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民办高校教师的情绪劳动

进修社 人气:4.98K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 教师 情绪劳动 不良情绪

浅议民办高校教师的情绪劳动

[论文摘要]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脑力劳动。同时,教学作为一门强调情境表演的,教师还需投入很多情绪劳动。随着民办高校的成长,民办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关注。本文尝试分析民办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情绪劳动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了有可能出现的不良情绪和不健康。提出调整对策。
  
  在当代社会激烈的与职场竞争下,高校改革也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高校教师、尤其是民办高校教师面临更多的问题和压力。本文通过对“情绪劳动”的阐述,为民办高校教师及其者提供新的视角,以期对情绪的管理、工作效率和满意度的提高起到探讨作用。
  
  一、民办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与其他职业的劳动相比,民办高校教师的劳动有其自身的特点。
  1,复杂性。
  (1)劳动对象的复杂性。民办高校的学生入学成绩在整体上低于公办高校,入学时的素质参差不齐,家庭条件呈两极分化。教学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分析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2)教师职责的多重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对学生的和教导,不仅包括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扮演了父母、长者、朋友等多重角色。
  (3)劳动过程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过程是一个脑力、体力劳动和情绪劳动相统一的过程。
  (4)成果表现形态的复杂性。教学成果需要在学生踏入社会以后方能显现,且表现形式也不太明显,仅仅通过考试成绩和学生当时的评定来考评教师的教学效果远远不够。
  2 长期性。教师的劳动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除了站在讲台上的45分钟,还要花大力气查阅各种资料、备课、改作业、进修、做科研、跟学生谈心,等等。虽然大部分民办高校教师不实行坐班制,但其每天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八个小时,且并不局限在教室和办公室。迫于招生压力,民办高校较公办高校更加重视学生。比如对大一新生早晚的强制性自习,就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来予以。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处在偏远的郊区,教师食宿在学校,家人不在身边,甚至出现“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的局面。
  3 高压性。在民办高校,教师除了繁重而紧张的脑力劳动外,又具有一定的体力劳动特点。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一名教师的周教学任务是18课时至22课时以上,可能同时包含两三门课程。他们不仅要参加学校的各种会议、参与学生管理等工作,还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任务。值得一提的是,民办高校的人事制度非常灵活,既加大了教师的流动性,也增加了教师失业的几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面前。作为一个社会人,民办高校教师同样面临生活的高压。
  4 专业性。尽管民办高校一般会倡导应用型为主的教育,但鉴于与初、相区别的本质特性,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方能具备教授学生的资格。
  5 实践性。接受完高等教育之后,学生就要踏入社会,高校相当于学校和社会间的缓冲区。所以,学生在高校接受的知识应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这也正是很多高校需要双师型教师的原因。以我院为例,院方就鼓励教师在寒暑假深入企业积累经验
  
  二、情绪劳动
  
  1 情绪劳动的起源及概念。情绪劳动是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的概念,最早由Hochschild于1979年提出。她在1983年出版的著作中对空姐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她们的工作不仅具有生理方面的要求,而且更有情绪方面的要求:必须时刻应付乘客和她们自己的情绪问题。情绪劳动是指个体在与内外部顾客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努力管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表现,以使之与组织需要的情绪行为相一致。根据内心体验与外在表现的一致性程度,可将情绪劳动分为表面行为(即保持内心的情绪体验不变,只改变外在的情绪表现)和深度行为(即通过改变内心的情绪体验以使之与表现要求相一致)两个方面。
  在民办高校的教学中,情绪劳动就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在面对面、声音对声音的交往中,要求教师表达适当的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情况表现出热情、快乐、肯定等积极的情绪,偶尔也要表现愤怒、不满的负面情绪。
  2 高校教师情绪劳动的特征。心理学认为,情绪是在客观事物满足或不满足人的主观需要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体验。人的情绪活动是普遍、广泛的,人时时在产生情绪、体验情绪。然而,不能把教师所有的情绪活动都看成是情绪劳动。教师的情绪活动有以下特点: