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制度创新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进修社 人气:2.7W
经济制度创新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摘 要:中国1978年以来的经济制度创新分为经济市场化、对外开放和城市化改革三个领域,理论研究表明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能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市场竞争等机制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升,而城市化改革则能够通过要素的集聚效应以及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途径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经济制度;制度创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一、制度与制度创新的功能
  
  合理的制度是提高社会效率的前提,经济制度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经济运行的质量。虽然先进的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为技术进步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又为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与普及提供了保障,降低了技术应用中的交易成本,因此制度创新才是促进先进技术发展和应用,实现生产力提高的充分条件。道格拉斯·诺思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指出,18世纪以来西欧之所以能出现经济迅速发展的局面,“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他认为: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而非技术因素。Bigsten(2000)等对8个非洲国家制造业的研究显示,制度在市场发展中发挥了支持作用。中国经济学家吴敬琏也曾指出,发展高新技术的关键在于创造一个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潜力的经济制度、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创新的探索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基本原则,是该社会的基本制度。经济制度反映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经济制度的创新即指效率更高的经济制度对现有经济制度的一种替代过程。效率更高的经济制度结构能带来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王国平(2001)提出经济制度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去实现,一是影响经济总量进而导致经济波动及周期、二是影响运行机制(包括企业机制、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三是影响管理和交易费用。
  考察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制度的变化,已经有许多学者做过归纳,如刘元春(2003)认为中国的经济制度变革基本沿着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建立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体系;二是经济主体产权制度的变革,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深化国有经济的改革;三是发展战略的全面调整,用外向型发展模式代替进口替代的内向型发展模式。”
  本文准备研究三条主要的制度变迁:一是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二是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变迁;三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变。对于第三条制度变迁,本文认为城市化制度创新在实践中也表现为对资源的配置,因为城市化“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涉及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判断和对人们的`行为规范。”
  
  三、经济制度创新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路径
  
  (一)经济市场化
  美国经济学家默瑞尔和奥尔森教授(Murrell and Olsen,1990)研究比较了计划体制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在1950—1965年和1965—1980年这两个时期的经济绩效,研究结果表明,在1950—1965年期间计划经济国家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其经济体制中的其他缺陷,但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在1965—1980年间,由于实际经济效率远远低于潜在经济效率使得计划体制国家的经济绩效开始明显落后于市场经济国家。
  对于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赵德馨(2001)认为,经济现代化包括市场化与工业化两个层次,市场化是基础与前提,经济现代化是从市场化起步到工业化,然后市场化与工业化互相促进的过程。刘佛丁(1999)认为,中国近代制度供给不足是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比西方国家缓慢的基本原因。这些研究都指出了市场化对工业化的重要性,而工业化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又有很密切的联系,因此说市场化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也有很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