能培养出能力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3.1.3规范性原则

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标准制度和指导规范。对实践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形式、方法进行严格的要求与管理,加强制度规范建设,并制定出一系列的、完整的考核办法和要求,强调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

3.1.4创新性原则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的较大的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同时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且还应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与创新性。教学体系的创新是在原有现状的基础上创新,必须符合辩证统一的原理。现代教学原则体系,作为现代教学活动的指导规范,它要求根据现有的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和实际情况,结合参考人们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与要求而构建的。因此,构建创新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超越与突破传统、陈旧实践教学模式的良好途径,它为构建实践性、多样性、实效性、灵活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有益的依据。

3.2新建本科院校人文社科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2.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实践教学目标

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确定各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既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根据各个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制定出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地运用书本知识解决问题。而加强实践教学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3.2.2实施规范化管理,推动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指导实训教学的文件一般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实践计划、实践课程大纲、实践指导书等。实训项目则是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将实训的内容划分成的一系列可单独进行实训的实践单元。实训项目训练的具体操作性文件一般有实训项目管理卡、实训项目报告等。学校制定实践教学目标、计划、大纲等,明了各实践性教学环节要达到的目标和开展的基本原则。同时文件中也要涉及到以下内容: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明确进行人员分配,责任落实到人。重视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跟踪和检查,把好实训质量关。实训指导教师要有责任心,悉心指导、严格要求学生。

3.2.3校内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①建立专业实验室,仿真模拟实训。该专业开设初级的专业实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国际结算模拟实验、国际货代模拟实验、证券投资模拟实验、电子商务实验等模拟实验,开设了高级的专业实训,国际贸易综合实训是模拟厂商、出口商、进口商、海关、进口银行、出口银行、检验等角色在实际贸易的流程,以及处理突发的事情,提高外贸实务的操作能力。

②利用交叉学科,打造自主创新创业平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海外市场的开拓,国际市场的分析,外贸业务流程的运作等,所有的这些实践都是通过课程实训和综合性实训来实现,结合所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电子商务等课程的学习,开展网络贸易,实现学生自主创新创业。

③利用校内社团,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工管论坛开展了商务谈判、商品拍卖会,财经协会开展了学术沙龙,学生会建立了创业孵化基地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为学生的成长开辟了阵地。

3.2.4校外建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单位,建立学生实践的基地。学校与企业可以互利双赢的模式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学校通过为企业培养定制式人才、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及开设相应课程、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校企开展技术合作项目等方式,有效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得到真刀实枪的训练。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活动,引领学生直接进入专业前沿领域,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基点。老师在企业挂职锻炼。

企业和学校在合作期内,签订协议,安排学校的实训老师在企业提供的岗位上挂职锻炼。每年企业安排1到2个岗位给学校的教师进行挂职锻炼,在锻炼结束时企业为教师做出书面评价。员工培训。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有偿或者互惠性服务,为企业人员提供企业所需的理论培训。咨询服务。企业和学校签订协议后聘请学校资深教授成为常年性的或者阶段性的营销顾问。这些教授或者专家为企业在进行商业决策的时提供战略规划和理论支持。

3.2.5建立评价标准,进行职业资格认证

职业资格认证是衡量和检验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在提升整个教学队伍质量的同时,也要提升学生实践实训的效果,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列入教学课程要求中。

参考文献:

[1]刘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2:32-36.

[2]聂春丽.广西高等学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与优化策略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49-50.

[3]何小溪,仲伟峰,周威.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黑龙江教育,2014(1):75.

[4]湖南工学院2013年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Z].湖南工学院编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